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人文德育教育实践初探

2016-04-12 05:11王润红
数字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本人文德育

王润红

(洛阳市第三十四中学,河南 洛阳 471000)

网络环境下人文德育教育实践初探

王润红

(洛阳市第三十四中学,河南 洛阳 471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在人们对德育的认识已由从传统德育过渡到人本德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众多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本课题将何为人文德育、何为人文德育校本教材、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人文德育教育实践的探索作为课题组成员研究、实践的重点,用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利用课题组成员是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优势,在QQ空间上发布人文德育故事,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师生人文德育教育的互动交流,最后将学生喜爱和充满正能量的人文故事和师生精彩评说,编辑成校本教材,实现人文德育教育线上线下互补,逐步形成学校的一个特色校本课程。

人文德育;网络平台;故事互动;校本教材;校本课程

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不能是简单的义正词严地教育,而是需要我们在他们心中种植上美德的种子,只有美德的种子发芽、生长,才能把心灵上的杂草除掉,让心灵充满真善美。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人文德育课程’研究”,通过建立人文德育故事互动平台,利用网络传播人文德育故事;通过课题研究编辑人文德育故事校本教材,让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德育故事来占据青少年的心灵;通过线上线下互补的德育教育,进而为人文德育教育课程化做些有益探索。

一、网络环境下人文德育教育实践研究的目的

(一)“人文”与“德育”融合

何为人文?《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百度百科解释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教育就是指以人文为内容,而且包含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虽然人文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有过起伏变化,但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重“情”。美国的卡耐基认为:“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基于专业技术上的因素占15%,另外的85%则要靠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和能力。”所以,科学与人文都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教育只能造就人的一部分。人文教育通过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来完善科学教育之不足。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聪明、智慧、健康、和谐、温暖的人。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1]

德育是在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教育的总称。在中学阶段,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除了学校进行必要的道德、法律等正面宣传,还需要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要从人文渗透入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律、善良、乐观、豁达的性格,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自律。因此,学校德育教育至关重要,是中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就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3]

人文德育是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两个概念的叠加,人文德育,将德育温暖化、人性化,和过去德育就是板起面孔教育人的理念完全不同,是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多元化人才观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现代学校德育教育手段多元化,更贴近时代要求,更贴近青少年生活。当前社会极其重视知识传授即智育教育,中国尤其看重考试和分数,好像这就是教育的全部,人文德育就是针对这种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事实上,立德树人,先立德方能树人,这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有充分的体现,《弟子规》《论语》《大学》等都有大量的内容阐述如何立德做人。人文德育就是要用有人文温度的故事温暖学生的成长,实现德育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二)人文德育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

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尤其是校本课程,能依托强大的学校师资和学校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空间。[4]我们这个课题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我们学校和名师资源的优势,引领更多的教师走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为契机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提升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业上的长进,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德育教育最好的手段是人文渗透,比如美国的爱国教育、日本的习惯养成教育等,都是从生活细节入手,注重点滴渗透而形成的成熟德育教育模式。校本人文德育课程的定位便由此而生。[5]

那么何为人文德育?我们课题要编辑的人文德育校本教材又是什么呢?人文德育就是将人文情怀纳入德育教育,由单纯培育成绩优秀学生到培养全面、健康的和谐人[6]。关注学生从课堂到学校生活以外的状态,了解学生心灵需求,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多元需求,让他们从被动成长,早日转化为主动发展,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人文德育校本教材就是人文德育教育的基本载体之一,本课题探索人文德育校本教材及网络传播途径,实践学校人文德育课程化。

二、网络环境下人文德育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

(一)人文的力量

初中语文课上,我开辟故事讲堂,记得有个学生在毕业后给我写信,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说了这样一段话:“老师,回忆初中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你每周开辟的故事课堂,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给我启发,给我导航,让我成熟。谢谢老师!”

我做班主任时,曾经利用班会时间和语文课阅读时间,选一些美文、名人故事、感动我的文章与我的学生们分享,学生兴趣极大,有的故事竟成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法宝,有的美文竟成了学生爱上写作的动力。后来分享成了学生最企盼的事,也慢慢成了我最快乐的事。一个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老师,这些文章教会我很多书本以外的道理,让我懂事、成熟,让我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让我逐渐有担当……”

这些都是人文的力量。精神的激励作用产生的强大动力足以成就一个人。回顾我们自己成长的足迹,我相信我们的生命中都会被某一个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所影响。故事往往能感染人,潜移默化地改变人,让人变得坚强、勇敢、豁达、善良。编辑一本以人文故事为内容的校本教材来进行人文德育教育,通过熏陶、涵养来点滴渗透,达到传播正能量、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目的,这正是我们课题的出发点。

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关怀只能是附属品,如果涉猎过多,会削弱语文教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任务也不允许语文教师偏废更多。所以学生很多人文情感无处展现,不利于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怀的培养。在开发与实施校本人文德育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需要,选择学生喜欢的与课文有关的哲理性的人文故事,选择对学生成长富有启发性的作家故事、课文人物故事,选择富有思辨性的新闻故事等,作为校本人文德育课程的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应关注学生“本我”,实践人文关怀,做一个人文关怀者、一个学生心灵的服务者。班主任可以将人文德育和班会主题融合,发动学生讲解新闻故事、自主贡献励志故事等,在故事中塑造良好班风和正气。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关注人文故事、挑选人文故事、讲解人文故事、评论人文故事,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讲述能力、思辨能力,培养完整人。

(二)“网络德育”的魅力

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上网用户为未成年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国内对网络远程教育等研究较多,但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校人文德育校本课程研究还不多,尤其是基层中小学,在网络互动德育教育上还有较多空白。如何克服网络传播给中小学生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面引导青少年,发挥网络正能量,将是一种创新和尝试。

“网络德育”比诸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其巨大而独特的优势,它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可以紧跟时代的节奏,学生乐于接受,能及时实现师生、家校互动,可以有效地填补目前学校德育专用时空不足的缺陷,拓展教育的新渠道。网络是把双刃剑,不少青少年沉迷于这个虚拟的世界不可自拔,而网络德育是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可以发挥很好的教育功能。同时学生在网络上更易表达真实思想和情感,德育工作者更易把握学生情况,网络德育平台还可以记录成长历程,成为学生、老师新的精神家园。

举个例子,过去课堂上,老师想指定学生阅读一些书籍,不可能人手一本,只能老师在班上统一朗读,学生聆听,听后发表看法,学生轮流说,一节课能分享2—3个故事或文章已是极限;现在发布在QQ空间上,学生可以同时阅读,并且实时互动,互动的内容彼此还能看到,大家不仅同时进行了阅读,还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互相启迪;有必要的话小组内还能讨论,甚至辩论,收获更大。这样由单纯的“听觉”阅读,变成了心、口、眼、耳并用的深度阅读,每个同学印象之深可想而知。这就是网络德育的效率和魅力。

三、网络环境下人文德育教育实践研究的组织和实施

(一)开辟QQ空间,建立阅读互动平台

本课题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利用网络环境建设人文德育网络平台。用更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利用洛阳市王润红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均是洛阳市一线骨干语文教师且大多数是班主任和班级教育的专家能手的优势,收集人文故事,利用人文故事易于被接受的特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网络上实现交流互动。这样不仅课题研究成员是校本人文德育课程材料的贡献者、编辑,所有参与的学生、老师、家长也都是课程材料的贡献者。本课题从2014年启动,这一目标就十分明确。经过和信息技术教师、名师工作室技术支持的沟通,确定开辟QQ空间,以发表日志形式发布故事,师生以添加好友形式进行互动阅读和评论。

在参与对象上,实现全覆盖:所有学生、教师参与,有条件的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参与;时间上,2014年6月开始筹划,2014年8月开通“小故事大人生”的QQ空间,9月初开始工作,上传人文故事。截至目前已上传故事242篇。

我们开辟QQ空间,上传人文故事,让学生自由评论,实现了时时处处都可以交流、互动。比如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的故事》时评论道:“我感到美与力量,得到智慧的启迪。是一次心灵的邂逅,用心感受属于自己的收获。它是我迷失时的灯塔,是我春风得意时的镇定剂,为我打开了一道道虚掩的成功之门。”“巴尔扎克一生共完成了90本长篇小说,就我个人而言,自己到目前为止还读不了那么多……学习巴尔扎克,多总结一下他为什么会成功,而我们却不行,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做事三心二意,不在一件事上去用心……没有一个好的态度,做什么都不行,所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重要的。”再比如学生在阅读《毛泽东的故事》时评论道:“学习是没有捷径的,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只有将思考融入学习,才能结出成功的果实。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学习需要理解,要从问题中总结方法,从练习中提炼精华、总结经验。”

(二)收集故事及互动评论案例

人文德育通过语文课堂上教师课前讲作者故事、课中讲人物故事、课下收集喜爱故事,引领学生收集故事、上传故事、阅读故事、评论故事,通过班主任主题班会讲故事、说故事、评故事,课下学生就所阅读故事写一些读后感,甚至推荐一些故事给老师,让德育故事充满现代感,更受青少年欢迎,阅读量、评论量明显上升。比如《全力以赴》这个故事,阅读量达280人次,评论达38人次,说明对很多人都有较大的冲击。

网络平台故事发布数量大,但不一定每一篇都受人欢迎。哪些故事学生喜欢,哪些故事引人深思,通过QQ空间,课题组成员进行故事筛选,从已经发布的故事中收集阅读点击量大、学生评论较多、受师生欢迎的人文德育故事,将故事原文和师生精彩评论挑选出来,进行汇总,作为课题研讨资料。

(三)开展师生共读故事活动

语文教师将人文德育故事和语文写作结合,将阅读人文故事作为写作的辅助,不仅克服了学生无写作素材的软肋,而且文章因故事而生动,因故事而富有感染力,学生得益于故事,渐渐爱上故事,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说、讲、写能力。语文老师吴健英感慨:“这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学生兴趣大大提升,写作辅导也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突破口,我们把这个事好好做做,有很大的提升拓展空间。”

班主任利用班会和晨会时间进行主题故事讲解、讨论,学生写班会故事感想,师生进行故事共读活动。有时学生自选的主题和故事,贴近时代,更受同学喜爱。比如李冰老师开展的共读故事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为“西方成长教育之借鉴”主题班会上选择了《美国小学生五次惊到我》和《洋媳妇教育孩子,把中国婆婆惊呆了》两个故事作为话题。学生在教室登录QQ空间,阅读完故事后,开始小组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中一组认为应尊重孩子自身:“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我们不应该去限制孩子们应该干什么,应该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未来是他们的,也许他们自己选择的才是最适合他们的。”“我们要相信孩子,过分地为孩子着想有时反而会害了孩子。美国人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比我们好很多,我们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潜力。”“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大人过多地干预就会适得其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生存能力。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青春期的叛逆也有父母太娇惯我们的原因。”而另一小组却别出心裁地以“成功才有意义”为发言主题:“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努力就会品味到成功的滋味,那是一种幸福的滋味。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会运用智力,否则多大的努力都没用,但是,成功就一定有意义。”“都说教育兴国。我们认为玩要尽兴玩,学就要静下心。我们要大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将自己利益最大化,达到成功。”虽然观点稚嫩,经不起推敲,但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思考、有见解、不人云亦云最难能可贵!

(四)编辑人文德育校本教材

课题研究者将QQ空间上发布的故事进行筛选,挑选学生喜爱、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摘录师生精彩的评说,经过课题组成员最后审定,出版人文德育校本教材《感动我们的故事》,实现网络和纸质书稿两种方式的呈现,让线上和线下互通。学校工作室和课题组将故事适时上传至名师工作室网页,扩大其影响面和接触人群。今后网络平台不会因为课题结束而结束,这个德育实践将持续进行下去,逐步完善,还将陆续出版第二本、第三本人文故事校本教材,最终形成学校德育特色校本课程。

“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感情来获得书中启示,而不是通过别人理智的评判,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费吉尼亚·何尔夫)人文德育教育关键是人文渗透,是通过触动学生心灵来进行德育重建或改建,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无痕教育。

[1]侯文华.论人文德育的价值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0):39-41.

[2]郑承军.论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J].中国德育,2007,(6):18-20.

[3]楚江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小学校长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5]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84.

[6]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将德育根植于人文沃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责任编辑 孙震华)

An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WANG Runhong
(Luoyang No.34 Middle School,Luoyang,Henan,China 471000)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now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moral education has transited from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to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People oriented" and "teaching stud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have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any moral educators.This project will regard what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 is,what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for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 are,and how to make use of network environment to perfor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 as the focuses of project members’ research and practice.With the content and form close to teenager’s life,the project will utilize the advantage of project members being Chinese teachers and class advisers to release the stories of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 in QQ Zone and realize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network platform. Finally,students’ beloved humanity stories with positive energy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splendid comments will be edited into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so as to reach the complementation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 and gradually forms a distinctive schoolbased course in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f humanities;network platform;story interaction;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chool-based course

G434

A

2096-0069(2016)02-0076-05

2015-12-29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人文德育课程’研究”(课题编号:1252014085)成果。作者简介:王润红(1969— ),女,河南洛阳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学副校长,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洛阳市特级名师,洛阳市师德标兵,洛阳市优秀班主任,洛阳市王润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校本人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