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探讨

2016-04-12 09:40□冯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模式资源对策

□冯 春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山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探讨

□冯春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摘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农业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固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提出了山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资源;模式;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到2020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成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又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强调了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发展方式。2016 年2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农业势在必行。因此, 山西要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就是自然、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大系统。而农业循环经济是在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将以往农业资源的投入、生产、消费及废弃的有限利用过程转换为农业资源的投入、生产、消费、再利用、再生产…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身是以发展生态农业、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 在农作物、牲畜的生产养殖和消费中形成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各级循环再利用,是一种与环保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目标统一。

2山西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境内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地形复杂,具有自己的自然环境特征。

2.1地域特征

我省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其中耕地5 538.76万亩,居全国19 位。土地利用差异大,东、西两翼的太行山、吕梁山以及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交通闭塞,经济较为落后;中部及东南部平川地区,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但土地利用的破坏程度高,非农业用地呈快速增长趋势。

2.2气候特征

我省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

2.3水利特征

我省结构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首先我省水资源现状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全省降雨大部分集中夏天和初秋的三个月;二是长期开采的大小煤炭生产企业严重破坏了我省地下水循环系统等;三是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另外,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水质由于工厂的不合理排放等原因造成了不同程度污染,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的主要有晋中潇河蔡庄水库、大同桑干河册田水库和吕梁文峪河水库;人们在平常的生产生活中缺乏环保节水的意识,大肆浪费水资源。

2.4环境特征

我省农村的自然环境污染状况严重。比如:由于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肥、农膜、农药等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牲畜养殖对外界环境带来的污染;农民的基本生活所丢弃排放的废弃物垃圾等生活污染;以及一大部分乡镇企业由于乱排乱放、治理不力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所导致的工业污染。

2.5人口特征

我省总人口3 300余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0%,比重较大。但人均占有土地不足,平均每人占地0.5公顷,占有耕地仅约0.15公顷。

2.6主要产出

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土豆、高粱、大豆、红薯;经济作物有大枣、核桃、花生、棉花等。山西省土特产繁多,较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

3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我省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早在2010年,我省就先后出台了《山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省这样一个煤炭大省的经济转型。2016 年2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以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为主要途径。在近期的两会期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热议的重点话题。而我省的农业生态环境相对比较恶劣,针对我省现状的农业循环经济政策还很缺乏。

3.2农业科技人才的缺乏

我省的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仅3.12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3%。其中农业科研人才0.22万人,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人仅0.93万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2.07万人。整体素质偏低,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能力较低,严重缺乏农业科技高精尖人才,特别是边远山区及欠发达地区,工作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

3.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缺乏规模化,绝大多数的农户采取家庭经营,这导致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污染监控成本高,对于农业废弃物几乎不会回收再利用。现有的乡镇企业一般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多是停留在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和加工阶段,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

3.4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

我省农业市场的主体——广大农民及农产品企业缺乏应有的质量安全意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得不多,更掌握得不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不健全,与国际不接轨,农产品无标生产与销售的状况依然存在。

3.5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不当

目前,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在我省仍占主导地位。由于土壤使用不当,这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植物营养不良、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肥料的不恰当使用还会污染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化锐减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4山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探讨

要使我省的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减少对资源过度消耗,加强资源的再利用率,维护生态平衡,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4.1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省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全省人民的全面参与,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宣传教育。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低下,对循环经济没有概念,缺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当地农业主体的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运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循环经济的政府政策和意义,使农民能够意识到节约资源及充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其次,政府应组织当地的相关部门走村串户,将已经形成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如介绍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排放、介绍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间的关联等有关农业环境保护、有机农业、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印成小册子,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开来。

4.2地方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是当地各级政府要持续增加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并综合运用投资、税收、信贷等手段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我省在2012年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和财政有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全年共投入资金21.99亿元,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的思路,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其次是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必要的农业循环经济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自2009 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来,我省陆续出台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和《焦化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等,我们可以借鉴我国已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我省已有的其他行业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并结合本省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制订有关农业循环经济地方性法律法规。

4.3加大力度培养一批素质够硬的循环农业科技人才

虽然目前我省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已然重视起来,并在2012年8月就制定了《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但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还需不懈努力。要尽可能地借助高校、培训机构、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多种组织渠道来培养,采用学历教育、项目演练、顶岗实践等多种方式,不仅要达到规划中总体要求提出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培养质量,通过严格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切实扭转我省严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的局面。

4.4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推广成功范例

我省农业部门应在全省范围内挑选有代表性的地区,从农户、乡村、区域三个层次上开展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并将“棚-猪-沼-作物” 的生态循环型、畜牧养殖为重点的食物梯次利用型、农林复合型、农牧渔综合种养型、畜禽粪便利用型及农作物秸秆利用型这些循环农业的成功模式以多种形式实实在在推广开来,以达到示范的作用。

4.5以县为单位,加大监管力度,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指标

山西省管辖11个地级市、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地形复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地形、农业资源也各具特色。因此相关农业部门要以县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参考示范地区的成功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案,并加大监管力度,年终把具体进程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指标。如在晋中地区的一些县市,境内盛产玉米、小麦、大豆和蔬菜等农产品,要充分发挥当地水土和气候优势,综合利用生态和高新产业技术。如施行农产品清洁生产模式,大幅减少农药、化肥、催熟剂等的使用,从而降低土壤被污染程度;应该鼓励开展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标准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新建或扩建村镇农产品加工厂,真正使其成为优秀知名、初具规模的村镇企业,同时改进管理策略和严格执行检测监测,促进村镇农业企业真正向标准化、绿色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蒋娟.四川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四川环境,2008(3).

[2]李培哲.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

[3]胡玥.财政支农、农业现代化与山西农业发展[J].经济问题,2012(1).

[4]李峰.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导刊,2012(4).

[5]张明.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8).

[6]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5).

[7]马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固始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2(4).

[8]段亚利,王轶君.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初探[J].太原科技,2009(3).

[责任编辑:王闽红]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Shanxi

FENG Chun

(Shan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fFinanceandTrade,Taiyuan03003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three issues of agriculture, th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fundamentall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income of farmer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s imperativ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Shanxi with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anxi Province, and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he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resources; mod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16)01-0070-04

作者简介:冯春(1984-),女,山西和顺县人,硕士,现工作于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5-12-08

猜你喜欢
模式资源对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诊错因 知对策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