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发
(南阳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诗经》爱情诗的微课堂教学尝试
朱金发
(南阳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诗歌,更具特色。首先是这些诗歌的情感率真自然,展现了古人的生活风貌和精神状态。同时,诗歌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各具特色,能给我们多方面的审美享受。为了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采用微课堂教学模式,将《诗经》中爱情诗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征进行分解,以多媒体课件为核心的方式组织教学,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将课堂教学课程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结合,利用多媒体交流平台互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诗经》;爱情诗;微课堂
《诗经》爱情诗歌的课堂教学,涉及到《诗经》爱情诗的分类研究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既与传统学术研究有关,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教育方法的课题。我们可以从各种《中国文学史》类著作中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讲读法、赏析方法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尝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微课堂教学,对《诗经》中爱情诗的教学进行一点尝试。
微课堂教学,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教学活动的兴盛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形式新颖,内容集中,教学过程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的特点,深受中小学教师的喜欢,在中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大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探讨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案例还不太多,我们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古典文学教学中《诗经》爱情诗的教学,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探索,以期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最开始被称为《诗》或者《诗三百》。到汉代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儒家五经,《诗》就被尊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歌,产生于漫长的历史时代,涉及广阔的地域,并且这些诗歌产生之后,应用于当时重要的社会活动——礼乐仪式之中,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载体。因此,《诗经》的学习和传授,就是一个和当时社会政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据《周礼·司徒》:“大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乐舞和《诗经》。如《礼记·王制》中说:“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说的就是春秋以前的教学情况;是学在官府的情况下,天子及诸侯国贵族子弟的教育。等到孔子开门办学,广收弟子,这些由贵族垄断的学习内容才开始传播到民间,《诗经》才开始作为教材,被孔子用来教授弟子。
如上所述,新文化运动以后,对《诗经》的教学活动及其内容,我们可以从20世纪初到目前出现的各类文学史著作的内容中,了解一个大概。如20世纪初较早产生的胡怀琛的《中国文学史略》(上海梁溪图书馆1926发行),其中开始以文学的眼光看待《诗经》,但是,仅在论及周秦文学的特点时分析了《诗经》的文学特色,并没有更为具体的详细论述。林庚的《中国文学史》,1947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对《诗经》中的诗歌的文学特征,也只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如认为“诗经为生活中最古的一声歌唱”[1]21,对《鄘风·柏舟》《郑风·褰裳》的分析,采用的就是文学分析的方法。但从整体上看,对《诗经》诗歌的分析也不是很系统。稍后,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文学史,如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文艺理论思想受苏联的影响,对《诗经》的研究偏重于分析其现实主义表达方法,另一方面受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民歌研究思潮的影响,对《诗经》的研究注重于民歌特色的探讨。再如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诗歌分析以时代为序,对《诗经》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综合分析。国内的这种研究,也影响了日本汉学界的观点,如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也不再以传统的经学目光看待《诗经》,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开端。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也将《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看待[2]2。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出现的多部《中国文学史》中,都继承和发展了上述这些理论方法,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也就是以《诗经》的艺术分析为主导地位,对其中的爱情诗及其他类诗歌,均以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读。再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对《诗经》内容的论述内容包括在《上古文学》中的《六经》一节中,自然没有办法展开来论述[3]12-15。周扬等编著《中国文学史通览》对《诗经》内容只有一些通论的内容[4]34-37。张庆利《中国文学史话》(先秦卷)《诗经》中的周族史诗,分类分析了这些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其中分为田猎诗、婚恋诗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但对爱情诗仅涉及了《关雎》一首诗歌的分析,也缺乏系统的对比分析[5]120-127。鲍鹏山《中国文学史品读》认为《诗经》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它确实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以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6]1。这些内容偏重于《诗经》一书价值的综述。再如章培恒、骆玉明编著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版),以诗歌的时代为序,分析《诗经》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爱情诗的分析较少。作为高校教学中影响最大的两部文学史,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与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经》诗歌分类研究的特点很明显,但游著偏重于诗歌的人民性特征,袁著偏重于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和人物形象分析,对《诗经》中爱情诗的分析都不是很系统。
在当代社会知识结构和发展速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如果还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诗经》的教学,明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尝试应用微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改革。就是在《中国文学史》类著作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采用分类分析细节分解、多媒体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组织课堂教学,目的是突出《诗经》爱情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诗经》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诗经》爱情诗教学目的是总结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其艺术价值,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
首先是《诗经》中爱情诗的综合分析,概括其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的第一个特征是率真、醇厚的艺术韵味。这一点在以往的《中国文学史》类著作中都有反映。《诗经》中的诗歌符合孔子提倡的“中”的标准,即后来儒家学者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诗学艺术标准。与上述提点相应的是,《诗经》中爱情诗抒情率真和大胆热烈。这首先是从诗歌情感的真实上体现出来,如《郑风·狡童》充分展现了率真自然的艺术特征。伴随着《诗经》爱情诗率真自然特点的,是情感表达的热烈豪放,体现了古代青年男女火热的情感和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愿望。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诗歌如《魏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首诗歌表达情感的炽烈真率,无以复加,我们可以透过简短的诗句,感受到诗人那颗跳动的心、可以听到“一日不见长似三秋”的咏叹。整首诗歌短小有力,如浑金璞玉,浑然天成。
《诗经》爱情诗的第二特点是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类型分析。从以往的《中国文学史》类著作中,可以看出《诗经》爱情诗是一个重点,但以往的文学史著作中,对这一方面内容的阐述往往不够系统和具体。
我们本课堂教学中,在上述的基础上,对《诗经》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类型分析,揭示其性格鲜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获得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上述内容的处理,从而形成以教学视频及教学幻灯片素材组成的数个课例片断,通过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联系,组织教学。这些内容包括:《诗经》爱情诗基本内容;《诗经》爱情诗基本特征;《诗经》爱情诗人物形象类型分析。每一项下设多个子目,介绍具体内容。
《诗经》爱情诗基本内容是教学内容的综述,也是本课程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接受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基本内容都由教师讲解、讲读的方式绍介给学生。这种方式缺乏灵活性,容易造成学生接受过程中的厌烦与审美疲劳。而本课程的设置,则是将其作为核心观点,首先提出,作为《诗经》爱情诗基本特征与人物形象类型分析教学过程的总纲。同时教学过程主要集中于后两项内容,从具体篇章的分心中,通过学生互动过程中的归纳分析,在集体讨论中总解得出上述结论,从而使上述知识点得到验证,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知识的深刻程度,避免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讲授的特点,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在教学互动中,让学生通过分析,逆向推导出结论。
(一)课堂资源组合
1.教案
a.纸质文档教案
b.多媒体电子载体
2.学案
a.学案分两部分组成
b.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预案
c.课后学生预留作业形式的学习
d.主要由预定篇章分析,自由阅读分析组成,最后结果以纸质作业或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
(二)课堂教学活动预案
讲读与讨论相结合,分析指定篇章(如《郑风·狡童》《褰裳》《魏风·采葛》等)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类型特征,并将这些类型特征与后代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揭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加深诗歌中抒情特征及艺术的认识。
(三)课件
1.歌曲《兼葭》视频、《国宝档案·利簋》视频剪辑
2.《关雎》诗意境图、南宋马和之《诗经图》《唐风图》
3.《诗经》爱情诗内容提纲
4.《诗经》爱情诗艺术特征提纲
5.《诗经》爱情诗人物形象分类讲析(说明:以上均是课件提纲)
(四)课例组成
1.《诗经》爱情诗内容分类
2.《诗经》爱情诗艺术特色分析
3.具体诗篇分析
在具体篇章分析过程中,主要分析《召南·野有死麇》《郑风·褰裳》《郑风·狡童》《秦风·兼葭》《魏风·采葛》等篇章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对这些诗歌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行类型分析。每一篇诗歌分析的过程中,都采用幻灯片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以讲析与讨论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自己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逆向推导出上述观点,从而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布置课后练习内容
阅读《诗经》原文,从中找出其余描写爱情的诗歌,概括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描写的人物性格特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传递到讨论平台上共享,大家一起讨论,强化对《诗经》爱情诗的认识。
本课程设计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视频和多媒体课例单元,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认识误区,不单纯地追求多媒体效果,要以突出《诗经》爱情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征为目的。因此对相关的教学单元要体现系统性和整体性,要避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破碎、不能体现知识整体性的缺陷。具体过程中首先要很好地整理出课程内容的基本条例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微课课例单元、教学课件的应用等各方面的关系,以教学目的为重心,组织好教学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知识点及知识体系的关系,要做到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知识体系完整。最后,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
[1] 林庚.中国文学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47.
[2] 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 周扬,钱仲联.中国文学史通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
[5] 张庆利.中国文学史话(先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 鲍鹏山.中国文学史品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6-03-11
朱金发(1966- ),男,河南社旗人,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文献研究。
G642
A
1671-8127(2016)03-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