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星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哲学研究
庄子的“物化”与拉康“镜像”理论的比较分析
陈星星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庄子的“物化”理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本质上指的是一种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思想境界。在我们今人看来,“物化”处理的是人类主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审美理论。然而,在拉康的哲学思想中,“镜像”理论是其早期思想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主要描述人类通过“镜像”后导致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从而被他者侵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其实指的即是人与他者或者是外物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二者理论的着眼点都在“物我”关系的阐述层次上,从这一层面出发,比较二者的同异之分,可以对“物化”和“镜像”有更深一层面的阐释。
物化; 镜像; 物我关系; 虚无; 自由
1936年7月31日,拉康在马林巴德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镜像理论,然而,这份发言稿却戏剧般的遗失了。接着在1949年7月17日举行的苏黎世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拉康又发表了题为《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的报告,这是经过理论修改而形成的。由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得以呈现在我们眼前。拉康自称为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所从事的研究,无不是在解构其老师的思想。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本我”并不存在,那个真实的本我在经历过“镜像阶段”的误认之后就已经成了“伪自我”、他者,本我早已不复存在了。
无独有偶,我国战国时代的重要哲学家庄子的思想——“物化”观念,与拉康的“镜像”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虽然在后学看来,“物化”指的是物我相忘、主客体合一的精神境界,并延伸为人类主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的思想,以虚静、心斋、坐忘等为基础的,对我国美学和文学等领域皆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理论。但是,我们若仔细分析,即可发现:“物化”亦即是一种异化,是一种另类的自我与他者(外物)的关系的处理的一种审美理想。处理的同样是物我关系,同样向往的是无羁无绊、自由自在的理想人格。然而,仔细揣摩即可发现,二者所谓的“无”、“自由”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意蕴。
“物化”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然而明确提出“物化”概念的却是在《庄子·齐物论》里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92对于“物化”这一概念,陈鼓应先生给出的注释是“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1]92意即“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庄周和蝴蝶两者是有界限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而要达到物化的状态,则二者之间的界限必须消解,使“物”和“我”之间进入一种身心上的互化境界,“这种人化为物、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状态即是物化。在物化状态中,主客体的界限已然消失,两者合而为一,达到了不分彼此的交融状态……”[2]17
这种“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状态,在《庄子》一书中随处可见,例如: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88(《齐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513(《秋水》)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适之适也。(《达生》)[1]571
庄子为什么会提出物化,除了《史记》上说的“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3]1外,还跟庄子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庄子大约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战乱纷争、尔虞我诈、人民生活凋敝困苦的时代,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对这一时代皆有描述: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4]63(《墨子·兼爱中》)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1]52(《庄子·齐物论》)
生活于这样一个勾心斗角、诸侯纷争并起的年代里,人民只能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艰苦地活着。庄子虽然有被官府聘用一说,但仍跟普通百姓一样,贫穷无助。“庄子虽曾为漆园吏,但这恐怕是俸禄很低的小吏……庄子也许只能依靠诸如织履之类的手工劳动,维持生活。”[3]15“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1]515“庄周家贫,固往贷粟于河监侯。”[1]705物质生活上极度贫乏,庄子却并不认为自己精神上空虚,通过“物化”,达至万物齐一的精神状态可以弥补生活的贫敝困苦。这就是庄子于战国处境下提出的“物化”观,处理物我之间的关系,这一点颇似拉康“镜像”理论中人类主体处理与他者(外物)的关系。
“在拉康的镜像说中,当6—18个月大的幼儿(尚无法有效控制自己身体的碎裂身体)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统一影像时,即产生了一种完形的格式塔图景。这个完形的本质是想象性的认同关系……是‘我’的另一个影像。”[5]121-122拉康认为,儿童在经历过“镜像阶段”之后,一个真实的自我从此便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伪自我”、“非我”。
在儿童时期,“自我”是镜中的被误认的影像,而渐趋成人后,则是话语式的他者,也即是他人话语构建出来的自己想之为然的“理想自我”。然而,“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服,而是幻象与空无的映射关系对‘我’的奴役。”[5]123这也就是拉康镜像说的本相,“自我”不再是自我,而是虚空的镜中的影像对“我”的控制和侵占,也即是他者的侵凌性。在日本的福原泰平看来,拉康的镜像阶段可以理解为,“自我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6]42“由于主体接受了视觉上的某个形象,结果主体反而被蒙蔽的变容的戏剧……由于镜像的整体形象的介入,主体蒙受了某种变容,这种变容在主体上发挥了与人终身相伴的决定性力量。”[6]44简而言之,“镜像”即是“主体”的形成过程,而这个“主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主体,而是“伪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已经是“袪主体化”的主体,也即是消解了主体的“主体”。
当婴儿逐渐开始从“他人”转化为“自我”,然而这实际上跟庄子的“物化”同义——是“自我”和“他人”的想象互换,“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但却不同质,这在下文中将加以讨论。“换句话说,当婴儿认为‘镜中像’是自己的时候,婴儿便获得了‘另一双眼睛’,即他认为镜中的那个镜像正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镜子面前的自己正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的自己。”[7]137这是典型的被自己的视觉蒙蔽的阶段,而当婴儿转为儿童至成人,则从视觉蒙蔽转化为语言上的遮蔽,以至完全失去主体中心,成为他者控制下的奴隶。
用拉康自己的话来说,“镜子阶段的功能就是意象功能的一个殊例。这个功能在建立起机体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或者如人们所说的,建立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8]92-93镜中的“影像”是一个意象,是建立在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一个关系纽带。而这个意象跟“庄周梦蝶”中的蝴蝶意象,虽说都是意象,或者说都是关系化,然而并不同质。
在《庄子》中“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着重要强调的是摒弃外在物质的负累,寻求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从而实现人格的自由自在,也即是他所说的“逍遥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庄周化蝶已经达到了“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的主客齐一的境界,也即是万物为一,“我”即至虚无的境地。在这里,主体“我”和万物已经被消解殆尽了,只剩下混沌的世界,再无中心,从而上升至一种虚空的状态,这是一种和谐的自由的审美状态。然而,这里的“无我”、“无中心”不等于拉康镜像阶段后的“伪主体”和“祛中心化”。
在拉康的理论中,“幼小个人心理自我在最初建构上,即踏上了他性的意象-想象之途,因为伪自我的基始性缘起,就是那非我的镜像;进而,主体性在象征域中的确立,是通过能指链的暴力篡位实现的,从一开始,文化教化中发生的个人的主体即是大写他者幻化的伪主体,这是一条真正的不归途。”[5]21这里的“伪自我”不是庄子所说的“我”的消解殆尽达至一种诗意上的存在,他是张一兵先生所说的“能指链”下的非我存在(这里的“能指链”即是话语世界里的他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不归途”,带有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悲剧,而不是庄子式的“无”。“镜子阶段是场悲剧……对于受空间确认诱惑的主体来说,它策动了从身体的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为整体的矫形形式的种种狂想……导致了对自我的验证的无穷化解。”[8]93人类主体只是成了形式上的一个壳,里面装的不是自我,而是能指链他者下映射的“伪自我”;不是庄周式的化蝶,而是真正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空无”。因此,庄子的“物化”是一种给人以诗意遐想的审美理论,而拉康的“镜像”则是可以让人进入疯癫状态的批判理论,是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因此,二者追求的自由也不是一个理念上的自由。在庄子看来,他的逍遥自由是一种悠闲自得、毫无羁绊的自由,进而可以入于“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而在拉康这里,是“主体以象征之无写在自己的本源上,但本源(被删除的‘本我’)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空无,所以,这是在无上建构无……拉康这个人的存在论是无之本体论,换到异化逻辑上,这个无之无就是异化之异化。”[5]199无论是怎样想要摆脱能指链下他者的奴役,都是一种虚空的追求,“他者”像语言一样无处不在,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处缝隙,无所不在,“只有在不是你的理念中,人才能认识自己。”[5]249除非像拉康所说的一样,人至疯狂状态,才能获得自由,因为只有疯子才拥有自由。而到拉康临死前,他留给世人的一句话是“如果缺失他者的……我离去的时刻到来,那么这就是为了成为他者。”[6]7如果说研究者都成为了他者,他所追求的自由则已成为了无立锥之地的虚空了。
镜子在“镜像”阶段的初期是真正意义上的镜子,而到了后期,语言则成为隐喻意义上的“镜子”,也即是能指链下的“镜子”;而庄周梦蝶的“梦”、“物化”的“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隐喻意义上的“镜子”,人们通过梦境、转化来认识自己与外物的关系。在罗兰·巴特的《S/Z》导读篇中,屠有祥先生这样写道:(镜子)彼处绝没有中心可以把捉,没有发出始源之光的核心宝珠。……在西方,镜子本质上是种自恋对象:人们想着镜子,只是为了执镜自照;然而在东方,人们觉得镜子是空的;它象征了种种象征所具有的空本身(一位道家大师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镜子仅仅传感其他众镜子,这种重重无尽的反射,就是空本身(我们知道,空即是色)。[9]34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跟弗洛伊德的那喀索斯(Narcissus)水仙花自恋情节有着同异之处,而庄子作为老子道家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道家的空和西方的镜子(拉康的镜像)比较研究,这将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在此,不多作赘述。
正如上文所说,庄子和拉康二者的理论还有很多可比较的地方,不仅是“物化”、“镜像”,还有至德之世、他者、想象域等等层面的分析。“物化”、“镜像”作为二者理论中的重要核心概念,处理物我关系的同与不同,二者所追求的自由,都有进一步深入分析的价值,从而更深层次的探寻出中西方哲学等方面的相通和不同之处。
[1]陈鼓应 注释.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刁生虎. 庄子物化论及其影响[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6—21.
[3]崔大华. 庄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墨翟. 墨子[M]. 李小龙, 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张一兵.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福原泰平. 拉康——镜像阶段[M]. 王小峰, 李濯凡, 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崔露什.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J]. 社会科学论坛,2009(2):136—139.
[8]拉康. 拉康选集[M]. 褚孝泉, 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9]罗兰·巴特. S/Z[M]. 屠有祥,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uang Tzu’s “Materialization”and Lacan’s “Mirror” Theory
CHEN Xing-xing
(Faculty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Chuang Tzu’s “materializ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his ideological system. In the essence, it refers to a kind of thoughtful state that main body and object, everything are one-uniformity. In our eyes, “materialization” is an aesthetic theory that tre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human body themselves. However, in Lacan’s philosophy thought,“mirror”theory is a key link in his early thoughts which mainly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human mistaking themselves and gradually losing their true essence through the “mirror”, then encroached by others. The process actually ref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others or objects. In other words, the two theories all focus on the lev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other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to grasp them more deeply.
materialization; mirror; the ship between me and others; nothingness; freedom
2015-11-01
陈星星(1989— ),女,江西宜春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宗教与文学理论研究。
B223.5;B565
A
2095-7408(2016)03-00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