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的协同演进

2016-04-12 23:33:14陈斯琪
三明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三生协同农民

林 静,陈斯琪

(1.三明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的协同演进

林 静1,陈斯琪2

(1.三明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旅游业从自循环向开放融合转变,成为多功能全方位作用的动力产业。"旅游+"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旅游业与"三生"农业具有协同共生的内驱力,在经济、社会方面产生多重协同效用;协同作用促进乡村旅游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共生发展;同时,以农为根、加强规划与管理的演进伦理,能避免内耗,加快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协同演进,实现1+1>2的协同效果。

乡村旅游;“三生”农业;协同演进

近年来,产业融合与跨领域合作成为创新的热点。旅游业从自循环向开放融合转变,“旅游+”正焕发出勃勃生机。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景区依托型和城市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缩小城乡差别、优化产业结构,均衡地区间经济发展等做出很大贡献,但也面临着城市化和商业化趋势,同时对当地脆弱的文化生态造成破坏。[1](P221)左晓斯对不节制无规范的乡村旅游进行了批评,认为其“非乡村性”对乡村造成了伤害。[2](P196)因此,探讨现代乡村旅游与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三农”关系,提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一)“三生”农业的研究

“三生”,即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首先提出的,目的在于

解决台湾农业萎缩,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以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台湾经过几十年农业与旅游的协同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实现了1+1>2的协同效果,有效促进乡村特色的保存与发展。

郑百龙认为,“三生”农业要紧扣“三生”主题:农业生产科技化、高效化、企业规模化,发展精致农业;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并在农村提供一定的生活休闲娱乐、教育科普、大众度假的设施,是引导农民爱惜民间传统文化,保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与维护生态平衡。[3](P67-71)吕明伟从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发展阶段、发展特色、经营策略与管理、政策与措施等角度分析,研究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4](P16-20)杨以哲以青岛沽河青青农业生态园为例研究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发展战略、重点项目建设和“三生”效益[5](P10992-10994);施能浦认为“三生”农业即创办一个能把生产、生活、生态三者溶为一体的农场。[6](P23)

(二)旅游与农业协同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农业与旅游业存在着共生现象,即农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Aliza Fldscha和Anattdietdik在对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中提出,建立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上的乡村旅游企业能在使用生产要素时更有效率,旅游吸引物的集聚会产生协同效应,为游客提供更为强大和综合的价值。[7](P493-501)Kreha通过分析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产业与农业的共生系统,创建了 Hindeklang OKO模型。[8](P75-90)E.T.Davies和D.C.Gilbert使用案例分析法对成功的农业旅游融合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英国农业的影响。[9](P56-63)

国内学者也对旅游与农业协同展开研究,郭焕成、赵航认为,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10]郭焕成分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11](P36)马点明研究了衢州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行性。[12](P250)唐克敏研究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指标体系。[13](P2400)康保苓研究了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14](P30-33)刘圣欢从经济的内部性与外部性角度分析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15](P44)可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旅游与农业的协同发展。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旅游+三生农业”的协同演进伦理,能更好理解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农村发展。

二、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协同动力机制

协同论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它们的旧状态驱动到新组态[16],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协同作用。协同作用使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各子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系统内耗增加,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16]农业系统本身作为独立子系统发展演化,在农业系统中,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在内部的系统中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对环境影响(正影响或负向影响)。旅游产业(系统)的介入打破了农业子系统原有的稳定性,为农业系统提供新的能量(理念与方法),成为农业产业创新演化的重要动力,使农业生产方式向科技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农民综合素质与生活品质得到提高,生态环境趋向舒适与可持续方向发展。旅游业与 “三生”农业的协同,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高了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并直接产生了一系列新型业态。因此,旅游系统与农业系统会形成新的自组织系统,并相互协调配合产生协同动力,围绕共同目标齐心协力,促进组织达到新的有序状态,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三、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协同发展效用分析

(一)纵向一体化效应

旅游业可以作为农业的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延伸,有利于协作化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适当加强生产过程各环节的配合,如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过程中,加入农业景观设计元素协作化生产,既不影响农业种植,还增加了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集约生产的效用。“三生”农业与旅游纵向一体化协同还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比如将游客与公司农产品买主或顾客协同,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纵向协作化经营,不但可以使营销手段更为有效,还可以使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大幅度降低,极大地节约营销费用。

(二)成本的经济性

首先是人力资源成本经济性。农业与旅游业在人力资源使用上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协同作用下,引导农闲时过剩的人力资源开展旅游服务,使其得到有效的转移,解决农业、旅游业季节性明显,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其次是营销成本减少。“三生”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作共享客户,对游客的直接体验式营销,有利于品牌建立与传播,同时,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增加农业主的收入。

最后是运营效率提高。“三生”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使农业企业内部现金流入更为充足,固定费用下降、财务费用下降,收益率提高,同时,企业内部资金可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协作过程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产出的多样性

一是收入多元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与旅游协同效用,使农业产业的功能越来越多(休闲、生态、文化、创意、体验),促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收益也由单一的农业产业收入,变成多项目多元化收入。

二是农民多业化。“三生”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农民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者,变成旅游服务者、产品创意者、环境保护者,适应不同时间点、不同场合上身份多样化转化。当然,这需要对农村劳动力加以培训(协同外力作用),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加快农民适应多业化劳动状态的进程。

三是资源产品化。农业由传统的出售成果,转变为出售农业景观、生产过程、生产成果,农民的生活与文化整合,也能成为旅游吸引物,即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都可以打造成为旅游产品,售卖给游客,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带动农民增收。

(四)乡村社会生活变革

1.改善农村生活观念与农民“精英化”

农村问题首先是人的素质问题,乡村旅游与农业协同作用下,给农村带来新的生产思维,促成了农民精英化的进程。乡村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轻易地将现代城市先进的生产生活理念送到了农村,农民能够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接受现代化的教育,认可现代的生产生活理念,促进生产科学化、生活文明化、环境美观化。协同作用力下农民不断完成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有别于传统农民的“精英农民”,带动所在乡村地区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2.改善农村社会结构

“三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与旅游业的协同,延伸农业的产业链,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村从第一产业发展至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青年人、妇女提供额外的工作机会,减少农民集体外迁,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有利于农村社会结构稳定和谐。

四、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协同共生的机理

(一)协同创造旅游吸引物

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依赖于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状况,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生产生活都能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者需要视觉、味觉、躯体觉的有效冲击。在协同动力作用下,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生态环境都产生变革,以满足游客对旅游活动的需要。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不仅向科技化、精细化发展,同时许多农业主主动加入了景观设计元素与体验元素,以刺激游客的视觉与躯体觉。农民自觉维护生态自然环境,以期用清新的环境吸引游客。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扬弃,摒弃粗陋的部分,加强原生态与艺术成分,并将生活休闲的功能成为当代农民选择的生活方式,从美丽乡村的规划到

农民房前屋后的美化,使游客感受着原汁原味的乡村美食的同时,还欣赏着乡村的美景,体验着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在协同作用下,农民生活所积淀的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与发展。可见,协同创造旅游吸引物,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市场发展。

(二)协同设计旅游设施

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应的旅游设施配套,为游客提供便利。协同作用下,将农民生活所需的场馆与旅游服务设施协同建设,使农民的生活之处成为旅游的接待之地:改善农民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中心、公园、广场(晒谷场)与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观、停车场共建;农民的家按民宿打造,为游客提供吃住服务;道路硬化,改善农民出行的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可进入性。协同设计旅游设施,能有效避免旅游活动对乡村的农耕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1+1>2的协同效用。

(三)协同维护旅游生态环境

农业的功能和发展目标是具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不仅要承担提供农产品的功能,还要承担保护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的功能。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农民提供优良的生产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休息场所,又给旅游者带来好的感受。反之,不科学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水源、土壤等,影响农产品质量与旅游活动的开展。目前,许多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协同作用下,旅游者与旅游活动的介入使农业生产方式无形中受到监督;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周期短、见效快特点,有力地促进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方式的科学性与安全性,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五、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协同演进伦理思考

(一)以“农”为根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性”是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这也是乡村有别于城市并产生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因此,乡村旅游立足“三生”农业,紧紧围绕“农业、农民、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以三农为体,三生为用。从国内外农业旅游来看,不论是休闲农庄还是家庭农场,他们是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主本身就是本行业的经济专家,对农业产品定位、产品开发、市场销路、经济收益,甚至国际市场变化掌握非常清楚。同时,业主还是个田园生活艺术家,把日常生活与农庄建设协同起来,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就不断融入自己的创意,每个农庄都是主人的艺术作品,艺术风格迥异,个性显明,不仅有效保护环境,而且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协同,要防止城市化和商业化,坚持以“农”为根,以农村产业为基础产业,结合丰富的旅游体验模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规模化。同时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需求,最终实现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全面升级。

(二)规划先行

旅游与农业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完全利用自组织内部自主协同演化,过程缓慢,且发展过程中反向抵消与负面冲突现象客观存在.如何把不同步、不协调因素的负面效应限制在最低,在短时间内使它们在同一个动态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实现同期交互、异期进化、异期交互的协同进化过程,就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力推动——科学规划。规划层次清晰:战略上合理布局,以客源市场为先导,沿旅游线布局,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中观上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点、线、面”串联营销,提高经济效益;微观上以特色定位,防止雷同。景观设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彰显主人的个性与艺术品味,家家不同,各有千秋,以提升旅游产品品味与档次。

(三)管理到位

乡村农业休闲旅游是一个复合型的经营业态,业主不仅要有农业的生产技术,还要有经销能力与市场分析的能力,更需要对生活的品质追求。经营管理难度大,需要多方支持,管理主体应该是由“乡村旅游经营者+非政府行业协会+政府”三方构成。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又有农业、林业、建设、环境、旅游等多方,要做好协同管理工作,联合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从基础

设施建设、业务辅导、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与评估标准。从国内外经验来看,非政府行业协会特别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合作模式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利于行业自律与协作经营,也有利于业主选择开发与经营模式。经营规模要因地制宜,对市场规模小、资金匮乏的边远山区应提倡经营小型化与本土化,经营者投入少,资金压力小,虽然接待量和年收入有限,但服务品质容易保证,游客满意度高;环境压力小,管理成本低,利润也容易保障。

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的协同,给农业和旅游业都带来发展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打破现阶段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的困境,尽享农业多功能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在协同演进过程中,使得越来越多乡村居民的思维发生转变,提升农村地区整体人文素质,改善精神文化氛围和民主环境,带来农村生活的变革。乡村旅游与“三生”农业的协同演进,发挥1+1>2的协同效用,提高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率,最终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1]高翔.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学思考——以贞丰县纳孔村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0,8(5).

[2]左晓斯.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13(3).

[3]郑百龙.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4).

[4]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8).

[5]杨以哲.“三生”共融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规划——以青岛沽河青青农业生态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31).

[6]施能浦.台湾的“三生”农业[J].福建农业,1997(6).

[7]Aliza Fldscha,Anattdietdik.Does rural tourism benefit from agriculture[J].Tourim Management,2005(26).

[8]Kreha M.System for the relationship of Symbiosis between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in Hinterland,the German Alps[J].Science Reports of the Institute of Geosciences University of Tsukuba,2002(23).

[9]E.T.Davies,D.C.Gilbert.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rm tourism in W ales[J].Tourim Management 1992,13(1).

[10]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1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

[12]马点明.衢州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J].生态环境保护,2014(1).

[13]唐克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

[14]康保苓.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3).

[15]刘圣欢.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16]协同效应[EB/OL].[2016-07-20].http://baike.baidu.com/item/协同效应/1112361.

(责任编辑:刘建朝)

Synergistic Evolu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Sansheng"Agriculture

LIN Jin1,CHEN Siqi2

(1.College of Tourism,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0,China)

Tourism has turned from self-loop to opening-up and cooperation and become power industry with multi-functional and omnibearing effect."Travel+"is show ing great vitality.Ruraltourism has intrinsic drive of multiple synergies with "Sansheng"agriculture,which creates multiple synergies in the econom ic and social and fields.Synergistic effect facilitates the commensal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life and ecology.Meantime,to be rooted in agriculture and reinforce the evolution ethics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an avoid internal friction,accelerate the coordinative evolu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Sansheng"agricultureand achieve greater joint efforts.

rural tourism;"Sansheng"agriculture;synergistic evolution

F592.7

A

1673-4343(2016)05-0085-05

10.14098/j.cn35-1288/z.2016.05.017

2016-08-06

三明市社科项目2016(Y1509)

林静,女,福建上杭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猜你喜欢
三生协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
浅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