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第一商业职工幼儿园 朱向华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文/广州市第一商业职工幼儿园朱向华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心理健康问题已不仅是成人的问题,也是幼儿所存在的问题。从当前幼儿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
(1)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成因一般为父母离异、一方去世、父母分居、未婚生育。单亲家庭已成现代社会生活普遍现象。戴晓阳发现单亲家庭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和人际信任方面都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儿童。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幼儿期处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双方都在儿童认知、性格、社会化发展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榜样作用。如女性的形象思维较强,而男性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上却由于女性。另外,父亲一般在培养子女独立性、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较母亲的影响力要强;而母亲则在爱心、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的缺失,将会使幼儿产生被抛弃的担心。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别的孩子家里的情况,并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比较。更容易缺乏自信,形成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这类孩子往往选择拒绝与同伴交往。
监护者由于家庭的缺损而产生不良情绪,或因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孩子产生各种心理压力,并无法得到释放,将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我封闭、无助、抑郁。另一方面,单亲家庭中孩子的监护者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走上极端,如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过高,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否定感。或为了弥补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而过分溺爱放纵孩子。幼儿的要求总是得到满足,导致了他们的抵抗挫折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有些单身的父(母)忙于工作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社会评价的压力和幼儿自身思想意识的不成熟,导致幼儿难以承受单亲家庭的现实,变得自暴自弃、敏感、情感脆弱、情绪波动大、沉默寡言、仇恨等问题,并在成长过程中,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形成错误的归因。
(2)独生子女家庭。万传文等对五岁至七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研究中也发现,虽然助人行为和攻击行为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非独生子女在独立性却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郭克敏等对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在语言发展、智力发展、知识掌握和卫生习惯上显著由于非独生子女,但是独生子女更易形成任性、胆小、自我服务能力差和自私等特点。由此可见,独生子女家庭确实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般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比较宽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因此独生子女的言语的方面会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被家里捧在手心里,得到了家里所有大人的呵护和宠溺,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如执拗、浪费等。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的竞争,孩子不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博得家长的赞许和肯定,变得自私,懒惰。并且缺少了在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情心和抗挫折能力。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包括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对幼儿过分关心、过分宠溺和关注,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愿望,害怕孩子受到一丝的伤害。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之下,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或者变成两面派,在父母面前假装服从,却背离父母做自己的事情。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下,儿童有绝对的自由,不易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选择尊重孩子,但不过度放纵。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的认知和个性发展。
·其他家庭因素
(1)留守儿童。刘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生存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语言发展较缓慢,卫生,行为和学习习惯差,更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如冷漠、自卑、敏感、不合群、孤僻、缺乏自信和攻击性。另外,吴凡等对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研究表明,除了数的概念的发展,留守幼儿在思维发展、安全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与言语发展等方面,显著落后于非留守幼儿。
(2)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虽然祖辈家长与父母相比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有充足的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对于幼儿的发展确有好处。但是,如果孩子的过多时间是与祖辈家长一起,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祖父母 (外祖父母)不经意间溺爱孩子,过分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什么事情都顺着孩子的意思去做,为孩子包办代劳,使孩子产生 “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成任性自私等不良品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受到严重遏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打击,对别人的依赖性超出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变得娇气。其次,祖父母 (外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思想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影响,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这也间接限制了孩子创新个性发展。且由于长时间未与父母进行互动,生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祖父母 (外祖父母)是有区别的。幼儿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并有充沛精力的阶段,但祖父母 (外祖父母)却不能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活动条件并给予指导。
(3)父母婚姻关系。俞国良等在研究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是发现,没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家庭婚姻关系,在性格相容、问题解决和性生活方面显著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幼儿家庭。身处父母性格不合、家庭内部有矛盾和父母性生活不和谐,但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的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心理行为问题。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家庭内部不良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不良的婚姻关系会诱导、引发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
2.幼儿园及社会因素
师生关系不和谐。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对社会非常陌生。在刚离开家长进入幼儿园时,渴望得到情感支持,这时,老师就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关系时,习惯以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出发,蛮横的强迫幼儿接受,是幼儿产生厌恶情绪,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导致幼儿退缩、不安、焦虑,并对外界充满恐惧。
同伴关系不协调。在家里,幼儿接触的同龄人不多,主要玩伴都是自己的家长或祖辈家长,受到了呵护和夸奖。因此缺少处理同伴间关系的经验。当进入幼儿园,面对那么多与自己同龄的小朋友,不免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内向的幼儿,交往能力更差,不能主动融入群体,缺少玩伴,易产生被排挤感,孤独无助,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竞争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误导,造成了许多家长强调成才而淡化成人。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一味的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训练,却忽视了幼儿身体、心理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违背了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1.如何处理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重视孩子所受的压力,伴随孩子健康成长。面对离异或亡故的家庭变迁,父 (母)不应沉静在痛苦中无法振作自拔,而忽视了孩子的存在。而应坦然面对现实,给孩子做好生活的榜样,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关心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细心发现孩子的优缺点,给予表扬或纠正。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排解释放,形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如果是离异的父母,应与另一方保持沟通联系,允许非监护方探望并陪同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应实际,既不过高要求,也不过低对待,培养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提高抗击挫折能力。
关爱孩子却不过分保护,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因为对孩子有歉疚感,或觉得孩子太过弱小,而一味的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变得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应让孩子自己面对能力范围内的困难和挫折,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多结交朋友经常与同学一起学习、游乐,,形成自己的同伴支持,在群体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使自己变得活泼开朗。家长也应尽力解决好自己的工作,不把在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回家的为孩子营造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经常抽空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聊天交流,一起娱乐,充实自己和孩子的生活。
2.如何处理独生子女家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父母不要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是好事,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将会使孩子养成挑食、挥霍、享乐的坏习惯,并滋生优越感和特殊感。因此,家长应控制孩子的生活开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做正确的处理,满足合理的要求,批评过分的要求。并奖赏孩子优秀的行为表现,强化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并体会通过劳动所得的喜悦。从小养成独立、坚强的品质。
鼓励和带领孩子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并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不袒护孩子,教育孩子同其他幼儿和睦互动。并尽可能为孩子创设集体环境。开办小聚会,邀请其他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耍,为儿童游戏玩耍提供小场所和道具,组织他们之间的活动,并及时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