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给时政新闻的启示

2016-04-12 10:45孙立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无缝时政

孙立

数据新闻给时政新闻的启示

孙立

2015年国庆期间,央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系列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节目共7篇,每篇15分钟左右,在10月3日—9日的《新闻联播》中作了6分钟左右的剪辑后连续播出。

这是一档让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它既是近两年新形态节目(使用了大数据统计制作的“数说”类节目)中的一员,又结合了传统的电视手法和数字电影剪辑技术,给观众带来内容和形式上的满足感,也提升了节目的新闻价值,给电视从业人员,特别是时政新闻的从业人员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一:以大数据为“媒介”,为电视时政新闻中的难点寻找突破口

央视大投入制作的《数说命运共同体》是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解读与延伸报道。相比于主题报道、事件性报道等,解读性报道的制作难度较大,因为解读性报道的对象往往是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或相关文件,这些文件要么是预先出台的,要么是纲领性的,如何把文件中的文字落实到画面和解说,颇有难度。时政新闻还要面对收视率的巨大压力,与报道内容无关或新闻性不强的画面、枯燥无味的解说,都是对受众收视兴趣的扼杀。

2012年,由非政府、非盈利行业全球编辑网发起和组织设立了“数据新闻奖”,旨在鼓励新闻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新闻创作理念和方式。随后,数据新闻成为了荧屏热点,央视相继推出《数说春运》《据说两会》《博鳌大数据》等数说类节目,打破了多年程式化的会议报道、春运报道模式,既直观明了,又提高了可视性。

《数说命运共同体》以大数据说话,有的用于在讲述事例之后进行概括性的分析。比如第一篇《远方的包裹》中,节目讲述了一件被安装了GPS定位的包裹从出发到终点,以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屏幕上以地图加流动的光线这一直观动画来表述中国2014年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货物总值突破5000亿美元,画面上“每根光线价值100亿美元”;有的直接被用于报道开头,起到点题的作用。比如《奔跑吧,能量》中,开篇就以大数据形象化地表述了“一带一路”沿线人口分布与能量分布的关系,从而引出报道主题。

以大数据为媒介,不仅仅是为时政新闻中的报道难点寻找到了突破口,让记者可以不用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把政策、文件中的官方表述转化为新闻语言,也带来了时政新闻可视性与理解度的提升。

1.亲民性。原本是枯燥的报道,变成亲民的内容。政策和纲领性文件的解读要获得受众的认可一向不那么容易,常常是“权威有余而亲民不足”。虽然这些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与受众息息相关,但要在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五六分钟的新闻里,将之表达清楚并且让人接受,难度较大。有了大数据,难题迎刃而解。

大数据的亲民性体现在它把宏观的精神或概念转化为与普通人相关的内容。《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中的7篇报道,仅从标题上看,《远方的包裹》《文化的旅行》《食物背后的故事》《民相亲心相通》等几篇报道受众会觉得和自己的生活还是有关系的,但是《产业升级 携手共赢》似乎离生活远了一点。《产业升级 携手共赢》开篇就运用大数据,首先是“一带一路”沿线7亿多网民搜索最频繁的一个关键词是“中国制造”,接着欧阳夏丹以现场报道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电脑68%是在中国生产的,数码相机中国制造的产量占据了65%,其他像榨汁机、电吹风、吸尘器这些家电里的小伙伴,中国也是拿下了全球产量的46%……”通过大数据分析,概念中原本有些遥远的“产业”一下子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随之展开的报道也就引人入胜了。

2.直观性。原本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或典型案例来“翻译”政策或文件,现在用数据可以直观化表达。在数据新闻出现之前,新闻工作者在以往的实践中,也想出了不少的办法,努力把解读性时政新闻做得更平实,更能让人接受。方法之一是此类新闻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来“翻译”政策性和纲领性的文件内容,或者按照政策和文件的精神选出典型的案例来分析。而这些方法操作起来往往会有很多困难,首先通俗化的“翻译”记者能不能做、想不想做,考验记者的能力和职业精神;其次这些“翻译”有没有做对,不能歪曲和偏离政策和文件原有的精神;即使以上两点都做得很好,也只是画面和文字的表达,停留在新闻的表层,并不能深入到政策或文件的深层解读。

大数据新闻可以让记者从努力“翻译”中解脱出来,更直观地进行解读性报道,从表层报道深入到深层报道。针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纲领性文件,如何诠释“‘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显得颇为不易,然而系列报道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穿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们,他们的运行轨迹,织成了一张密集的网络,然而这个流动的网络带来的不只是几千万人的频繁流动,还有中国四分之一贸易额和两成左右的对外投资额”,这些数据和系列报道中的其他数据一起,更为直观和深刻地表达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愿景并付诸实施、加强全方位交流、实现共同繁荣的决心与责任。

启示二:以大数据为媒介,开启“数据发现式报道”新模式

《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媒体将其定义为“数据发现式报道”。“数据发现式报道”是个新模式,它是基于大数据而产生的。自从数据新闻出现在荧屏之后,受众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发现”。我们常常会听到主持人说“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等用来串联上下文。大数据改变了媒体的思维方式,也推动了新闻报道模式的变化。

1.精确化。“数据发现式报道”变过去通过样本“发现”为现在的通过数据“发现”,让新闻更精确化。在大数据参与新闻报道之前,其实“发现式报道”也是存在的,当时被称为“调查式报道”。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也曾经是全国大小媒体竞相仿效的典范。此类的“调查式报道”是通过记者不断深入地调查,最终得出报道中的观点,也就是说记者通过样本调查总结出结论,调查得越深入,调查的范围越广,得出的结论越精确。而“数据发现式报道”则完全改变了这种模式。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记者能很快得出精确的结论。正如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中说的那样:与局限在小数据范围相比,使用一切数据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精确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以前无法发现的细节——大数据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

在《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中,随处可见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精确结论。《民相亲 心相通》是这么说的:在对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近10亿网民的网上轨迹搜索后,亿赞普大数据发现,穿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员中,商务往来的热度只能屈居次席,那第一位是什么呢,答案是观光休闲。通过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客观而精确的,如果没有大数据,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进行广泛的样本调查,这种调查的工作量大得无法想象,而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就是客观的事实。

2.理性化。以大数据为基础,“数据发现式报道”变过去通过典型案例证明观点为通过数据证明观点甚至发现观点,让新闻更理性化。

在大数据参与新闻报道之前,时政报道往往是主题先行,再去寻找案例来证明主题。从事过时政报道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主题报道、成就报道还是解读性报道,寻找典型案例是能不能做好报道的关键。案例通常是往着主题的方向去寻,甚至存在报道中有意忽略不符合主题的案例的情况。

有了大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的新闻报道就能更加理性。那些“被主题”的新闻依然存在,不同的是可以用客观的数据来证明报道主题,摒弃主观干扰,而更多的新闻报道就变得“像捕鱼一样,开始时你不知道是否能捕到鱼,也不知道会捕到什么鱼”(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而等到分析数据的过程结束之后,那条“鱼”就是“新闻”。

启示三:以大数据为“媒介”的数据新闻,不仅仅只用数据说话

有文章称2014年为中国的“数据新闻之年”,这一年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以央视为龙头,开始出现大量的“数说”类新闻。其实,处于萌芽期的中国数据新闻,形式还较为单一,大多是通过把数据制作成可视化的图表来展示,以主持人演播室解说的形式传达给受众,一些投入较大的节目还运用了虚拟演播室技术,而这些大多只是停留在“让数据说话”的层面上。

《数说命运共同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因为系列报道虽然是数据新闻,但不仅仅“让数据说话”,而是数据成了新闻的主角,并且整合了多种传统电视报道手法,引入数字电影剪辑方式,成为“富形式”新闻。

1.数据成为主角。以往数据新闻多以演播室方式传达信息,新闻数据虽然也是无处不在,但主持人依然是新闻的主角,没有他的串联,节目是没有办法行进下去的。《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却不一样,不仅仅是没有了主持人的串联,连欧阳夏丹的现场出镜也只是节目中报道形式的一种而已,节目以多种数据结果来串联,新闻数据成为新闻的灵魂。

以系列报道中的《食物背后的故事》为例,节目开头以数据可视化方式告诉观众“一带一路”沿线人们对辣味的偏好,接着欧阳夏丹在现场出镜中依然用大数据统计说明中国的“辣子鸡丁”是泰国人的最爱,由此又引出可视化数据,分析辣椒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情况,进而再通过数据转换到棕榈油贸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多边贸易。所有的电视报道手法,都是为数据这个主角服务的。

2.报道形式更丰富。《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整合了多种传统电视报道手法,而不仅仅是数据可视化与演播室主持的叠加。除了延用数据可视化方式之外,传统的报道方式有主持人现场报道、典型案例分析、典型人物采访、新闻同期声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运用等等,使节目亮点频现,很有说服力。

3.大投入大制作。《数说命运共同体》是一部大投入的系列报道节目,引入数字电影无缝剪辑技术,提高了受众收看新闻的兴趣。无缝剪辑技术是由数字技术完成的一种新的镜头剪辑技巧,主要有三种方式,即无缝剪辑合成长镜头、无缝剪辑实现流畅的场景转换、多帧画面无缝合成奇观镜头。无缝剪辑技术以前只是在电影和电视广告中使用,以增强其艺术性和可看性。无缝剪辑在电视新闻中被大量使用还是第一次。在《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中,欧阳夏丹的出镜大量使用了无缝剪辑技术来实现流畅的场景转换,使其能够穿梭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许多地方,自然地衔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主题。

这种流畅的无缝剪辑不仅仅是数字技术的运用,更需要编导事先进行大量的场景设计、现场道具运用才能实现。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点缀物——随手拿起的安全帽、披在肩头的纱丽,都是无缝剪辑的关键所在。由此也可以看出,系列报道是一种大投放大制作的节目,其大投入不仅仅在于大数据的获得、数据3D可视化制作这些客观工作上,更多体现在节目组的主观创意上。

(作者单位: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无缝时政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无缝对接”打开国地税合作新局面
AS SMOOTH AS YOU LIKE – HELPING YOU MAKE TRANSFERS SEAMLESSLY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