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翃,孔 锦,张进明,李勇志
(1.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Memphis TN 38152 USA;2.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职业兴趣指的是对某种职业的积极认知、探索和追求的态度[1]。研究表明职业兴趣会影响工作(专业)的选择和工作才能的发挥[2]。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职业兴趣在其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起着相当作用。
有研究发现,职业兴趣方面存在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一个生物学事实,更是一个社会学事实[3-6],深深地刻有社会文化特征的烙印[7]。男女大学生受到包括性别特征、职业兴趣和社会导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专业选择可能带有性别特征的深刻印记;个人的大学专业不得不在职业兴趣和性别期望、就业前景、预期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压力等方面取得平衡[8]。
有鉴于此,本文拟将以实证研究分析两个问题:(1)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专业选择倾向是否存在着差异?(2)职业兴趣对男女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影响有什么差异,即男女大学生专业兴趣匹配程度有无差异?
从已有文献分析来看,男女大学生专业(或未来职业)受到职业兴趣的影响表现极为不同。男生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专业(职业),注重发挥个人专长,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的专业(职业);女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和轻松自由的专业(职业),更容易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来选择专业(职业)。如苗艳梅和林霞(2014)的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在选择社会工作专业时,经过更多理性思考,除了考虑该专业入学门槛低、学位易获取等外部因素,更多考虑对自我和专业的认同[9];张婷婷和杨子珺(2013)的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重视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女生比男生更重视工作是否稳定[10];樊明成(2013)的研究中,发现男生选择专业时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兴趣”[11]。龚惠香和汪益民(2000)的研究发现,男研究生选择“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女研究生,女研究生选择“轻松自由”“地理位置”的百分比明显高于男研究生,表明男研究生对职业的评价更注重经济利益和社会效果,女研究生更看重工作环境[12]。韩树杰和胡景娣(2011)的研究显示,女性高师函授学员比男性学员更加倾向于接受他人或环境影响[13]。
现有文献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是否存在差异尚存在分歧。很多文献发现大学生存在职业兴趣的性别差异[2,9-15],但也有文献发现男女大学生职业兴趣并无明显性别差异,并分析可能导致无性别差异的原因是来自部分地区高度同质的社会文化心理,男女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背景相同,接受的职业定向教育相同,并形成较为一致的职业愿望和态度;同质化使得男女自然分工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男女大学生,在职业角色上逐步趋同[16]。
分析现有文献,发现存在观点分歧的原因可能来自研究对象所处年代和地域、所在大学年级和专业性质等。不同年代的大学生,男女职业兴趣的差异会有所不同。王浩(2006)于 2005.11-2006.4的研究表明,全体被试者职业兴趣分析中,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是2007年后的研究则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存在差异[2,4-5,9-15]。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男女大学生择业标准差距也在不断改变。大学生早期有着较为一致的单纯想法——“发挥个人特长,贡献社会”,到了近期男女个性分化明显,有着各自不同的诉求。但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职业的心理需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地域因素也可能会影响男女大学生职业兴趣差异。如我国东西部差异等。王浩(2006)的研究样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理工大学这四所西北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样本,得到的结论是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差不多同一时期,一个浙江和江西的研究则表明,男女生在职业兴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17]。大学生所在年级高低也可能是影响职业兴趣性别差异的因素。低年级和毕业班学生,不同性别的职业兴趣稍有不同。大一新生,从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顺序来看,男生选择专业时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兴趣”,而女生最看重的是“工作机会”[11]。毕业班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重视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还注重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女生比男生不仅更看重工作机会,还更重视工作是否稳定[10]。专业性质对男女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差异有一定影响。目前的研究发现师范类学生和其它专业的大学生在职业兴趣的性别差异上非常明显。更多女大学生对教师内在的工作价值以及教师职业的外在特点(如工作条件)等都抱有积极的认知,他们对教师职业拥有持久的情感动力和较高的职业承诺水平,从教意愿更为强烈[15]。其他类型的专业,则发现男生对工作的内在价值更为重视,注重职业前景和专长发挥[10]。
综上所述,文献研究认为男女大学生专业受到职业兴趣的影响不同,即专业兴趣匹配程度不同。男生的专业兴趣匹配更高,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专业(职业);女生专业兴趣匹配度较低,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和轻松自由的专业(职业)。而关于男女大学生职业兴趣的性别差异,观点尚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认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生理和社会心理的不同,男生对职业可能有更多理性思考,更多考虑工作与个人兴趣和专长发挥相契合,而女生可能更多考虑环境和父母家庭的影响;男生可能更多考虑工作前景、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女生可能更多考虑外在工作条件和稳定性。但有的研究认为同质化的社会心理导致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并无明显差异。进一步的文献分析表明,大学生职业兴趣性别差异的观点分歧可能来自不同年代、地域、专业和年级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江苏高校低年级为样本,深入挖掘男女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职业兴趣倾向差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结论不仅了解男女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兴趣匹配倾向,也将深入了解男女大学生兴趣差异的内涵,并提供大学生职业兴趣的性别差异的新证据。研究将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环节为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知己知彼,选择和适应专业[8]。
本研究以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专业选择为出发点,对南京工业大学低年级(大一和大二)56个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1073个学生对问卷答复,其中有效问卷875份,有效问卷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4.7%。有效问卷中,男生问卷346份,女生问卷529份;大文科(文、法、管理、经济、艺术)问卷419份,理工科(理、工、医、建筑)问卷456份。
职业兴趣。本研究采用卢荣远等(1996)翻译改编的霍兰德自我职业选择测验(SDS)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对兴趣特征中存在的男女差异进行深入调查,同时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匹配度进行性别比较[18]。依照霍兰德职业兴趣的理论,个人的性格和兴趣可以归为实践型(R)、调查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常规型(C)六类[19-20]。在霍兰德自我职业选择测验的中文版中,一共有180题对这六种类型从活动,能力,和可能职业三方面对个人进行测量。
专业兴趣匹配度。霍兰德职业兴趣的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个人应该选择和自己兴趣相匹配的学习专业和未来职业。兴趣和职业的高度匹配可以让个人更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事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的研究对学生专业根据这六种类型进行划分。比如,实践型专业有制药工程、化工工艺、土木工程、材料学、建筑学等;调查型有生物、电子、计算机等方面专业;艺术型专业包括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会展艺术和设计;社会型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和语言类;企业型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国际经贸;常规型有金融会计类专业。并且依据霍兰德理论把专业兴趣匹配度量化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完全匹配”(匹配度为0)、“比较匹配”(匹配度为1)、“比较相对”(匹配度为2)、“完全相对”(匹配度为3)。
学生的个人兴趣按他们在答卷中对实践型(R)、调查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常规型(C)六项中的最高分进行归类。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的结果显示,有超过26%的学生(n=232)是社会型,大约22%艺术型和18%的调查型。实践型占样本人数的6%。如表1显示,男女在职业兴趣上有明显不同。卡方对男女兴趣类别分布比较显示χ2= 118.18(df=5,p<0.001)。女生比男生更集中于艺术型、常规型、社会型,而男生更集中在调查型、实践型和企业型。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MANOVA)对男女生在六种类型(实践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的三个分项(活动、能力和可能职业)的18项得分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在性别相关的内在职业兴趣差异。如表2所示,女性在实践型和调查型活动、能力和职业选择得分均显著低于男性(p<0.001),但是女性在艺术型活动、能力和职业选择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p<0.001)。男女在社会型的活动(p=0.110)和能力(p=0.121)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男生对社会型的职业选择却远低于女性(p<0.001)。相类似的是在常规型的能力方面, 男女生也没有显著差异(p=0.103),但是在参与常规型的活动和选择职业来看,男生的兴趣明显低于女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企业型在女生中的整体比例比男生低近十个百分点,但在企业型的活动、能力和职业选择的得分方面,男女没有显著差异。
表1 职业兴趣的性别差异
表2 职业兴趣在活动、能力和职业选择上的性别差异
续表
备注:1)由于样本较大,α = 0.01用于MANOVA的显著性测试。
在表3中,学生的大学专业类型依性别分布和表1的个人职业兴趣大相径庭。最突出的是选择企业型专业的男女学生(80.6%的男生和31.6%的女生)比显示此方面职业兴趣的人数(21.1% 的男生11.2%的女生)的大量提高。由于绝大多数男生选择了企业型专业,只有平均3~5%的男生在实践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专业。女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相对均衡,但选择实践型(6.4%)和常规型(25.7%)专业的比有此方向兴趣的比例(2.3%实践型,17.2%常规型)有明显提高,而选择社会型专业的比例却极低(1.1%)。专业选择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χ2= 226.82,df=5,p<0.001)。
表3 大学专业选择的男女差异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选择要有包括个人兴趣和社会导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人的大学专业不得不在职业兴趣和就业前景、预期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压力等方面取得平衡,在表4中,兴趣和专业的匹配程度得以更清晰地显示男女差异。有大约20%的男女生做到了兴趣和专业的完全匹配,但女生有相对高的比例选择的大学专业和个人兴趣比较匹配或完全匹配,而男生有更高比例选择的大学专业和个人兴趣比较相对或完全相对(χ2= 6.16,df=2,p=0.046)。
表4 专业兴趣匹配度的男女差异
本研究统计分析显示男女大学生职业兴趣有明显差异:女大学生职业兴趣更集中在艺术型、常规型和社会型,而男大学生更集中在调查型,实践型和企业型。研究结论与以往大量研究的结论相一致,表明男女在生理、教育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得男女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职业时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倾向[11]。
从六种类型的活动、能力和可能职业三方面的测量分析,更进一步了解了性别相关的内在职业兴趣差异。在实践型、调查型和艺术型这三种类型的活动、能力和职业选择的分项得分与总体分析结果一致,如女性在艺术型活动、能力和职业选择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但男性在实践型、调查型活动、能力和职业选择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与“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艺术型职业兴趣”的结论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男女大学生虽然在社会型和常规型的能力得分上没有明显差异,但男生对常规型活动的参与明显低于女性,而且对社会型和常规型职业选择方面的分项得分上也是明显低于女性。这个发现说明“男大学生对社会型的职业兴趣低于女生”不是因为能力方面的差异,更有可能是来自社会因素方面的影响。同时,与在企业型的活动、能力和职业选择方面的分项得分上,男女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虽然女生中企业型职业兴趣的总体比例显著低于男生,但这个差异是基本归结于女生在艺术型、社会型、和常规型职业兴趣的高比例分布。
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绝大部分选择了企业型专业,女生的选择则比较均衡于常规型、艺术型和企业型专业。学生的大学专业类型依性别分布和个人职业兴趣不完全相同,表明个人兴趣对男女大学生专业选择有影响,但是只是部分影响。该发现与以前的研究结论有一致之处。这些研究都发现,男生比女生在选择社会工作专业时,男生会更多思考就业前景、预期收入、社会地位等外部因素,对个人职业兴趣的考虑处于次要地位;女生不同于男生,在大学专业选择更多受职业兴趣影响,但同时也会考虑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专业的选择虽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本研究揭示了一个相对独特的结论,即女大学生更多选择与个人职业兴趣相匹配的大学专业,而男生的个人兴趣和大学专业匹配度就显著低于女生。也就是说,女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多考虑到个人职业兴趣,男大学生则更多受到个人兴趣之外的因素影响。这种性别差异与当代社会中男女的社会角色有关。男性偏重对企业型专业的选择有极大可能是受到他们在对未来职业收入和婚姻家庭相关的物质预期的影响。女性对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预期则允许她们在专业选择上有比较大的自由度。总体来说,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和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会加强社会因素对大学专业选择的影响,使个人的职业兴趣退居次要地位。
本研究结论与过去的一些研究有差异。苗艳梅和林霞(2014)、张婷婷和杨子珺(2013)、樊明成(2013)的研究发现,男性更善于理性思考,倾向于选择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职业(专业),女性更容易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和轻松自由的职业(专业)。之所以有不同于现有研究的结论,可能和职业兴趣和专业匹配的测量方法有关,也可能与研究样本的选择有关系。本研究的结论有待在未来用不同的样本进一步发掘和验证。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不同,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实践类和调查类的活动、能力和可能职业,女生更倾向于艺术类的活动、能力和可能职业。理想的情况是男女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来发展专业兴趣,未来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但是,只有20%的大学生选择的专业是完全匹配自己的职业兴趣,而男生则更倾向于考虑个人兴趣之外的因素,如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影响[11]。事实上,大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选择应更多地考虑社会需求。过多地追求个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和过高比例地对企业型专业的选择,会造成供过于求,加剧就业竞争,使“毕业即失业”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及时反馈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状况,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社会需求的匹配来选择大学专业,努力探索和创新就业和创业途径。
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上,个人兴趣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女生更多倾向于根据职业兴趣来选择大学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女生不仅在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的总体评估高于男生,在企业型的能力和职业兴趣也和男生旗鼓相当。对女生来说,高校应该尽可能地创造环境,鼓励女生把在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方面的职业兴趣与企业型的能力结合起来,探索多样化的就业可能性。敢于打破常规,在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上鼓励女生发挥特长,自信自立,从而避免迫于就业压力,选择与职业兴趣和专业不一样的工作。男女在职业兴趣和能力方面的差别,和就业中的性别不平等,意味着女生必须发挥自身在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方面独有优势,争取在未来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虽然本研究发现江苏高校的低年级女生选择了与职业兴趣一致性较好的专业,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导和巩固这个优势,很可能随着就业压力的临近,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会迫使女性最终选择没有兴趣的和专业不一致的工作,在和男性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因此,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管理者和高校教育者应鼓励针对女生的兴趣和能力特点,根据社会发展选择职业方向。
高校教育应推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业可能;同时,营造宽松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尽力减少就业性别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减低女性的求职压力。
参考文献:
[1]李永鑫.中国职业兴趣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56-59.
[2]王鹤.“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7-29.
[3]张玉琴,李美华.透视跨文化视野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7,(10):60-62.
[4]陈彤旭.高考状元的特征分析——以三家网站高考报道栏目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6):68-72.
[5]才果,瑜措珍嘎.民族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职业兴趣比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2):55-61.
[6]蔡永红,林崇德,肖丽萍.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结构及其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0-85.
[7]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0-62.
[8]张进明.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7):112-117.
[9]苗艳梅,林霞.高层次青年社工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72-76.
[10]张婷婷,杨子珺.高校毕业生择业动机的对偶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13):2475-2478.
[11]樊明成.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13-117.
[12]龚惠香,汪益民.男女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比较[J].高教探索,2000,(2):58-62.
[13]韩树杰,胡景娣.高师函授学员参与学习的动机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79-82.
[14]王浩.大学毕业生班学生的职业价值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2):70-72.
[15]李力,贺香泓,刘艳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56-58.
[16]魏彩红,张晓辉,赵宏玉,等.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类型及其学习动机特点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5):66-72.
[17]童腮军,范安平.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吻合程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5):118-122.
[18]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67-298.
[19]HOLLAND, J. L.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3.
[20]HOLLAND, J. L.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 (3rd ed.) [M].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