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荣
(北京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刍议
张丽荣
(北京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考核评价方法改革是整体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它对其他教学环节具有导向、激励、检验作用。目前高校“纲要”课考评方法改革相对滞后,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为切实改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行德能全面提高,需要广大教师明确考评方法改革的目标,掌握考评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实行科学化的全面考评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评方法;教学改革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05方案”实施以来为大学生开设的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担负着坚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信念的重任。十余年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取得可喜成绩。但到目前为止,“纲要”课的改革更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而对与之密切相关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则关注不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对薄弱,致使考评对教学的导向、激励、检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现行考评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对学生知行德能的全面有效评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此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切实增强“纲要”课的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考评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广大教师需要明确考评方法改革的目标,掌握考评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实行对学生知行统一、德能并重的科学化全面考评方法改革。
课程的考核评价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否则,考评就会迷失方向。而课程的考核评价目标主要由开设课程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指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1]“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的教学目标有别于一般专业知识课程,它除了具有其它课程共有的知识性特点之外,还独有政治思想性的鲜明特点,它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因此,成绩评定方法也应当有别于一般的纯知识教育的课。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时能注意区分这一点,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注重其政治思想性教育目的,但成绩评定时又常常过分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测评,这样,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显得龙头蛇尾,不相一致,影响到整体教学改革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价一定要改变这种传统思维,必须根据其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教学目标来进行而不能偏离。因此,要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首先要明确此课程的教育目标。
“纲要”课教材中明确规定本课程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2]。由此可见,“纲要”课的教学是要学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与内在规律的把握,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上,达到“四个必然性选择”的教育目的。坚定学生“四个必然性选择”的信念是开设“纲要”课最主要的政治思想性教育目标。为此,“纲要”课考评,主要应该达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目标的综合考核,具体说就是既要考核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以及日常行为综合考核学生是否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坚定的政治立场信念,其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程度如何。但目前该课程考评现状难以考核出这些目标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各高校考评大都存在注重知识性考核,轻视能力性考核;重视理论性考核,轻视实践性考核;重视结果性考核,轻视过程性考核;重视分数性考核,轻视素质性考核。由于考评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与其它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既影响着教师的所教又影响着学生的所学,既是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主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纲要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纲要”课考评方法改革的目标明确后,接下来就是思考怎样改革,考评改革需要紧密结合“纲要”课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目的来确立基本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性决定的。离开了思想性,“纲要”课就失去了其特具的教育意义,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纲要”课主要是坚定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立场和信念,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立场信念坚定的合格的接班人。整个考评方法要符合这一原则。以往考评大多还是以“千人一卷”的期末终结性闭卷考试为主,考试题往往又过分注重知识考核,无法实现对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考核,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为获取高分、提高绩点,平时不主动积极学习,只在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考后即忘。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考核评价方式过分偏重知识性缺乏思想性。只有突出思想性原则的考核,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提升政治信念的教育目的。
(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纲要”课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本”,考核评价中同样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现行的考核评价中,考核主体基本上是教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评价标准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特别是对研讨课、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表现更为突出,这就显得不够科学公平和公开公正。为此,需要密切结合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模式。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过程及其评定细则要具备公开性与公平性,坚持长期性与全面性,考核评价的的主体也应该多元化,在教师之外增加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因为学生自身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投入程度、参与情况、学习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有着真实直接的感觉和认识。以学生为本的评价原则,既能切实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也能激励与促进学生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三)知行德能并重原则
目前的“纲要”课考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知行脱节、德能缺位,严重影响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种状况亟待转变。“纲要”课以传授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理论知识为载体,达到坚定学生政治思想信念的目的。因此,考核评价就应该体现知行统一、德能并重的原则,这就需要在总体考核评价中,既要考核“知”更要考核“行”。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加大实践性考核,并科学合理地设计好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考核所占的权重。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是必须的,这是学习与达到教育目标的基础;同时还要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适应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更要重视考核学生是否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修养,外化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这是最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标志。总之,通过坚持知行德能并重的原则,有效形成对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合一的全面科学评价。
第一,进一步实行多样化考核方法。由传统的“千人一卷”的期末闭卷考试为主,侧重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方法,转向以理论思维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考核方式,采取平时与期末、理论与实践、开卷与闭卷、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三大部分组成。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中突出对学生参与学习程度、参与学习结果等实际政治思想表现的评价,引导学生注重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期末考评试卷合理分布主观、客观题,客观题重视对知识的评测,主观题注重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测,形成全面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二,加大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组成,重点加大过程化考核的权重,适度弱化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相加,由过去的占总成绩的30%或40%,探索加大到50%甚至60%。继续完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问答、平时作业、学习态度、实际表现等共同组成,改变以往学生学习中过分注重终结性考试分数的功利性目的,引导激励学生平时学习日常表现中的知行统一,德能并重。
第三,把实践教学纳入考核的环节。高校一直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学时很多高校都达到了1/3,所以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也应占相应比重,并设计好分数体系。“纲要”课大多展开了课下的参观、历史情景剧微电影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之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教学效果很好。但对实践教学的评测方法过于简单,不够科学全面,基本上是教师根据学生交上来的参观体会、微电影作品给出终结性评分,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表现能力、创新精神等。实践考核要重表现,要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所完成的参观心得、微电影作品质量这两个方面,综合给出全面客观的实践成绩。
第四,细化考核指标,制定令人信服的评定标准,多元化考评主体。过去的考核指标过于笼统模糊,平时成绩与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有较大的随意性。要探索改变这种状况,细化小组讨论、实践教学的评分细则,把对学生学习态度(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进一步落到实处。如:在小组研讨成绩、实践成绩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完成教学任务占25%;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与过程发挥的作用占25%;作业完成质量占50%。评价主体方面,探索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与教师评价的结合,可参考学生自我评价权重占20%,学生互相评价权重占40%,教师评价权重占40%,根本改变分数评定只由任课教师决定的状况,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对其所得分数信服接受。
此外,探索考试媒介的改革,如网络化考试(这需要学校的配合以及硬件设施的完善),期末客观题采取电脑读卡方式进行,更加高效、准确,主观题集体流水阅卷,更加体现成绩的科学性、公平性、整体性。
总之,探索“纲要”课考评方式的改革,考评实现对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知行德能相结合);考试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书面评测与口头评测相结合;过程考核权重加大与期末结果考评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传统教师阅卷与机器阅卷相结合。用多样化的考评模式来引导、激励、检测课堂内外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大大增强“纲要”课教学教书育人的实效性。
[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5.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责任编辑:韩清恩)
本文为2016-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评方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M-JG-YB-2016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1
A
2095—7416(2016)06—0133—03
2016-11-08
张丽荣(1964-),女,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