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2016-11-24 02:04黄文义
三明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共品经济性差距

黄文义

(三明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黄文义

(三明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在中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结构产生扭曲,从两个方面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强化作用。一是大量供给旨在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地方税收的经济性公共品对非经济性公共品的“扭曲”,通过市场传导间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公共品供给中城市对农村的“扭曲”直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利用199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的经验证据表明,公共品供给的扭曲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地方公共品;公共品供给结构 ;城乡收入差距;稳健性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却经历了一个先缩小,随后再度扩大并且日趋严重的过程。[1](P16-25)中国名义城乡收入比从1983年的1.82持续上升到2009年的3.33达到极值,之后有所下降,仍超过3,消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城乡收入比有所缓和,但仍然悬殊。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并不是经济发展本身的自有结果[2](P81-102),其原因很多,而地方政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1994年分税制改革带来的集权效应引起了地方政府行为的一系列变化[3](P100-115),作为部分自利的主体,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大量研究表明,城市偏向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慢于工业化进程,这是造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4](P50-58),[5](P116-125),[6](P55-66),[7](P69-74)。 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形成,根源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8](P11-22),[9](P1-21),故在新常态下优化产业结构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0](P37-44)。城市偏向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格局,加上中国由户籍制度义理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大限制了劳动力在

城乡之间流动。因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引起劳动力市场扭曲,是引起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又一个重要原因[11](P16-33),[12](P16-33),[13](P44-52)。 与现有的文献不同,本文从财政分权视角探究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一、公共品供给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面临预算内财政缩水的情况下仍然要承担绝大部分地方公共品支出责任,财政上事权和财权不匹配造成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巨大的财政缺口。[14](P3-9)为了弥补这种缺口,地方政府争取资本流入,扩大税基,积极地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经济和建设城市的热情远远高于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热情。地方政府热衷于提供经济性公共品而忽视非经济性公共品①的这种“扭曲”,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政府过度供给经济性公共品,过分的土地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大张旗鼓的城市建设,相伴而来的是农民失地,却没有得到应有补偿。在这个快速的不健全的“城市化”过程中,真正受益的是当权者和那些占有生产资料的利益集团,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却处在了更加不利的地位。第二,地方政府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忽视,这部分直接关系居民生活福利,却没有得到政府应有重视。按照经济学基本逻辑思路,边际产出随着投入增加而递减,对于非经济性公共品的供给也是如此。当地方政府将用于经济性公共品剩下的财政资源用于非经济性公共品时,其所能提供的量与居民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存在严重需求缺口,非经济性公共品的边际产出很高。为了获得与此相对应的投资收益(对政府来说是政治收益),地方政府势必是将公共资源先用于满足城市居民,而后用于农民的量就很少了。对公共品供给结构的剖析可见,这里的“扭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经济性公共品对非经济性公共品的“扭曲”,第二层是非经济性公共品中城市对农村的“扭曲”。因此,公共品供给结构的扭曲对城乡收入差距也就存在两个方面的强化作用。

地方政府热衷于提供经济性公共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管是为了吸引资本,还是为了晋升的政治需要,造成的客观结果是短期内地区经济和企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和城市建设迅速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三个利益主体:一是地方政府,其收益来源是土地买卖、城市建设的税收收入;二是企业家(生产资料占有者),其收益来源是企业发展带来的利润收入;三是劳动者(包括企业职工、进城务工农民等),其收益来源是工资收入。在这三个利益主体中,地方政府和企业家是规则制定者,而劳动者是适应规则的一方,因而在收益分配上,前两者占据了绝大部分。经济性公共品的过度供给带来的结果是劳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即富人相对更富,贫者相对更贫。考虑到中国现状,富人大多数集中于城市地区,加上户籍制度和就业政策等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比较富裕农民更有可能成为城市居民。因此,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剧就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至于地方政府将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先用于满足城市居民,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很直接的,这也可以看成是城市偏向政策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局部体现。

二、计量模型、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为了实证检验公共品供给的扭曲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需要控制其他一系列相关变量后才能得到。考虑到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虽然模型中没有不随时间而变的个体特征变量,但在模型中设定反映个体异质性的不可观测随机扰动项是必要的。同时,为了不失一般性,本文亦在模型中加入反映时间效应的变量。因此,本文采用双向不可观测效应模型,具体如下:

上式中,i和t(t=1994,…,2012)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j代表影响Y的控制变量个数。本文选取的样本量包括中国内地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重庆市和西藏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严重排除在样本之外。Yit代表被解释变量,c为常数项,PDit代表公共品供给扭曲程度,α为待

估系数,Xj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βj为其相应的待估系数。ui是代表个体异质性的不可观测随机扰动项,而λt则代表不随个体差异的时间效应,即“第t期”对被解释变量Yit的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是其他可能起作用但没有被模型捕获的因素,在大样本中心极限定理的保证下,可以合理地假定εit独立同分布且服从正态分布。

被解释变量衡量的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常用指标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考虑到统计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能完全反映城镇居民的收入情况,拟用城乡消费差距来作为衡量城乡差距的一个补充指标。PD是度量公共品供给扭曲程度的指标,用各地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投资额与地方政府当年财政支出中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的支出)的比值来衡量②,该比值越大说明地方政府越倾向于短期经济发展,理论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强化作用越大。考虑到PD指标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将引入房地产企业当年开发成本中的土地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费之和作为公共品供给扭曲程度的工具变量③。X是包括一系列其他可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控制变量,具体见表1。

表1变量的定义与预期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除了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取自各省统计年鉴,本文所采用的其余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2007年以后,中国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了调整,使2007年前后相应的公共服务支出统计指标有所不同。1994—2006年数据采用的是文教科卫事业费、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三项指标数据之和,2007—2012年,采用的是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三项指标数据之和。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投资额在统计年鉴中有相应的统计指标,即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因此可以直接采用。对于个别缺失数据本文采用线性补插法进行补充。

为反映真实的经济关系,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和消费数据均按照各地区当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进行消胀,北京、天津和上海没有区分城乡物价指数,和人均GDP一样,都是按照各地区当年综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消胀。FDI和

进出口总额数据均根据当年美元和人民币平均兑换比价折算成人民币。本文总样本数据容量包括中国内地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4—2012年的面板数据,总计551个样本容量。

三、实证结果和稳健性检验

(一)实证结果

在前文所列解释变量中,公共品供给扭曲程度PD是关键变量,为了有效估计其影响系数α,本文利用199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其中个体数n=29,时间跨度T=19,可知是属于短面板数据。由于Hausman检验的p值等于0.0000,故模型强烈拒绝随机效应(RE,random effects),因此本文只报告固定效应(FE,fixed effects)模型的回归结果,具体见表2。

表2公共品供给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准回归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1)(2)(3)只包含个体固定效应,模型(1)采用普通标准误进行回归,模型(2)则采用聚类稳健标准误进行回归,此外,考虑到PD和人均真实GDP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模型(3)中去掉人均真实GDP及其平方项后再进行回归。模型(4)和(5)既有个体效应又有时间效应,属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模型中加入时间虚拟变量后进行回归。模型(6)和(7)则采用工具变量(IV)进行回归,模型(6)内生解释变量为PD,而模型(7)则以人均真实GDP为内生变量,两模型均用房产企业当年完成的投资额为工具变量。

在不同模型设定下,公共品供给扭曲程度PD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几乎都能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这符合了前文的理论预期,即公共品供给中经济公共品对非经济性公共品

的扭曲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城乡收入差距。从回归结果影响系数看,基本上PD一个单位的增加会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10%左右的上行拉力。比较模型(1)和(2),可知普通标准误和聚类稳健标准误之间差距并不大,并且采用稳健标准误后反而使系数影响不显著,从而可以判定模型随机扰动项在大样本下基本满足独立同分布的假定条件。模型(3)去掉人均GDP及其平方项之后,回归系数影响仍然显著,说明PD和人均真实GDP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多重共线性,但并不影响显著性,故在后面模型中继续放入人均GDP及其平方项。在模型(4)中加入了从第2期到第19期的时间虚拟变量后,整个模型的解释力更强了,但系数影响变得不显著了。通过判断时间虚拟变量的显著性,发现只有从第2期到第8期的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故而在模型(5)中只包含这些影响显著的时间虚拟变量。回归结果更加理想,整体显著性水平并未下降,而且系数影响也变得显著了。在工具变量回归中,通过比较R2的值,可明显地确定模型中人均GDP才是更合理的内生解释变量,而PD的内生性问题不是很严重。

此外,上述不同回归结果中,另一个基本满足在 1%显著性水平显著的变量是 govexpratio,且系数为正。这符合了本文的理论预期,即政府在提供公共品时城市对农村的扭曲也会显著带来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其他控制变量,在比较理想的四个模型(1)、(3)、(5)、(7)中,城市化影响有正有负,但都不显著;人均真实GDP及其平方项影响系数虽然显著但是很小,这就证实了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2](P81-102);进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占GDP比重并不能显著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但FDI的影响系数为负,不符合理论预期,这可能是因为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更多的是出于劳动力考虑,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工带来工资性收入。最后,代表所有制结构的soe-ratio变量在多数模型中影响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公有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会有一定作用。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让实证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真实经济关系,本节对主要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具有一定建设期,因此可能存在滞后效应。表3前两列分别报告了PD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和滞后三期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公共品供给的扭曲会持续地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拉大作用,而且滞后三期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可以在1%水平上显著,表中没有报告PD滞后五期的结果,是因为影响系数已经不显著。这说明对大多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而言,在建设3年左右工程即将竣工时,投资者开始回收成本并盈利,但所用工人会减少,带给工人工资性收入的效应开始减少,而企业的收益效应开始增加。其次,用城乡消费支出之比来作为城乡差距的一个辅助指标,结果见模型(3)。虽然总体解释力不强,但PD系数还是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本文的理论假说。再次,中国分税制改革是从1994年开始,到2000年已有六七年时间,为了验证前文结论是否具有时期稳健性,分别用FE和混合估计法对2000年以后的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由模型(4)和(6)给出,结果显示PD都能满足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可见,进入21世纪的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品上的扭曲局面仍然没有改变,仍然在为增长而竞争,关注重点仍然是地区短期内 (更确切地讲是在其任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严重不足。最后,考虑到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各项指标都要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为了检验更为一般情况,在模型(5)和(7)中将京、津、沪三个地区剔除出回归样本,(5)采用的是FE进行估计,(7)则采用工具变量(IV)进行回归,结果显示PD变量的系数依然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进一步证实了前文的理论预期和实证结果,分税制改革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对中国内地全境行政单位都会产生影响,使得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发生相应变化,为增长而竞争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因此本文结论具有一定普遍解释力。

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参与经济发展的程度越大,仍然会显著地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财政

支出中的城市偏向,而这也证实了本文另一个理论假说的稳健性。其余控制变量,在大多数稳健性检验的回归模型中,都能契合前面基本回归中的结论。由此可见,本文主要结论是稳健的,相应理论解释存在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表3公共品供给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税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但随着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现行财税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5](P2-5)在现有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事权和财力不够匹配,地方为获得短期经济快速发展而热衷于提供经济性公共品,对于公共服务这类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则严重不足。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经济性公共品对非经济性公共品的扭曲,会显著地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研究结论,可以提供以下政策启示: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其中最重要就是要健全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度扩大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从而减轻为增长而竞争的压力,鼓励地方政府加强公共服务支出。其次,要改良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一是淡化GDP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重要性,例如提倡绿色GDP等。二是要将当地

居民对地方官员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形成对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一个政绩考量压力。最后,要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注释:

① 这里是按照公共经济学的通行做法,将公共品区分为经济性和非经济性两大类,前者以道路、电力、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代表,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后者以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为主,主要利于居民福利增加和经济长期发展。

②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两重性,既对生产构成需求,又能增加生产能力,可以从供求两个方面实现其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因而考察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政府投资行为可以很好地考量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可见,用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投资额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比值能够较好地说明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非经济性公共品的“扭曲”程度。

③ 很显然,房地产企业这两项投资费用越高,说明地方政府越倾向于土地开发,相应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越是具备,公共品扭曲程度的可能性越高。在实证分析中,由于这两项明细项目指标并无统计数据,因而本文用房产企业当年完成的投资额作为替代指标,考虑到土地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费占房产企业投资成本中很大一部分,这样的替代可行。

④ 这里用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是基于以下考虑:进城务工农民从户籍层面还是属于农村居民,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脱离农业,参与到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来,造成城镇常住居民中会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城镇户籍。而在统计口径上城镇人口比非农人口的主体要大得多,它考虑了户口虽未落户城镇,但已居住在城镇,工作、生活并且已经达到一定期限的人员。因此,用城镇人口占常住总人口比重能更真实地表现城市化水平。

⑤ 人均真实GDP是模型中另一个可能存在内生性的变量,因为地方政府提供经济性公共品的直接结果就是短期经济快速发展,因而它既可能与PD之间会存在多重共线性,又可能与随机扰动项ε之间存在相关性。

[1]蔡昉.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2]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

[3]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5]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

[6]王建康,谷国锋,姚丽.城市化进程、空间溢出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研究,2015(5)

[7]李子叶,韩先锋,冯根福.中国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家,2016(2).

[8]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9]Lin Justin Yifu and Binkai Chen.U rbanization and U rban-Rural Inequality in China:A New Perspective from the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Strategy[J].Frontiers of Econom ics in China,2011,6(1).

[10]穆怀中,吴鹏.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学家,2016(5).

[11]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12]Lu Ding.Rural-Urban Income Disparity:Impact of Grow th,Allocative Efficiency,and Local Grow th Welfare[J]. China Econom ic Review,2002,13(4).

[13]孙宁华,堵溢,洪永淼.劳动力市场扭曲、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09(9).

[14]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2).

[15]谢旭人.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J].财政研究,2014(2).

(责任编辑:刘建朝)

The Distorted Supply Structure of Public Goods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HUANG Wenyi
(College of Tourism,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Under the current system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the supply structure of public goods provid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 has been distorted,which takes a reinforcement on the Burban-rural income gap from two aspects. Firstly,the supply distortion between a massive economical public goods which is used for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ax increase and the non-econom ical ones can indirectly increase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hrough market conduction. Secondly,the supply distortion of non-economical public good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directly w iden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Enjoy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4 to 2012,the empirical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distortion of public goods supply can inde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to some extent.

the local public goods;supply structure of public goods;urban-rural income gap;robust test

F124.7

A

1673-4343(2016)05-0028-07

10.14098/j.cn35-1288/z.2016.05.006

2016-09-20

黄文义,男,福建莆田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公共品经济性差距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经济性探讨与分析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2)
基于经济性和热平衡的主动进气格栅策略开发(续1)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600MW超临界机组热经济性定量分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成本差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农业税取消背景下乡镇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职能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