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应明确 “创新”要素
朱萍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新常态,培养产业型创新人才主要应由高职院校承担,而创新教育既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上专业成长与职业成长的基础,因而有必要将高职教育育人目标从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到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高职教育应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平台建设、校园文化与人性化教育等方面充分体现创新要素。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育目标;“创新”要素
自1999年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以来,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已经经历了从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改变为 “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又从 “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改变为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等若干个发展过程,而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新常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否要进行适当调整,突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呢?这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议题。
早在1999年6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之后的十几年中,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其中,在培育创新人才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对高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思想包括:“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与社会就业需求、行业职业岗位标准、国际创新型人才培养接轨”“由企业技术顾问、高职院校师生、社会教育专家三方面共同确定创新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适时调整、有效拓展创新课程内容”“增设校企合作课程、加强实践活动课程、嵌入新的创新教育模式课程。”[1]“必须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旨来设置课程和精选教学内容。”[2]“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善于用不同的组织方式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使学生树立 (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3]这些研究与实践初步构建了高职创新教育的育人框架,为进一步提高创新教育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二是对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这一研究比较侧重于教师的产业背景,认为高职教师的创新应当结合产业需求,才能使教师的创新能力更加符合高职创新教育的需要,因而强调学校应当增加创新教育教师的 “双师”比例,提出“从企业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4]使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有利于将创新、创新教育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革新相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中,转变育人观念,“从传统的 ‘传道、授业、解惑’向 ‘促进学生学习’”转变,“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从 ‘经验接受型’向 ‘科研创新型’转变。”[5]利用校内理论与实践的师资,通过与校外企业和省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具有较强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6]
三是对高职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认为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其实质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7]“以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载体,以着力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8]。“(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构成创新教育的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形成统一的整体。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的综合表现”[9]。“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关键在于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的教学和管理环境,使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10]。这些观点涵盖了创新教育的本质。
但是,所有这些研究,都没有涉及 “创新”要素是否应当明确添加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中,学校将创新教育应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以及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 “创新”要素之后,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这些议题。
当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时,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成果和大量的创新人才,既需要一定数量的尖端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产业型创新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育人目的需要从培育 “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转变为培育 “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发展趋势需要大量创新人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几百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或是近十几年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验证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与创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当中国经济从曾经的高速发展转变为现在的中高速甚至增速还有下降趋势的现状,或许唯有创新才能跳出这种经济增速螺旋式下降的轨道。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需要大量创新人才,尤其是产业型创新人才。由于产业型创新与产品、市场、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社会需求量大,而且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规模,因此,培养和造就数量众多的产业型创新人才,将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培养产业型创新人才固然需要依靠企业,大多数规模以上的企业设立了研究机构,分三种类型 (引领科技发展的创新研究、领先市场发展的创新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创新研究)进行产品开发,这些做法对培育产业型创新人才有一定帮助,但是由于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较少,培养的产业型创新人才数量相对不足,而中小微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还难以很好地依靠自身力量培育产业型创新人才,因此,培育大量的产业型创新人才的重任必然落到高职院校身上。高职院校本身具有为企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当社会和企业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时候,学校也应当责无旁贷地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培育目的,将 “创新”作为培养的目标内容。
2.改变高职创新教育似有若无现象的关键在于培养目标中增添 “创新”要素
十几年的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实施了创新教育,但是成效大多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教育中,缺少压力,缺乏动力,缺少能力。许多学校将创新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属和点缀,有的学校以学生参与创新竞赛替代创新教育,安排个别教师指导一些学生制作有一定创意的作品或产品去参加由学校、政府、行业等单位组织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并以获得的奖项作为教育成效的衡量指标;有的学校以教师的科研作为创新教育的全部,不考虑教师的科研内容,不从产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出发,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根本难以产业化,而且参与科学研究的成员都是教师,不但没有学生参加,甚至也没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将创新与教师的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等同起来;许多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也不安排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人为地去掉了创新教育应有的丰富的育人内容。改变高职创新教育似有若无现象的关键是将 “培育创新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创新课程,必须开展创新实践,必须培育创新人才,并以 “创新人才的培育质量”作为学校育人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这就是说,应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增添 “创新”要素。
3.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也要依赖 “创新”
从本质上说,高校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知识传授,二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授即育人,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也包括技术、技能、思想、方法;知识创新即科研和社会服务,科研是知识的原始创新,社会服务是知识的应用创新。首先,学校必须坚持知识传授,学生上大学即为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养素质,通过学校的知识学习,收获从事职业的基本能力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技能;社会办大学也是希望学校通过知识传授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人才,提升整个社会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思想素质;高校正是有了学生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所以说,知识传授是立校基础。其次,学校还必须坚持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新,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教师还可以运用新知识为社会提供内容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服务;正是高校具有知识创新功能,才使高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知识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强校之本。知识创新既包括尖端科技创新,也包括产业技术创新。高职院校承载着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不但有知识创新的任务和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明确了产品创新、工艺革新、管理创新等产业创新的创新内容。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开展产业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培育产业型创新人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因。
4.毕业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质需要创新教育
高职毕业生作为经济社会中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主体,不但社会需要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质,学生自身也有专业成长与职业成长的需求,因而需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关于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成长的动能,有的研究认为源于学生掌握的多种职业技能以及养成的良好职业素质,有的研究认为源于学生掌握的一定的技术基础以及养成的良好专业素质,而大多数研究认为两者都很重要也都有需要,因而高职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育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具有足够的职业能力,则将培养目标定位在 “技术技能”应该已经足够,尤其是高职学生入校时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在校培养的时间又较短,能够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 “技术技能”,已经能够满足企业需要。但是,如果要使学生有跳跃式的成长,使学生能够突破 “普通”,成为“专才”,则还需要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作基础。创新素质是确保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毕业生能够成长到站在产业发展前沿的素质基础。高职学生如果有获得更高成就的需求,必须在高职阶段获得创新教育。当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辈子在车间按部就班地工作的时候,学校有责任把 “创新”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内容。
将 “创新”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应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出创新教育的育人特征。
1.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创新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创新相关联的专业内容,包括:专业与专业应用课程,职业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创新与创新研究实践课程等。二是与创新相关联的基础内容,包括:创新经济与经济管理课程,特色文化与风俗习惯课程,社会背景与特色产业课程等。因此,创新课程与教材建设应当体现三个要素:一是产业要素,二是文化要素,三是社会要素。
(1)产业要素
产业要素是高职学生创新的基础,学校在设置创新课程时,应比较完整地介绍产业、企业、市场的发展过程、目前现状以及转型的方向,尽可能详细地介绍每一种产品在创新时的产品基础、产业基础、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基础,介绍产品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学生引导到当时的创新场景,从中体味创新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地区特色产业关联性不大,但是很有特色且比较成功的创新典型案例,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激情;还应将与本地区特色产业同类型的国际国内其他企业的产业转型、产品更新的尝试与结果汇编到教材中,帮助学生打开创新思路。
(2)文化要素
由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新与创新产品往往更能被市场接受,更具有生命力,因而在设置创新课程与编写教材时,应将当地的名人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等文化要素纳入创新教学内容,以特色文化熏陶、蕴养、培育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开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时,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创新产品中,使创新产品体现地域特色。
(3)社会要素
强调社会要素其实质是要突出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与民风民俗,突出当地的名山大川与民居民建风格,突出具有生活气息的文化元素,这些内容对启发学生创新灵感、丰富创新内容很有帮助,同时,由于这些文化元素中,诸如 “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许多元素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而要不断丰富不断充实,或以讲座论坛的方式,或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或以社区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学习感悟。
2.实践教学与平台建设
学生创新的灵感、创新的意识、创新的习惯都是从创新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比传授创新知识更加重要。为使学生的创新具有产业性、区域性、文化性,高职院校的创新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有企业、行业、社区、政府、学校等多方参与,共同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1)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常常从创新项目开始,高职院校的创新项目大多来源于企业、产业和社会需求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不能是学生或教师的突发奇想,而应是对产业的推动,对经济的推动,强调其产业价值,因此,创新项目的立项论证,应有企业、行业、社区管理专业人员、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也需要多方专家的共同指导,学校将这些专家以外聘兼职、专职、专兼结合等方式组成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安排学生或在企业、或在学校、或在社区、或在创新孵化实践基地参与创新研究与实践。少量基础较好又富有创新激情的学生可以参与产品研发,大多数学生可以参与创新产品的制造、加工工艺的改进、销售渠道的拓展等。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时间少则一年,长则三年,可以一边参加知识学习,一边参与实践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增长见识,增加阅历,提高创新质量与创新能力。
(2)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建设包括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外创新平台建在企业、行业协会、社区等,既有利于学生思考创新的应用价值,又有利于将创新内容与专业、产业相结合,还能借助企业、行业、社区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创新实践服务。校内创新平台是学校创新实践的主要场所,常常与诸如校内创新工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其他校内研究机构、校内社会服务机构、校内学生实践实习工作室等相结合,其特点:一是与专业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在教学内容、指导教师、设施设备等方面,使专业实践、创业实践、创新实践三者互为融通;二是创新平台足够大,全部学生都有足够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三是类型完整,既能使工程类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也能使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中要注意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的互补完善。
3.师资培育与校企合作
培育具有创新素质的高职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学校应把培育教师的创新素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明确创新型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订创新型教师的合格标准,完善创新型教师的考核制度。
(1)创新型教师的合格标准
从培育高职创新人才的要求出发,承担创新教学任务的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要素:一是具备较好的创新素质,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具有创新责任心与创新能力,长期参与创新研究与创新实践,取得创新成果。二是具备较好的产业要素,了解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产品性能与市场需求,能够为企业制订创新规划提出创新方案。三是社会要素,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四是育人要素,懂得育人规律,掌握育人技巧,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将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2)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实践途径
学校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一是积累更加厚实的企业基础,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产品开发与工艺革新,聘请企业技术精英加入学校教学团队,将学校创新成果在企业产业化,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加工、维护等工作,让企业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互相渗透,以各种方式、多种渠道增加校企合作与互动,努力增加合作企业的数量和类型。二是加强与社会的融合度,安排教师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地方政府的政策研究,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决策咨询,帮助政府开展技术培训,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为社会舆论导向提供正能量。三是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帮助教师获得各种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的科研带头人,培育年轻教师,完善教师科技创新考核制度,为教师提供创新研发资金。四是培养教师引导式育人能力,明确创新教育的引导式育人方法,帮助教师深刻领会引导式育人内涵,切实改变 “灌”与 “填”的教学模式。
4.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性化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创新素质教育质量;挖掘人的个性化特长是创新的基础,人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逻辑起点。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性化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两大支柱。
(1)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营造校园环境,搭建学生文化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方式打造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树立远大目标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对学生立志创新,树立创新责任心,养成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格起着积极作用。学校可通过校园网、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平台鼓励学生创新,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表彰鼓励学生创新,通过专题研讨、专家剖析帮助学生解决创新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讲座、研讨和各种社会活动拓宽创新视野,通过创新典型事迹激励学生。总之,学校应通过更好地建设校园创新文化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2)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是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关键。创新不仅仅需要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产业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更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学生对创新内容持之以恒的研究与实践,要有恒心与毅力,所以要求创新的内容应是学生所喜爱的、所擅长的,人们只有在从事喜爱的、擅长的事情的时候,才会不知疲倦,孜孜以求,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性化教育就是要挖掘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将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引导到创新研究与创新实践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新常态,需要大量的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不但需要尖端创新人才,还需要大量产业型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型创新人才主要应由高职院校承担。十几年的高职教育虽然始终强调创新教育,但是育人成效难尽人意,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似有若无。因此,必须重新强调创新教育,强调创新教育的育人地位,由于创新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专业成长与职业成长的关键与基础,因此,有必要将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从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到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培养高职创新人才,需要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平台建设、师资培育与校企合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性化教育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创新要素。
参考文献:
[1]胡清,易飚.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14(2):117-118.
[2]吉鸿.高职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与保障 [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81-82.
[3]祝勇仁,王循明.论高职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99-100.
[4]苏锡锋.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51-52.
[5]毛全有,周纯江.高职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J].成人教育,2012(5):38-39.
[6]周纯江.基于职业发展导向的高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1):146 -148.
[7]叶国灿.浅议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 [J].教育发展研究,2004(2):54-56.
[8]李大公.创新教育内容的构建与思考 [J].中国高教研究,2002(2):63-64.
[9]尹淑兰.论创新教育 [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85-86.
[10]李家新,于永华,冷护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 [J].高校教育管理,2009 (5):6-11.
(责任编辑王海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10-0027-06
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0.007
收稿日期:2016-02-23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提升高职教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路径探究”(125291)。
作者简介:朱萍 (1976-),女,浙江绍兴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The Specification of“Innovation”in Educational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Ping
(Shaoxing Vocationaland Technical College,Shaoxing,Zhejiang 312000)
Abstract: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ave become the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normality,demanding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personnel,including hi-tec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talents.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should be nurtur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urrently,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eems to be limited.However,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s well as a basis for the self-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graduates in their job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growth.Thus,it is indispensable to upgrade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cultivating high-qualified technical talents to high-qualified technical innovative talents.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equired to fully reflect the innovative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practical teaching,platform construction,campus culture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ltivation goal;innovation 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