王伍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王伍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文化影响,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制约下的社会不良文化、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光怪陆离的青年流行文化以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等都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极大挑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它的兴起一方面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产生了冲击。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广泛地依托于网络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话题。本文将重点来讨论网络文化对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并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开放性
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青年工作研究2016年度课题:教育治理视域下高校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研究,项目负责人:王伍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网络文化指知识和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代码形式记录下来,并依赖网络进行传播和交流的一种文化,具有较强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快捷性。网络文化的兴起既促进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挑战,解决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维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纽带。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是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对于目前大学生来说,他们传统文化素质缺失的重要体现是人生理想和目标不明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道德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高等,对于他们思想道德水平、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要真正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弥补网络的漏洞和不足,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网络语言和文化符号,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同时网络具有较强的便捷性和丰富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载体和平台,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实现创造了条件。
(一)网络文化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网络文化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比如美眉(妹妹)、斑竹(版主)、BD(笨蛋)、偶(我)、厚厚(吼吼)、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等新兴词汇的产生和出现,在很大意义上让中国语言文化体系更加全面,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借鉴网络文化的优点,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化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地增加传统文化的受众数量,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有重要意义。
(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网络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为一种大众化、平民化、个性化的现代媒介,它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和平台。网络的新文化运动,让人们可以有一个平台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正是这种“自由性”吸引了大量网民。而网络文化中所投射出来的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核是相通的。将网络文化优秀的一面加以继承,并融合到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去,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三)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网络文化保证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中庸之道、伦理纲常为主的文化思想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根本所在。网络文化以其独有的创新性、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大胆的突破着传统文化难以逾越的条条框框,对于解放思想、发挥个性来说网络文化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网络文化的这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文化识别力。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纷繁的网络文化、各类负面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存在,让学生在学习中拒绝不良信息的诱惑。这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传统文化的屏障,同时影响了学生思想与人格的成熟。
(一)网络文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传统文化的载体的冲击:传统的媒介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报刊已经无力承载飞快传播又飞快流逝的信息,阅读报纸的群体已经在逐渐的缩小。人心越来越浮躁,他们对于网络文化的抵御能力越来越弱。第二,对传统文化语言的冲击:网络文化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达最大的意义含量,甚至用几个字母来代替,像gg、mm、rmb等。这种语言符号冲击了以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为核心的语言形式,对于传统语言文化的发扬是极为不利的。第三,网络文化思潮的兴起,让马列主义、儒家文化等正统的哲学思想得以瓦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建构。
(二)冲击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文化具有求新、求快、求时尚的特质,它在很大意义上冲击了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塑造。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或者说“毒文化”正在或者已经侵蚀了少数青年,加上各种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兴起和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地位。各种狭隘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等思维方式,让很多学生丧失自我,很难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网络娱乐化倾向的日益凸显,很多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的附庸者,他们一味地利用网络进行个人情感抒发,却很少人能够真正借助于网络进行学习,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总之,网络文化的出现冲击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三)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产生冲击
网络媒介对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产生了严重地冲击。对于传统文化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相对来说慢节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然而,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更有甚者直接从网络上查找答案,省去了个人思考环节,这对于他们思维的锻炼是极为不利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来说,这种软文化必须要依靠学生的理解进行吸收,才能够达到真正教学的目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学会合理地使用网络媒介来进行教学。
实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充分依托于网络媒介,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地净化网络环境,为高职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他们能够找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结合点,以此来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
(一)发挥网络媒介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发挥网络媒介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对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来说,应该利用网络媒介作为教学载体,充分打开网络教育渠道,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首先,可以建设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网站,开辟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专栏,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通过开辟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微信、QQ、 APP等途径来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增加师生的交流和讨论,增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反思。总之,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塑造强而有力的传统文化教育后盾,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挖掘网络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精品课程
充分挖掘网络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精品课程。第一,可以构建传统文化网络教学课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课堂进行传统文化的探讨,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历史和优秀文化。第二,利用网络进行传统文化的梳理,将传统文化按照地理方位、时间段、思想价值等要素进行分类和划分,开设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美课程,针对传统文化板块及传统文化人物进行讨论,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分析。第三,教师应该提升个人的网络技能,善于使用网络技术进行相关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打造出具有学科特色的精品课程,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这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所在。
(三)加大网络文化的规范与管理
加大对于网络文化的规范和管理。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要想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从网络文化中受益,就必须要加强对于网络文化的规范和管理,不断地净化网络环境。构建网络伦理秩序,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义务意识,共同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的网络伦理和规范,并在实际的网络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范。面对负面网络文化的涌入,应该自觉地树立正统的传统文化思想,自觉地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对于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说,要为学生网络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不良信息的审查力度,时刻提升学生的内在自觉性,保证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具有民族性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瑰宝,对于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养成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网络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既存在机遇又充满了挑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要广泛地依托于网络资源,挖掘网络媒介的优势,打造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此外,还应该对不规范的网络文化进行管理、整合校园文化、提升师生的媒介素质,以此来不断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吕潇俭.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研究[D].青海大学,2014.
[2]张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
[3]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03:15-17.
[4]张冠群.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刘建华,斯琴格日乐.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冲突与虚实结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0-22+44.
[6]黄南永.中国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伍,华南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助教,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与管理研究2015年课题:新媒体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课题编号:YJSCXY201509,项目负责人:王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2-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