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茹
“微形式”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分析
闫红茹
微博、微信等微形式平台已经发展成为高校大学生普遍应用的互动媒体平台,微形式的多元、多样化传播方式对高校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文章通过对微形式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行利弊分析,提出高校运用“微形式”的特点及优势,并借助于微形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微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近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7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新网民不断增长,学生群体比重最大。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2.4个百分点。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为46.4%[1]。根据统计显示,在全国大学生中,采用微信、微博等“微形式”的学生已超出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如今,微博、微信等微形式平台已经发展成为高校大学生普遍应用的互动媒体平台。“微形式”对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高校应借助于微形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1.“微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当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被社会各界诟病,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内容的落后,缺乏时代性和创新型,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互动性。微平台的出现则为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僵局提供了条件。
(1)微博、微信等微形式平台,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科研机构公众号的开通丰富了学习资料,便于学生查阅,任何人都可以较为轻松地从公众号上找到学习资料;微课件、微视频教程等网络课程的风靡将学习的主动权传递到学生的手里,大学生可以依据爱好和兴趣进行内容的选择,既方便又快捷。高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可以向大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有助于高校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微平台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摆脱厌烦情绪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2)高校学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微博、微信等微形式平台的帮助下,有助于实现学校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渴望与同龄人交流,但是独生子女原本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会在走出家门之后的人际交往中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容易引发许多心理和情感上的问题。在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高校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及时洞悉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在微博或微信上所发布的情感困境、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等,并做好思想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加以调整,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育及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微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我们应当认识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如果对微平台中的海量信息不加以斟酌和选择,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会面临全新挑战。
(1)微信、微博的出现刺激了大学生消费主义观念和攀比心理。统计显示,在全国大学生中,采用微信、微博等“微形式”的学生已超出了总数的三分之二,而微信、微博等“微形式”是依托于智能手机存在的,以4G手机为代表的微平台工具诱导着大学生的不健康消费,引发大学生的攀比心理。由于微信、微博等“微形式”具有极快的信息传播速度,便于开展即时分享,大学生就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更愿意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形式加以发布,因此大学生的流量需求变大,转而变成手机月租变高,花销变大;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智能机引发大学生们的攀比行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避免这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
(2)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了冲击。大学生虽说已经开始步入社会,开始有自我决断能力,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心智并未成熟,对于事件的观点仍存在不足,不能很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一些信息和消息。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上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极大地充斥着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由于这一群体好奇心极强,且自我监控能力较弱,微信、微博上以色情、拜金、暴力、反动为内容的灰色信息极大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形式”的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数量的激增和目标受众面不断细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大学生成长成才平台的选择已经不再只局限于几个“权威”部门的“封装”信息。要想使大学生不断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开发和利用“微形式”平台,依托微形式教育平台,加强学习和研讨,构建科学合理的微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发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强大的育人功能。
1.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理念
“即时性”是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最基本特点,高校学生普遍应用微形式平台,而这种“即时性”几乎已经消除了信息传播的过程,使消息传递与分享成为瞬时过程,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一对多、多对一及多对多。微博、微信等微平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大学生的节奏,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开通微博、微信,坚持“即时性”理念,通过微平台对最新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发布,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使学生借助于新型载体进行业余学习。同时,结合课堂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应在微形式平台上就热点话题同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锻炼其思维能力。当面对突发性事件,应借助于微形式平台,对事实进行发布,阻断谣言散步,科学地引导舆论的走向。
2.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互动”观念
包括师生、生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思想政治教师可结合教学计划,借助最新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开展教学,课后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在微形式平台上发表自己对于该事件的认识和评论,教师可参与其中,就评论展开集中点评,对好评论进行“点赞”,也可开展一对一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如此,微形式平台有很多热点实践、娱乐八卦、读书小组等话题,学生可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其他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自由表达观点,极大地提升了其独立思考和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变得十分方便,教师定期发布学校及学生动态,与家长共同分享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有助于合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
3.加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形式”运行机构
构建高校微形式平台运行小组,由主管领导、教师等作为组长,宣传部门负责“微形式”平台的管理、监督,团委及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为小组成员,协助开展运行工作,共同开展调研,掌握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及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掌握“微形式”技术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负责微形式平台的正常运营与管理,解决其运行中可能面临的技术问题,加强监管,一旦遇到散播不良信息的行为,就要及时加以阻止和删除,确保各部门“微形式”平台科学运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在新兴的技术条件和环境下,高校可以有效地获取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助于“微形式”平台的强大沟通功能与信息传输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6-02-01.http://games.sina.com.cn/y/n/2016-02-01/fxnzanm3932848.shtm l。
[2]陈耀、李远煦:《微传播群体性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评论》2012年第5期。
[3]吴亚弟、莫天福:《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109-112页。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