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 倩
“乐化教育”:优化学生的成长历程
文│彭 倩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至圣先师孔子也认为:乐者,德之华也。乐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其意思是,音乐是道德的精华,音乐能够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使人的思想、品格、情感等得到迅速的完善。
2007年,山东省潍坊高新区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对非考试科目进行抽样测试,抽测的结果发现,现在的小学生音乐素养不容乐观,尤其是韵律感、节奏感,乐理知识可以用极差来表达。基于这样的现状,山东省潍坊高新双语学校自2007年校成立之时,就把“乐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规划,并采取了四步走的策略,至今已走过了九个年头。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器乐,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帮助实现美育目标的利器。为此,双语学校选取了器乐学习作为“乐化教育”的突破口,并提出了每人掌握一种乐器的目标。
双语学校建校之初,教师队伍年轻化,90%是当年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了破解师资瓶颈,该校提出了教师优先发展的战略。学校认为,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快,业余时间充裕,学习器乐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而且也弥补了他们从小想学习一种特长却没有条件的遗憾。为此,该校从社会上聘请器乐名家走进校园,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器乐专业水平。经过专家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双语学校的民族乐团成立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校民族乐团在磨炼中提升,在实践中升华。他们应邀去北京举行专场演出,参加第八届京港课程交流会,参加区里的新年晚会,还应邀参加中澳建交40周年纪念活动,到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演出……为该校赢得了声誉,更为乐化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乐队的精彩表现使每个老师成了学生们眼中的明星,魅力指数一路飙升。更重要的是,老师们重新变为学生,重新体验了学习的酸甜苦辣,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回到教学中,对一些学习有问题的孩子,多了一份包容和耐心,大大融洽了师生关系。
专家研究发现,从小学音乐的青少年普遍比没学音乐的孩子更加认真仔细,更开朗上进,更乐观自信,学习成绩也更好。在双语学校,音乐独特的育人功效在很多问题孩子身上也得到很好的验证。张新宇同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学习成绩平平,在班里一直缺乏自信。自从学习了二胡之后,就对二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回家有空就练,每次上课老师都请他做示范,逐渐他成为学校二胡声部的首席,演出也排在显要位置,二胡的优秀逐渐迁移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他的变化让家长万分惊喜:“是学校的‘乐化教育’让孩子获得了新生。”
每年五月是双语学校的艺术节,校园成了每个孩子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还定期给有专长的孩子举办个人演奏会、演唱会,组织他们去福利院慰问演出等。去年该校参加全国第八届器乐大赛,获得了两个一等奖第一名,《乐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也获得了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奖。
器乐学习为师生打开了音乐的大门,师生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神清气爽,仿佛进入了音乐的殿堂。
音乐,是生命的载体,是生命的延伸,亦是生命和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最美好的礼物。泰戈尔说过:“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在那空白的深处。”没有任何一种声音可以和音乐相比拟,没有什么其他的艺术魅力可以代替音乐,成为人们灵魂的主宰。
随着音乐素养的提高,双语学校教师越来越重视感受音乐丰富的思想内涵,于是“乐化教育”走上了第二个台阶——把音乐带进不同的学科课堂,优化学科“血统”。由此,双语学校的音乐联觉课程就这样诞生了。
音图联觉课程:美术老师借助音乐,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其中的人物、事件、景色等,然后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不同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笔下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画面。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音乐鉴赏力,更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音文联觉课程:语文老师让孩子们把听到的音乐场景写出来,于是不同的美文表达了不同的音乐理解。音体联觉课程:体育老师为了让枯燥乏味的体育课体现美感与活力,他们借用奥尔夫音乐的理论,在体育课上播放乐曲,让孩子尽情舞动,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既欣赏了音乐又锻炼了身体。音像连觉课程:信息老师把孩子们喜欢的电脑绘画配上音乐,学生也能制作MV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与心理辅导课的相遇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学校音乐老师徐晓峰在上欣赏课《可爱的家》时,不经意地发现一个三年级小女孩听着乐曲流下了眼泪,这引起了徐老师的关注,她觉得音乐一定触动了孩子的什么心事,于是下课后找到这个孩子聊天谈心,了解到了孩子家庭最近的变故。这件事启发了心理老师的灵感,于是创建了音乐心理辅导课程,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的音乐,观察孩子的不同表现,走进了孩子的内心——心理辅导落到了实处。
在双语学校的校园里,音乐学科的华丽逆袭,实现了学科的高度融合。当音乐与每一门学科无缝对接时,不仅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敏感性,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创造力。
“宫商角徵羽”是古代的五音。《晋书·乐志》云:“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以不同的心灵触动,因此双语学校“乐教”的第三个阶段就是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给孩子们播放,实现音乐的全方位渗透。
清晨,他们用欢快的音乐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与清新的空气、温暖的朝阳相互辉映;放学,他们用温暖的音乐放松孩子一天的心情,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回到家的港湾;大课间,他们用雄赳赳气昂昂的革命歌曲激发孩子的热情,让孩子斗志昂扬;他们用优雅的伴餐音乐,让孩子愉快用餐;他们用古典音乐在校园里循环播放,减少了孩子的打闹现象,提升了孩子的文明修养……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同志曾经说过:“音乐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情途径去感染人,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双语学校坚持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融合,使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水平和审美素质都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音乐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情”“以乐健体”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接近诺贝尔奖获奖总数的一半。德国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理学、工程技术等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德国对音乐的重视。德国有8000万人口,举国上下有40000个合唱团,还有25000多个专业或业余的乐团或舞团。平均每4个德国人中就有1个能够熟练地演奏一种乐器或是掌握声乐技巧,可以说是音乐优化了一个民族的基因。
由此可见,“乐化教育”不仅关乎一个人的成长,更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计。双语学校选择了音乐,就是要让音乐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师生的心间,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就呼吸到音乐的味道,让音乐成为校园内流淌的快乐;就是要借助乐化教育着力打造孩子们乐的能力、乐的习惯,使性情和智力得到优化,以此点亮他们的美丽人生。
音乐不仅让双语师生感受到了学习和成长的快乐,更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经过音乐长期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未来,双语学校将继续探索乐化教育模式,点燃师生的生命激情,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从而使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