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原创性、时代性探析

2016-04-12 23:50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时代性原创性

杨 慧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原创性、时代性探析

杨慧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北京100730)

摘要:在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对女性学和女性研究的原创性与时代性问题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女性学和女性研究在原创性与时代性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学科地位边缘化、原创性力作偏少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的思想认识,并建构新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女性学;女性研究;原创性;时代性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特点。女性学与女性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创建时间较短,但是在学科发展中仍然需要以原创性、时代性为标准,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那么,什么是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原创性和时代性?为什么要坚持原创性和时代性?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在原创性和时代性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原创性和时代性?本文将尝试作出回答。

一、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原创性和时代性的基本内涵

(一)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原创性

女性学与女性研究认为,创新是从当代中外女性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采用科学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指导,创立出新的概念和理论范畴,形成特有的符合实际、符合逻辑的理论系统。该理论系统既有解释女性问题的理论穿透力,又有辐射相关社会现象的理论张力,是指引中国妇女不断解放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对世界妇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由此可见,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对创新性的界定,与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原创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除了概念和理论创新外,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创新可大可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二)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时代性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例如,经济新常态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叠加,加剧了城镇妇女平等就业的困难;用人单位为了避免女性生育二孩增加用工成本,在招聘时显性性别歧视的基础上,隐性性别歧视也开始萌芽;部分在校女大学生为了避免基于生育的就业性别歧视,在校生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并开始由研究生向本科生蔓延[2]……在公共托幼服务等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给女性平等就业带来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此同时,在妇女联合会组织改革过程中,如何创新工作方式,更新工作理念,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是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在新时期面临的时代性问题。

二、坚持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原创性和时代性的必要性

(一)解决女性学与女性研究领域诸多问题的必然要求

原创性研究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最直接和最具拓展力量的人类思维和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出现长期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或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时,特别需要原创性研究加以解决[3]。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男女在参与机会、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就业性别歧视、女性参政比例偏低始终是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在为我们提供了新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颇具时代性的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以来女性学与女性研究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是解决经济新常态和全面两孩政策下妇女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都特别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在充分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原创性研究,探讨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解决之策。

(二)发展中国特色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必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4]。在女性学与女性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性别理论在内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方法,都是在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产生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原产地的特征[5]。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时,都不能直接移植国外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坚定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理论,立足中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才能发展中国特色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才能让创新成果更多地适合中国国情,更快地造福社会、造福妇女。

三、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在原创性和时代性方面的成就、不足及原因

(一)成就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女性研究进入建立独立的女性学学科研究阶段[5]。20多年来中国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在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研究成果方面,全国各地、各学科领域妇女/性别研究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合力促进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建设,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推动中国妇女运动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不仅如此,学界加强与相关决策部门及实际工作者合作,围绕妇女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出版了兼具原创性与时代性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妇女绿皮书》《妇女发展蓝皮书》和《中国妇女研究年鉴》等系列著作,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促进了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6]。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从专家起草、修改完善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都充分彰显了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原创性、时代性。

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专家学者传帮带与高校招生,培养了一批女性学与女性研究人才。截至2015年8月,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会共有来自高校、社科机构、党校及妇联系统的110个团体会员,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研究网络;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32家单位合作共建的“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妇女研究、培训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6]。从1998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大学中招收女性学硕士研究生开始,目前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了440余门女性学和性别平等课程,女性学硕士、博士学位点不断增多①。以“女性”或“性别”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可以获得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4.2万篇,女性学与女性研究人才正在不断增加。

(二)不足

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经过20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在学科地位、研究内容和理论创新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

学科地位边缘化亟待改变。年仅20多岁的中国女性学还不够成熟,女性研究还没有进入主流学科。女性学学科的虚体建制和边缘地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7]。在建制上,多数高校仍停留在虚体建制阶段,虽然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三无”(无编制、无经费、无场地)状况已逐步改变,但是目前的32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绝大部分仍然处于虚体建制状态。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掌握话语权、决策权的人多为男性,在其女性学与女性研究领域分支学科,男性学者经常处于缺席状态[8]。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关系中,就业性别歧视、男女性别差距、妇女社会地位偏低等问题,始终难以得到男性学者的认同,“当代社会,女人也可以做男人做的工作,男女都一样,何谈性别歧视?女性地位已经提高了,各行业都存在女性精英,还有理由高呼妇女解放吗?”[9]类似这种否认男女差异、无视性别对女性就业影响的认识在诸多男性学者中仍然普遍存在。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既无法吸引足够的男性学者参与,也无法在研究议题、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方面获得主流学者的认可。

研究内容本土化有待加强。中国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当代中国女性在本土特定条件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5]。实际上,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有的学者以西方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靶子,希望创造出更具本土特色的理论或方法,但有可能陷入脱离学术前沿、闭门造车之境地[8];有的学者强调中国经验的独特性,在学科研究中秉承中国问题意识,但在实际研究中仍然是“用中国经验来验证西方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将中国经验的价值定位为对西方社会科学某一具体命题的证实或证伪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当下更为流行[10]。实际上,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特别需要“带着中国的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8],这才是体现本土化的研究思路。

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不足。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虽然就业性别歧视普遍存在,但是仍然有一些用人单位在促进女性平等就业、解决女性工作家庭矛盾、促进女性职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大胆创新,这无论是对于提升单位效益,还是对于促进女性发展,都积累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不仅如此,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评估为契机,各地政府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妇女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在健康、教育方面缩小两性差距创造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中国经验。然而,绝大部分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机构或学者过于秉承问题意识,在着重研究女性生存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忽略了总结用人单位或政府促进妇女发展方面的中国经验,忽略了对相关经验的理论提升。

(三)原因

结合近年来女性学和女性研究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女性学和女性研究原创性和时代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与主管部门重视不够、一手资料获得困难、评价机制有待改进密不可分。

主管部门的重视不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准研究成果资助项目的重要机构,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但是主管部门及立项评审专家由于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对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发展重视不够,从2011年到2015年,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涉及女性学和女性研究的项目仅为145项②,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1.25%。偏少的女性学和女性研究资助项目,既限制了相关机构或学者对当代妇女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又限制了女性学和女性研究的开拓创新。

此外,女性学和女性研究要想在社会调查中获得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结果,所需样本量大,调研成本高。特别是随着调查成本的不断增加,无论是社会科学基金还是其他项目资助,调研经费常常会捉襟见肘,这给女性学和女性研究数据代表性的提升,以及研究成果科学性、创新性的提高,都带来了很大障碍。

一手数据资料获取困难。获得客观准确的一手数据,掌握鲜活生动的实践经验,是提高研究质量、实现学科创新的必要条件。然而,数据资料提供者或者受部门利益驱动,或者缺乏分性别统计资料,经常会在女性学和女性研究采集数据时,通过回避或推诿等形式不予配合。例如,在全面二孩政策和经济新常态下,用人单位受生育成本单位化、单位效益最大化的影响,为了避免女性因生育“二孩”增加用工成本,在招聘过程中加大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时代性特征极为鲜明。对此,教育部和全国妇联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在中国妇女研究会委托部分学者调研高校男女大学生签约率时,却难以得到相关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配合。研究者在连分性别签约率底数都摸不清的情况下,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的原创性、时代性从何谈起?!

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有待改进。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成果量化标准,阻碍了女性学和女性研究的原创性与时代性。目前学界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课题结项、成果评奖、学位授予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带有浓厚工具性色彩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不但将发表论文和主持课题的多少作为业绩考核和科研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且将这些指标和职称、津贴、岗位、奖励挂钩,造成了重视短期效应、轻视长周期研究的现象[11],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在这种大环境下难逃其害。

四、提高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原创性和时代性的建议

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男女两性共同发展的学科。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促进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该学科的重视力度、创新评价机制、总结提炼促进性别平等的中国经验。

(一)重视女性学与女性研究

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对科研主管单位人员进行社会性别主流化培训,提高其社会性别意识,在立项中加大对女性学与女性研究项目资助力度,在优秀成果评选中增加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成果的比例。对数据生成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社会性别主流化培训,增强其配合女性学与女性研究人员获取相关资料的意识,为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提高原创性、时代性提供数据支持。

增加男性学者的参与。建议相关研究单位定期组织女性学与女性研究研讨会,邀请男性研究者参加,并通过学术评奖、主题讲座等方式保证一定比例的男性学者参与。相关研究机构在女性学与女性研究课题立项、结项评审时,分别邀请30%~50%的男性和有性别意识的专家参与。组织男女两性研究人员就妇女发展问题进行笔谈、对话或争鸣,促进男性学者参与,提升社会性别意识。

加大对“三最”问题的研究力度。妇女发展面临的“三最”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本土性。女性学与女性研究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运用新视角、新思维,研究新时期妇女发展面临的“三最”问题,加大对诸如公共托幼服务与妇女就业研究、群团改革过程中妇女联合会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机制创新研究,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总结提炼促进性别平等的中国经验

理论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女性学与女性研究要加强对中国促进性别平等的经验研究,运用新概念和研究范式提炼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经验,提升中国经验的理论高度,创新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例如,江苏省法制办和省妇女联合会在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性别平等评估机制,规定该省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申请立项、起草制定和实施执行中,需要对法规政策是否会影响性别平等、是否损害妇女权益等进行评估论证、跟踪调查。该机制在源头上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在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创造了中国经验。女性学与女性研究需要及时总结中国经验,并将中国政府促进妇女发展的鲜活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三)创新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

任何一项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都不可能凭借短平快的研究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如何在女性学与女性研究领域有效激励周期较长的原创性研究,首先需要对相关评价机制进行包含加大原创性评估系数在内的顶层设计。对于以年轻女性居多的女性学与女性研究学者,如何在基础性、原创性研究评价机制中消除女性面临的生育、养育、教育子女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应该成为创新女性学与女性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②分别根据2011~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筛选、计算得来。其中2011和2012年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分别包含青年项目1122项和1325项,包含性别、女性研究内容的分别为13项和17项,本文已分别将其扣除。

参考文献:

[1]魏国英.从女性研究到女性学学科建设——高校女性学发展脉络[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6):72-77,96.

[2]“研究生妈妈”越来越普遍 甚至生子现象向本科生蔓延[EB/OL].中国教育在线网,http://kaoyan.eol.cn/nnews/201512/t20151204_1345034.shtml,2016-5-30.

[3]傅维利.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J].教育研究,2003,(7):19-25.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016-05-18.

[5]魏国英.女性研究与女性学学科建设回眸 [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9/14/content_5659781.htm,2004-09-14.

[6]中国妇女研究会.新世纪中国妇女研究成果展[EB/OL].http://www.wsic.ac.cn/zhan/main.html?lang=zh.2015-08-23.

[7]王向梅.加强女性学学科建设 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女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学术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1,(6):95-98.

[8]李芬,风笑天.性别与方法: 女性学者的质性研究路径[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6,(1):6-11.

[9]王晶,王磊.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障碍及归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2):34-38.

[10]王东,张慧霞.论“关系社会”国情中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途径[J].天府新论,2011,(3):104-108.

[11]张书晔,余学军,史玉成.论学术腐败治理与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完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9-114.

(责任编辑王灵)

收稿日期:2016-07-02

作者简介:杨慧(1973—),女,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女性就业与公共政策、妇女地位评估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6)05-0011-05

A Probe into the Authenticity and Modernity of Women’s Studies

YANG Hui

(Women’s Institute of China, Beijing 100730, China)

Abstract: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omen’s studies finds the urgent need to explore the basic concept, clarify the necessity, and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in researches on authenticity and modernity of women’s stud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with proper analysis, this paper recommends to pay due attention to women’s studies, draw lessons about Chinese way of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innovate the related assessment system.

Key words:women’s studies; women’s research;authenticity; modernity

·女性学建设专题研究·

猜你喜欢
时代性原创性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行走在历史和思想的深处——《王阳明统说》管窥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诗词的时代性
原创性的艺术史研究如何可能?
——《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评介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