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夏·丁玲
坚守宁夏,用爱心点亮人生
——记宁夏医科大学离休干部陈树兰
文/宁夏·丁玲
1952年,陈树兰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积极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毅然来到偏远落后的宁夏。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决意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宁夏的回汉各族群众,用自己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造福全社会。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女医生,如今已经华发满头,进入耄耋之年。然而,她用医术为回汉群众治病疗伤的信念却依然坚贞;解决了难以计数的危重疑难病症,抢救了无数濒临绝境的患者生命。她用实际行动不仅诠释着“大医精诚”医生这个称谓的无私与崇高,更诠释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医生,抢救了多少患者,陈树兰无法计数。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每次抢救中,无论患者病情多危重,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凭借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医术挺身救治。
2012年,一位91岁高龄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十年以上,胆管术后晚上大口呕血,血压急速下降,如果找不到出血灶,不直接去病灶部位止血,患者会死于大出血。权衡利弊、她征得家属同意进行胃镜检查并止血。在她指导下彻底止住出血,挽救了患者生命,在几个小时的抢救过程中,她始终坚守在患者身旁监护。
有一年5月份,患者陈先生在办公室被人发现时,已是神志不清、口唇紫绀、四肢发凉,被紧急送至市内一家医院抢救。因其领导干部身份,市委专门成立抢救小组,陈树兰任抢救小组组长。由于患者血压无法测到、呼吸困难、左侧胸腔大量积液,她在给氧、纠正低氧血症、抗休克同时,进行胸腔穿刺排液减压,抽出酱油色液体、混有食物残渣,当即确诊为“自发性食管破裂”。当时该病死亡率达70%以上。在患者血压尚未稳定情况下,经宁医附院各有关专家会诊,一致决定行“食管修补术”,并于当晚10点在胸外科进行手术。经过5天5夜,在多方抢救下,患者病情好转,神志清楚,血压稳定。但患者继之出现肺部感染、双侧脓胸、发作性心房颤动、黄疸、脓毒血症等7种并发症,她又带领抢救小组全体成员不分昼夜奋力抢救,予以气管插管、双侧胸腔插管引流,建立3条静脉通道,患者全身上下约有10个插管。患者本人对治疗已不抱希望,陈树兰医生还是坚持每天数次研究分析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原有方案。在整整5天5夜抢救过程中,她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全部精力集中在抢救上,直到患者病情转好。又经过3个月艰难救治,患者终于痊愈出院。
给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没有一种疾病会完全相同地表现在几个人身上,一个病人一个样,所以必须要学习,当今医学科学日新月异,必须不断武装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离休十几年,陈树兰仍坚持每周5次查房,1次专家门诊;参加专家组疑难病例讨论。她业务功底扎实,精益求精,医德医风好,解决了大量疑难重危病例,深受病人爱戴。
她以病人为朋友,以生命相托为己任,诊疗行为严谨。虽医术高超,她依然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每周必抽出一个下午,在医院外文阅览室阅读专业书籍,随时了解国内外心血管发展最新动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她以60多年从医历程,真真切切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医生是患者心中希望,她便是为这希望炽热燃烧了一生的人。”
无数次抢救经历,让她赢得爱戴与尊敬,她用爱心点亮人生,用爱心成就事业。
陈树兰曾被选为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次党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会议。2010年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提名奖,2012年中国心电学会授予中国心电学终身成就奖,获中华心血管杂志贡献奖,2012年获自治区“感动宁夏人物”和全区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称号,2013年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授予“塞上英才”荣誉称号。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6项,2013年宁夏医科大学总院授予她从医60年终身成就。面对无数荣誉、鲜花和掌声,她一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像兰花一样安然、淡定,她用自己一生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她始终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她的业绩被收录到《中华巾帼大典》(第二卷)、《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第六卷)及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传记大词典》(贡献篇)。
陈树兰只要有时间,就积极参加离休党支部组织生活,遇到门诊、病房查房等,她都及时向支部书记请假,自觉严格要求自己。2011年,一次组织生活会上,她根据离休干部“双高期”易突发疾病、易跌倒骨折等特点,建议党支部开展参观活动时,应根据党员自身健康、安全,安排党支部组织活动,党支部采纳了她的意见。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她积极书写并递交“承诺书”,用实际行动在医疗临床第一线传授知识、医疗诊治,奉献社会,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真实诺言。当四川玉树发生地震,她积极带头缴纳“特殊党费”。2012年5月,她又为学校一名身患肺癌的教师捐款。她一次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她在国家和人民面临危难时刻,总是发挥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从医多年,陈树兰没有过一起医疗纠纷,没有过一次医疗事故。陈树兰说:“把每一个病人放在心上,想尽一切办法治好病人,把健康还给他,如此而已。”这就是陈树兰,一位年过八旬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