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思想与早期深圳自主创新的实践
——以1979至1994年深圳市科技发展为例

2016-04-12 10:42陈雷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广州51062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自主创新启示

陈雷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 广州 510623)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早期深圳自主创新的实践
——以1979至1994年深圳市科技发展为例

陈雷刚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 广州 510623)

摘 要: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关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一系列看法、指示、观点和论述所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1979年至1994年,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深圳科技发展经历了起步、全面推进和科技成果开始加快转化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初步打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门,基本完成自主创新的原始积累。邓小平科技思想对早期深圳自主创新实践的指导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思想;深圳;自主创新;探索实践;启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站在世界现代化的高度,注重考察时代变化的新特点,十分关注世界科技的发展,并把它作为思考和回答中国建设和发展一系列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他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和分析当代世界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对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特色鲜明、意义深远的重要观点,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导下,深圳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战略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和示范城市。1979年至1994年是深圳市自主创新的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深圳通过借船出海和引进人才,以电子产业为突破口,打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门,初步了完成自主创新的原始积累。深圳市之所以能在自主创新方面全国领先,与这一期的原始积累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对邓小平科技观与早期深圳自主创新的探索实践作系统的考察和梳理,总结分析其中的发展经验,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以便为“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借鉴。

1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涵

通读《邓小平文选》,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文选中有1/3的文章涉及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可见邓小平是何等地重视科学技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以及毛泽东的科技观,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必须与经济相结合”、“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观。

1.1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关键点

“科学技术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期间再一次强调要依靠科技、重视科技,把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提到新高度:“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这么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1]387-388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不仅是对科学技术认识的一次巨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而且对我国“十三五”时期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科技必须与经济结合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从客观事实出发,加强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领导,1982年主持党中央制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1985年,为了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他要求“双管齐下”地实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以解决长期以来经济与科技脱节的问题。他强调,“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1]108只有建立一套机制来保证科技与经济两者彼此适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结合是实施邓小平科技观的基本方针,也是科技物化为生产力的最有效的办法。

1.3“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践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根本途径

邓小平十分重视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对“通过高技术发展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的情况非常关切。他以政治家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他还进一步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2791986年,邓小平亲自批准发展我国高科技的“863计划”,1991年,他又针对当时的高科技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不协调的问题,奋笔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一步指明高科技领域进军的方向和发展高新技术的根本途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具有辩证思维的科技思想,体现了科技发展提高与普及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科学技术既要走在前面,高速发展,越高越好,越新越好,同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大力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并带动一大批产业发展的辩证思想。

1.4“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内容

消化吸收、开发创新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引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缩短同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差距的关键。邓小平指出: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要“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1]29邓小平还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中,并且始终是促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坚持创新就无法促进发展,也就无法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与进步。“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要学习人家的长处。”[1]91邓小平强调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是为了实现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消化吸收一大批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填补了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空白,使许多行业的大批产品更新换代,一大批老企业得到技术改造。仅1980到1989年10年间,我国技术引进就有17063个项目,共用外汇270多亿美元,使我国许多产品的技术水平由五六十年代提高到七八十年代,缩短了大约20年的研制时间[2]。

1.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政策基点

邓小平对人才问题一贯非常重视,处处溢于言表。早在拨乱反正的1978年,邓小平就毅然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十分果断地为知识分子“正名”。1984年,他又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他指出,要努力在全党和社会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空气。为造就大批科技人才,邓小平还提出科技要发展,教育是基础。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关键在于劳动力和科技知识水平,这自然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3]40邓小平关于科技人才的观点内涵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应出台政策,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要保障人才应有的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三是坚持科教结合,大力发展教育,扩大科技人才的对外交流合作;四是切实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改变“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怪现象,调动一切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有利因素。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人才学说,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轻视人才、知识的谬误,极其鲜明地阐述了人才对于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2 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导下的早期深圳自主创新的探索历程

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进程时,始终把科技作为一个重大的突破口,以科技来撬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他提出的诸多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方法和措施,系统地总结了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大大促进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深圳特区成立后,率先把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付诸实践,逐步进入了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通过借船出海、引进人才,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以电子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于90年代中期初步完成了自主创新的原始积累。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至今,深圳市已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涌现出一批以华为、中兴、迈瑞、大族激光、腾讯、华大基因为代表的自主创新企业集群。

1979年到1994年是深圳自主创新的原始积累阶段。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指导下,这一时期深圳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全面推进和科技成果开始加快转化的三个历史阶段,而自主创新企业也逐步形成了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形成的国有科技企业;“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植入的部分外资科技企业以及民间科技企业三大来源。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在深圳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1979至1985年是深圳的科技事业的起步阶段。八十年代深圳特区成立之初,科研机构仅有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盐田试验站,以及市属的农科、林科、水产、农机等5个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足30人,各所不仅严重缺乏科研人才,而且也严重缺乏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根本无法开展高层次的科研业务,更谈不上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面对这样的科技现状,深圳市政府励精图治,遵循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示,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依靠科技建设特区,逐步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深圳相继采取了改革科技体制、对外引进科技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等措施来推动全市科技发展。1979年,深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改为深圳市科技发展中心,管理全市科技工作。在起步阶段,深圳市逐步建立起市电子研究所、新技术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所、建筑科学研究中心和标准计量研究所等第一批科研机构。深圳市还通过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在引进资金的同时,采取商调、选调等形式,从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选拔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至1985年,科技队伍逐渐成规模,达1.7万人,成为科技研究开发的主要力量。市科技发展中心还重点抓先进技术的引进,兴办了先科技术开发公司,引进激光电视放送机、精密模具制造等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并开始探索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路。

1985年11月,深圳市科委召开了第一次科技工作会议。在市委书记梁湘和市长李灏主持下,会议确定了“以工业为主”的设想,而且确定了必须是外向型的工业为主。这一时期,深圳科技开发的重点逐渐从为农业服务转向为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滑模工艺技术在53层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的建设上采用,创造了三天一层主体结构楼的记录,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在产学研合作的探索历程中,深圳也起步较早,1983年,深圳市政府便创办了深圳大学。深圳大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目的,使得深圳大学比一般内地的高校和市场的接轨更加便捷。1984年9月,深圳市委组团到考察美国各大科技园区,这次考察使深圳意识到,在发展“三来一补”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双密集”产业。美国之行后,深圳很快行动起来,开启了与中国科学院的“院市合作”的产学研合作。1985 年7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立旨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深圳科技工业园”,是我国大陆地区创办的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后来深圳高新区的创立可以追溯到这里。由于在探索初期,受制于固有体制和思路的有关各方尚未找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现实路径,“深圳科技工业园”本身的发展并不顺利[4]。但是,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为科技工业园的探索及后来高新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5至1990年是深圳市科技事业开始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逐步扎根,自主创新初露端倪的阶段。1986年,深圳市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强了对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并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至1990年,全市科技投入达到3071万元,为1980年的56倍。1988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深圳市“八五”科技发展计划》,为90年代深圳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绘出了蓝图。1987-1989年,深圳兴起了第一次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高潮。1988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技术、生产定型)70项,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的有8项[5]277。1989年,虽然全国因发生“六四风波”处于治理整顿时期,但深圳市的企业抓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形成了1989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的又一个高潮。在这些新产品、新技术中,有高级收录机、音响、彩电、石英钟、电脑电话等大批高新技术产品。比起特区创办初期只能生产小批低档的收录机、扩音机和简单的农具,实在有天壤之别。至1989年中央及各省、市、香港驻深设计单位100多个,内地有3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科研单位在深创办了各种类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这些机构组成了特区科技开发力量的主体,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深圳的初步生根。至1990年,深圳市已初步建立起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体系。这一时期,全市共申请469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获准159项,并有一批专利付诸实施,用于工农业生产。

1991至1994年是深圳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科技成果开始加快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开始加速的时期。1991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标志着深圳市开始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路;该文件还提出深圳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科技发展面向经济”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从90年代初期起,深圳市政府更加注重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地方财政向科技投资额逐年增大。1991年投入5091万元,1992年就增加到10524万元。高额投入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1991年高新区的建立,企业研发实验室开始初步兴起,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探索进入新尝试阶段。1991年,深圳市政府与科技部合作成立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宗旨的中国科技开发院,运用市场机制将高新技术成果与资金、人才、管理、市场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我国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子。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深圳市政府更加放开手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4月13日,深圳特区科技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会——深圳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李灏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深圳再跨新台阶”的战略方针,强调要把深圳建成“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国际性城市,会议通过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企业鼓励技术开发人员的暂行规定》、《深圳市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提取和使用的暂行办法》和《深圳市民办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等政策法规,鼓励科技开发,为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开“绿灯”。6月,“深圳92计算机高科技成果及产品展览会”和“全国60所高校科研成果发布洽谈会”等大型科技贸易活动在深圳举办,达成了各种形式的合作1500多项次,其中成果转让和合作项目达900多项次。1994年11月28日,中国第一个民间科技工业村——深圳京山民间科技工业村首期工程正式开工,为深圳增添了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至199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46.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0%,与1988年的4.5亿元相比6年激增30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2%,占广东省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30%以上,比国内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5]459。

由于深圳市政府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投入和推动,在八十年代的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深圳市开始涌现第一批计算机、通讯类、材料类、家电类高科技的企业,这批企业开启了深圳自主创新的“阀门”,为深圳完成自主创新的原始积累奠定了基础。深圳历史上首批自主创新企业主要来源有三大块:“三来一补”嫁接所形成的高科技的企业;央企等国有高科技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这三大板块的自主创新企业在深圳的扎根,充分体现了深圳市政府先知先觉,大力贯彻邓小平关于“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科技体制”、“加大科技人才的交流和合作”等主要科技思想的行为,为深圳早期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

1)香港三来一补电子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其中很大一部分落户深圳,这为深圳带来了初步的技术和装备的积累,并成为日后深圳高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产业基础。90年代后深圳IT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的嫁接不无关系。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开发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业区,兴办了23家工厂,开通了国际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货运码头。其后又吸引外资兴办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工业城。以“三来一补”和建设科技工业园区的方式,拉开了深圳工业化、城市化的序幕。创办特区前,深圳人口稀少,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几乎为零,只有一家县办从事简单电子产品制造的小厂。在经济特区各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以港资为主的大批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纷纷进入,依托香港这一跳板,内地的电子信息工业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了历史性的对接,尽管当时主要生产收录机、彩电和电子手表等低附加值的电子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深圳先后引进了IBM、康柏、惠普、西门子以及唯冠、南太、富士康等国内外知名厂商,进一步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

2)央企等国有企业在深圳的布局奠定了自主创新重要的人才基础。90年代深圳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与这些央企、市属国有企业有直接关系,国有大企业扮演了高科技产业化的先锋和黄埔军校。除了通过“三来一补”解决资金。技术和市场等问题,深圳还利用其作为中央特批“试验田”的政治地位和政策优势,与中央部委和内陆省份的优势科技、产业资源进行对接,从而使得深圳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和聚集国内技术、人才和产品资源,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雏形。以电子信息工业为例,总参通信兵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船舶工业部和黑龙江、吉林、江苏等省份的国有企业先后在深圳投资设厂。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即现在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有限公司)、联想电子公司(即现在联想控股集团)等企业也先后到深圳建立科研和生产基地。1986年1月,以深圳电子工业总公司为基础改组的深圳电子集团成立,后于1988年改为深圳赛格集团,这是全国第一家跨部门、技工贸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将电子工业部、广东省电子局和深圳本地的117家电子企业联合起来组建的,由政府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了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3)市委、市政府出台87号文件,在国内首次允许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从而为90年代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兴办民间科技企业是深圳特区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大特色。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颁发《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鼓励科技人员以现金、实物、个人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作为资本投资入股,入股者可取得应得的股息和红利[6]157。文件还提出给予民间科技企业在税收上优惠,贷款上给予支持,住宿上给予方便。新的政策一颁布,很快便吸引了一大批的创业者,一度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集聚效应。由此完成了深圳自主创新发展的“原始人才积累”,并催生了一批潜力巨大的民营科技企业。1988年,军转干部任正非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8年,张思民离开北京,来到深圳于1989年创立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前身)。1990年离职前来深圳淘金的徐少春于1991年创办了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金蝶软件公司前身)。原航空工业部第四设计室的工程师陈志列于1993年在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里创立了研祥公司的前身。1995年2月,来自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王传福在深圳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总之,深圳大力鼓励民间科技企业的发展举措,有力地打破了旧观念,改变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旧体制,为探索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出了新路子;利用体制突破推力和经济利益激励,迅速建立起有效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机制。至1991年,深圳市已注册的民间科技企业共有162家,从业人员2011人,其中科技人员1005人;工业总产值达2.03亿元,销售收入2.14亿元,创汇612.2万元。其中辉煌电子有限公司,创建一年产值就达2500万元[5]367。

3 启 示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处处充满哲学智慧,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始终紧紧抓住科技与经济这一主要矛盾和发掘人才资源这个关键问题,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为人民谋利益的目的。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通过对邓小平科技思想以及深圳早期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实践的考察,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从而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增强创新活力提供借鉴。

第一,市场机制是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邓小平曾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这意味着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必须面向市场,经济发展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技术进步应该获得相应的收益。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就是践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体现。深圳市政府自特区成立以来,就不断地改革科技体制,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相结合的机制,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使科技能进一步服务经济发展。1983年深圳大学一成立,确立的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目的,其专业设置体现了面向市场、与市场迅速接轨的办学思想。我们要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技术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在产业技术发展中的牵引作用,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邓小平非常重视人才,不仅很早就为知识分子“正名”,而且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引进外国智力,他说:“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与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1]32并强调外国人来了以后,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深圳市政府自特区成立后,就一直遵循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技观,不断地通过选调、商调等方式,引进内地人才赴深圳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人才的要求。在深圳市政府的人才观的感召下,任正非、张思民、王传福等一大批内地人才在90年代中期前就已经来到了深圳寻求发展机会。“孔雀东南飞”是深圳人才资源开发的宝贵资源,它出现的重要前提是,除了深圳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外,更是因为深圳对外来科技人员给予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和发展机会。深圳早期自主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要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企业家人才,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政府重视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邓小平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在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多次论及科学技术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发展高科技是建设一个强大国家所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邓小平曾说:“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点创造性不行。”[3]131自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市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文件和措施,从1979年到1994年,以深圳市委名义发文的关于科技工作的文件就有四个,市政府在1988年还出台了《深圳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深圳市“八五”科技发展计划》,可见重视程度之高。这些文件都是切切实实地科技事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深圳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推动自主创新,地方政府应加大重视程度,着力构建公平、自由、便捷以及优惠宽松的创新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切实为科技事业和自主创新营造一种宽松的文化。

第四,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目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市场化、商品化的过程。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一思想的内涵包括本身成果的开发,引进技术、设备以及消化、吸收、创新,最后实现成果转化,形成新的产业支柱,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取得主动地位。早在1992年8月,在深圳科学馆开展了首次的“科技成果拍卖会”。着力从全国各地引入科技成果到深圳来落地,这在当时,也是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中的新尝试,从而揭开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崭新的一页。深圳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启示我们:要推进自主创新,必须紧紧抓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牛鼻子”,快速将新颖性、实用性强的成果推向市场,使科技成果能高效率、低成本地转化。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何强.邓小平科技观是促进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11).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蔡永生.深圳科技工业园现状及其成因浅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8).

[5]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深圳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6] 深圳史志办编.深圳市大事记[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318(2016)02-0003-07

DOI:10.13899/j.cnki.szptxb.2016.02.001

收稿日期:2015-12-14

作者简介:陈雷刚(1977-),男,江西高安人,历史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广东地方史、广东区域经济史、广东科技史。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acti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Early Shenzhen

CHEN Leigang
(Part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23, China)

Abstract: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is formed by a series of Deng Xiaoping's views, instructions, viewpoints and expositions on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1979 to 1994,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xperienced three exploring stages, namely, the starting stage, the full-implementation stage, the stage of transform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Henceforward, China began to develop its high-tech industry and realized the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arly Shenzhen'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actice has provided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Key words: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xploration practice;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自主创新启示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