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让领导“站着说”“边走边说”
徐蕾
每年苏州市“两会”召开期间,专访各主要民生部门以及县市区“一把手”,是“两会”报道的重头戏。如何在规定动作中有所创新?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一种时政报道新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镜头中,采访背景不再是刻板的办公室、一个盆栽或一面红旗,取而代之的是热火朝天的工厂车间、一望无垠的田间地头、摩肩接踵的就业招聘现场、炊烟袅袅的小巷人家、朗朗读书声的学校课堂……而镜头前的领导一改以往的“坐着说”,变为“站着说”,乃至边走边说,如此颇接地气的现场情景对话形式,让采访记者少了以往采访领导容易产生的拘束感、仰视感。采访场景与当天话题紧密相关,现场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人,往往成了打开话匣子的引子。身处采访现场的工人、农民、学生、居民代表等还围绕采访主题向领导提问。
作为定位于地方时政报道权威的《苏州新闻》,要传达的不仅是红头文件和时政事件,还要思考:如何做好地方党委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桥梁;如何跳出原来刻板的画面和冰冷的照本宣科,让领导通过镜头让观众觉得可信、可亲;如何打破官民之间多年形成的身份篱笆,打造通畅的官民交流通路。新闻媒体尤其是以形象的声画以及权威性见长的电视平台,无疑是地方时政宣传最理想的媒介。
几年前,苏州台就开始了时政报道探索。报道苏州破解“入园难”话题,我们把市教育局局长请到了办学条件优良的公办名优幼儿园,还走进了设施简陋拥挤的“黑户”幼儿园。后来,苏州在省内率先推出了《苏州市学前儿童看护点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一批整改提升后符合条件的“黑户”幼儿园被收编。采访市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市卫生局长和记者在某医院挂号窗口长长的队伍前开始了对话。采访结束,不少患者听说是卫生局长来了,纷纷围上来,有表达焦急情绪的,有提出诉求建议的,局长顺势进行了一次民情调查。为了彻底改造古城的马桶,苏州推出了城区居民家庭三年“改厕”重大民生工程。实施起来,碰到了不少困难。一些老公房一楼人家在天井里盖了违章建筑早就解决了厕所问题,这一家不情愿,整个单元的“改厕”都无法推进。趁着“两会”采访,市住建局长主动邀请记者来到了一排改造难点老楼前,现场介绍起政府推出“改厕”工程的初衷目的、巨大投入以及推进情况等。采访过程中,周围居民越聚越多,有人交头接耳,有人若有所思,还有人带头鼓起了掌。后来,这个老新村的“改厕”终于被顺利“拿下”。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一对一在办公室里对领导进行采访相比,现场情景对话更花费时间、精力,难度更大。第一步是要说服领导们接受这样一种突破常规、颇具挑战性的现场采访方式。而这样的采访往往是在众目睽睽下,领导们讲的内容要现场经受群众的考验、质疑,甚至刁难。报道推出之前,对于这样突破常规的采访方式,我们心里没底,给时任苏州市长、现任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打了请示。在苏州市“两会”期间,他主动提出要到现场去,直面问题,直面群众。如今,越来越多的苏州官员已经把这样一种“站着说”“走着说”的现场对话,当作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改进工作的新渠道。从群众反馈来看,《苏州新闻》的创新不仅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口碑,还在近年传统媒体市场份额日益走低的大势下,依旧保持着年度收视过4甚至过5的不俗表现。
在中国国情下做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首先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领导想说什么,怎么说老百姓才听得进,听得明白?近年来,官员比以前更注重学习,专业知识日益丰富。这些是过去时政新闻“老三样”难以反映或展示给受众的,也是许多领导面对镜头渴望传递的东西。政府所有工作的落脚点最终都会关系到每家每户每个人,光靠一本正经的开会和讲话解决不了纷繁复杂的利益矛盾,求真务实才是各级领导的本意。
从受众角度而言,当今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快捷化,他们的政经素养日益提升,对权威的迷信在下降。观众已经看够了领导开会、讲话、接见等老套的报道形式,他们需要、期待更亲民、更实在的时政新闻。
(作者单位: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