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与对策

2016-04-12 09:22丁瑞忠王全文吕海航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教育

丁瑞忠,王全文,吕海航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就业创业作为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因此,科学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深化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培养质量、补齐培养短板、汇聚培养合力,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意义重大深远。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内外部环境关系密切,特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校生规模的不断累积,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供需关系趋于紧张,外部经济环境也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毕业生数量每年不断增大,总量压力持续增长

我国自 1999 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据统计,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107万人,2010年上升到631万人,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高校毕业生增速之快、增量之大前所未有,给就业工作和整个社会都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再加上中专毕业生(2015年中专毕业生约800万人),加上往年还没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任务将更加艰巨,供大于求问题更加凸现。

(二)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劳动力供需失衡矛盾更加突出

经济形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晴雨表。经济增速发展,则岗位需求增多,就业形势光明;经济减速下行,则岗位需求缩减,就业前景黯淡。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减速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有效需求减少,但高校毕业生规模却持续增加,由此造成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1.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减缓,增长动力不足

2015年全球经济始终在弱势复苏中艰难徘徊,经济总体增长势头较弱放缓。世界经济增速格局继续分化,发达经济体增速继续回升,但回升势头减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加速下滑,全球经济增长率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曲折漫长。全球能源及原材料需求断档式下滑,原油、金属、铁矿等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全球物价水平增速下行,部分经济体面临通缩压力,通货紧缩风险加大,国际贸易从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全球总债务水平持续增高,处于历史高位,全球金融稳定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普遍低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经济合作组织(OECD)等国际经济机构2014年10月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按PPP计算增长率为3.8%,按市场汇率计算增长率为3.2%。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经济增长形势远不如IMF等国际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10月,IMF已将对世界经济按PPP计算的增长率预测调低为3.1%,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调低为2.5%。

2.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与国际经济大气候相同,国内经济也面临诸多困难与矛盾。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6.9%,这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首次跌破7%。国家发改委2016年1月称:2015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速为7%,预期增长目标基本一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3%,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5%。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已增至6.8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楼市高库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痛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如资源类、重化工业普遍陷入困境,增速大幅下滑,煤炭、钢铁、水泥等许多行业都在为过剩产能而苦恼。据报道,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因产能过剩,制造企业普遍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部分企业出现裁员或被迫停工。辽宁、山西等资源类、重化工业大省下行压力较大,增速低于3%,省内部分地市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极不乐观。

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导致钢铁、冶金、矿业、建筑等行业对高校毕业生有效需求减少,导致石化、石油、建材等行业用工不旺,导致通信、电力、互联网等企业用工紧缩,导致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偏弱,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

(三)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期望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

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2015年仅文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占本科毕业生总量的近40%。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情况差别较大,如音、体、美等专业,毕业生总量比较大,但社会需求并不旺。

区域分布矛盾。高校分布不均衡,毕业生大多聚集于东部地区,聚集于大、中城市。2015年,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陕西、辽宁6个省市毕业研究生总量接近全国毕业研究生总量的50%。北京市毕业研究生数量占全国毕业研究生总量的1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劳动力资源偏向性流动。毕业生以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等城市为就业首选区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愿望不够强烈。

性别比例矛盾。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男女总比为48 ∶52。仅文学学科门类,2015届毕业生中女研究生占82.4%,女本科生占74.7%。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性别比例矛盾更加突出,2015年毕业生男女比例为1 ∶2.8,个别专业男女比例达到了1 ∶44.5。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简章中没有性别限制,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有其影响,尤其是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隐性的女生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对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某些学科女生的相对集中,也给她们就业造成一定的压力。

就业期望值过高。据《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在“大学生毕业后你最希望就业的单位”这个问题中,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占31.80%,选择国营企业的占27.87%,选择外企的占22.30%,而选择民营企业的仅占9.18%,选择其他的占8.85%,超过80%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外企工作。多数大学生希望能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在一线省会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45.25%,希望能在经济较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占46.89%,只有少数人愿意在毕业后到县城城镇工作,愿意支援西部的寥寥无几,而愿意去农村发展的基本没有。据统计,C9联盟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首选皆为本地城市,除本省市之外,北京仍旧是毕业生的首选,广东省第二,上海和华东地区第三。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复习考研,不就业;部分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沿海开放城市,甚至宁愿“漂”在城市无业可就;还有部分毕业生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教师岗位不去,毕业后坚持等待机会,暂不就业;另有部分毕业生申请国外学校深造,不急于就业。总之,高校毕业生不同群体不同程度存在着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和无业可就现象。

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我国经济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和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的阵痛,但健康发展的基本面和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从“互联网+”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从“一带一路”到“亚投行”的战略布局,从“中国制造2025”到“工业4.0”的科技规划,中国已跻身于时代前列。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马云和雷军等一批“互联网+”精英异军突起,阿里巴巴彻底颠覆了传统零售业,小米科技以5年时间创造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网上路演、桌面工厂、拎包创业、创客等引领潮流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每天都催生上万家新企业。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快速推进,亦造就大量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亦有保证。总体而言,高校毕业生迎来了就业创业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时代诉求

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创业元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目前,尽管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数量、质量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还不适应,比例数额很大的高校毕业生有创业意愿和想法,在行动上还处在观望、徘徊、举棋不定之中,但随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大力扶持、高校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并已构成燎原之势。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李克强总理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多次深入高校创业园区视察指导大学生创业工作,多次批示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新兴产业就业创业,并倡导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5年,国务院先后印发8个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从国家层面做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有力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教育部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化大学生创业程序,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多措并举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雨后春笋,春机盎然,大学生创业蓬勃发展。

(二)高校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提出:高等学校要使我们毕业生不仅成为现有就业机会的拥有者,而且要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全国各高等院校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主动作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扎实推进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据报道,全国112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积极有序推进。全国有137所高校、50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联合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有的高校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有的高校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有的高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有的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2015年,全国高校共设立创新创业基金10.2亿元,吸引校外资金12.8亿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厚实的资金支持。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潮流蓬勃涌动

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高度重视,创业人才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创业政策、措施的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断增加。据人社部、北大教育经济所、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等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是1.2%,2010年是1.5%,2011年是1.6%,2012年是2%,2013年是2.1%,2014年是2.3%。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截止9月1日,582万就业,42.3万创业及参与创业,占 5.65%。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15年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是2.86%。总之,高校毕业生创业发展态势良好,且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对蓬勃涌动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潮流,少数大学生激流勇进,甘立潮头,直挂云帆济沧海;多数大学生则因创业意识迷茫、创业精神淡薄、创业魄力不足、创业经验匮乏等实际情况而迟疑观望,踌躇不定,任凭花自飘零水自流。其中原因诸多,有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不解放,政策措施不完善,推动力度不强劲等因素,但最根本的一条,则是就业创业教育问题。据2015年9月份毕业生自主创业31700份调查问卷,在校生对创业指导课不满意的占32%,创业的学生对创业指导课不满意的占36%。据新华社报道,6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因此,从源头上深入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增强大学生敢于梦想、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勤勉践行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力、挖掘就业创业潜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除了努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以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源头上深入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以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导向,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活力、挖掘创业潜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大力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业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业人才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

(一)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高校毕业生就业,表象是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找工作的难易,实质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反映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把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创业教育理念,使就业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要坚持育人为本,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要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把学生的评价作为高校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等不同类别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就业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突出需求导向,健全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就业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就业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突出质量导向,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业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业灵感。分析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就业创业路径。

突出能力导向,强化就业创业实践。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使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环节紧密衔接。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实现创业实训项目向实际应用转化。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技能大赛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激发就业创业热情。

突出教师导向,提升教师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明确教师就业创业教育职责,调动教师参与就业创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就业创业。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就业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让亲身参与过创业的人走进校园、站上讲台。开展专门培训,提高教师就业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遴选学生创业导师,建立涵盖创业教育专家、成功企业家、行业专家、风险投资人等多个层面的创业导师联盟。

(三)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

协同育人是深入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优化育人结构,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集聚就业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创业教育和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因此,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同,高校要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完善调整机制,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推动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开展实质性、高水平交流合作,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整合政府、社会、高校的政策、项目、资金和专家等资源,形成政府统筹、高校引领、社会支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的新机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施策略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不容乐观的现实,迫切需要在深化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的同时,密切关注经济动态,科学把握就业走势,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造就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

(一)认清形势,突破传统择业观念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有计划地统筹安排。“文革”期间,高校毕业生 “社来社去”“哪来哪去”,国家只作少量调剂。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制度,从这一届起,又重新施行统一分配制度。从1986年起,国家开展“供需”见面活动。1989年开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1993年,国家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目前,已经形成“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今天,面对经济新常态,作为高校毕业生而言,迫切需要突破传统择业观念,摒弃守旧模式,打破思维束缚,解除思想负担,适应当前就业工作新常态,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定位就业目标。作为高校而言,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择业观。

(二)拓宽渠道,促进更加充分就业

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就业,既要充分利用传统就业渠道,还要积极主动拓展新的就业空间。

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基层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是高校毕业生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在西部振兴计划、中部崛起、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大有作为。大力倡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在一线成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加强政策引导,做好舆论宣传,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加强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感性认识,坚定到基层就业的信心,增进对基层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让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加强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做好基层就业毕业生的跟踪服务,解决他们到基层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解除他们走向基层的后顾之忧。妥善安排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驱动力和利益吸引力。

瞄准区域就业新领域。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输送毕业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定位,紧紧抓住国家战略发展人才要素外溢的有利时机,积极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输送毕业生。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开拓就业空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瞄准区域就业新兴领域,引导毕业生到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在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施展才华,在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中建功立业,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中贡献力量,在国家和各地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中大展宏图。

开拓就业工作新格局。未雨绸缪,抢抓就业市场。挖掘用人需求信息,为即将进入毕业年级的学生尽早与企业搭建就业联系平台,利用就业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工作。借助校友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信息宣传员”和“人生导航员”作用,成立校友企业家俱乐部,设立校友企业家创业基金,开拓就业市场。整合信息资源,抢占就业高地。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网上就业导航,开拓无形市场,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强化就业质量,提高就业层次,引导、倡导毕业生考硕、考博、出国深造等,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就业,缓解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

(三)深化改革,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深化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任务,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一是高校要采用系统培养,打造创业教育新模式。“让创业成为学生有远见的生活方式”,逐步构建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创业课程体系,制定创业学分转换、休学创业等具体办法,细化学生管理规定,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创造有利于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深度扶持,建设创业孵化新平台。统筹资源,通过校内互动、校政携手、校企合作,深度扶持学生自主创业。二是加大创业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足的空间、舞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千方百计解决制约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场地不足等突出问题。厚植土壤,造就创业人才培养新环境。三是坚持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面向全部学生开放,实施学生导师制,组建学生科技创新梯队,使学生真正融入导师科技创新团队。四是落实政策,提升创业服务新水平。高校要进一步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会同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逐条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实现创业导师专业化、专家化。优化升级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根据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努力做到创业指导服务零成本、管家式、定制化。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16-04-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6-02-22)[2016-04-04].http://www.gov.cn/zhengce/2016-02/22/content_5044450.htm.

[3]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全力做好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OL].(2016-01-03)[2016-03-29].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IUY201601003.htm.

[4] 尹蔚民.促进就业创业[N].人民日报,2015-12-15.

[5] 荆德刚.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37-40.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