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冯智慧 龙西仔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向TED学微课,向可汗学翻转
——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
特约记者 冯智慧 龙西仔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编者按】近年,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微课浪潮”。随着微课技术的日益普及,更多的老师开始从关注微课的技术开发,转向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微课以及如何才能用好微课。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在信息化教学创新方面,展开了持续的深入研究,本刊特邀访谈了胡小勇教授,为我们分享微课浪潮中如何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和创新应用的新观点。胡小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信息化教学创新。任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教育部—上外”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两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智慧学习环境下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教学有效模式和方法研究”战略研究项目,开创了“信息化教学创新”学术博客:http://blog.sina.com. cn/hxyhaoxingyun。
TED;微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
记者:胡教授好!针对“微课热”,您认为怎样的微课才是“好微课”呢?
胡小勇:谢谢提问。微课,是个新事物。对微课的认识,也处在一个由浅入深、百花齐放的状态。怎样评价一个微课的好坏,这是一线老师学习微课时最想问,也最关心的事情。一般来说,可以从选题、设计、呈现、技术、效果这几方面去评价微课。这包括:选题是不是有针对性,内容设计是不是科学合理,内容呈现是不是生动有趣,制作技术是不是声画清晰,应用效果是不是让人释然通悟,学得通透。
站的角度不同,看“好微课”的观点或者表述也会不一样。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好微课”更有意义?
我们在《数字教育》专访中曾提出了“微课新界定”[1],强调微课要体现“以学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喜欢的微课”说起,从学生和学习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好微课”,这样更有针对性。
记者:您刚才提到“学生喜欢的微课”,为什么要从这儿说起呢?
胡小勇 :说要做“学生喜欢的微课”,是一种强调“用户体验设计”的理念。如果老师感觉微课做得好,但与学生的感受脱节,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肯定,那就肯定是哪儿出了问题。2014年年底,成都的罗春老师把《小苹果》改编成了一个《大中国》版的地理微课,火遍学校。这个微课的内容涵盖了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对于这个微课,有人表示不太严肃,但也有人很喜欢。我拿它询问过很多一线老师和学生的意见,表示喜欢和支持的占了绝大多数。《大中国》很有创意,罗老师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精心设计的歌词把每个行政区域的位置关系唱了出来:“山东山西分两边,广西广东左右站,两河两湖还在中间,美丽上海和重庆,厚重北京和天津,还有我的家乡四川……”再配上图片和文字介绍,网友称“听一遍歌词就记住地图了,再看一遍视频就记住这些地方的特色了。”再细看,它不但让学生快速记住了地理知识,甚至还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香港澳门它们都是特别行政区,台湾宝岛,爱你永远,生死相依!”
一个学生喜欢的微课,更容易成为“好微课”。首先,因为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和材料作为背景,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眼球。用认知心理学来说,这叫“选择性注意”。其次,因为微课内容与学生有“共同经验”,更容易与学生引起共鸣,促进第二层次的“选择性理解”。当然,如果只是做一个流于取悦学生娱乐心理、和教学无关的“微课”,那只能是“娱乐片”,而非一节“好微课”。对于学生的爱好需求,老师不能只是在形式上简单迎合,而是更要善于发现、提炼和转化,结合教学目标做进一步的创意设计和深入引导。
记者:什么样的微课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微课呢?
胡小勇:什么是学生喜欢的微课?当然要听学生自己的观点。2015年,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J课堂”微视频研究的一次推进会上,有几位学生创客分享了自己做的微课。主持人问学生代表为什么要做微课,有学生表示因为看到老师做的微课说教性太强了,没法看。当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微课时,学生的主要观点有:要“选择一个吸引眼球的主题”。马逸飞同学,做了个微课叫《秒杀感叹句》。当说到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时,马同学解释道:“取题目要有幽默感,要选择一个吸引眼球的‘点’,要符合同学的‘ 口味’,同时‘ 秒杀’在游戏里表示‘非常厉害’,形象地比喻了快速学感叹句用法的意思。”要抓住关键学习内容来做微课。吴依依同学做了一个《跟着学霸学化学》,她解释道:“选题突破口是从平时同学常向她请教的问题、同学容易错的地方,思维容易‘卡住’的地方入手来做微课。”要采用富有喜感的表达方式和创作风格来做微课。樊龙颖同学做了一个《分数擂台赛》,谈到为什么要用富有特色的快速语言来表达时,他说“节奏要快,慢了没有人听”。在视频中,除表达可能不太精确外,学生们的观点和专家们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如果要说有的话,就是当学生表达这些观点时,现场师生表示广泛认同,一片欢声笑语。为什么学生的观点,会特别受学生欢迎呢?关键就在于引起了共鸣!共同话题、共同经验、共同的思考方式、相似的学习困扰等,都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他们想要一节怎样的微课,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来呈现内容,让学生感兴趣,这样才能使微课做得更好。
记者:刚才您举的两个例子有趣又有启发,您还能多分享点其他案例吗?
胡小勇:我曾经在博客上写过一篇博文,叫《“像TED一样演讲”:用9个法宝流通21世纪的思想货币》。其实TED的微型电视演讲系列,对我们做微课也挺有启发意义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的缩写),被认为是全球最高水准的演讲视频集,每个讲座不超过18分钟。它已经发布了10万次演讲,累计点击量超过50亿次。卡迈恩·加洛总结了TED演讲的成功秘诀,包括分享激情、分享故事、标题精简、用点轻幽默、创建多感官体验、PPT中多用图片而非文字、坚持18分钟定律、多加练习和不要装样子。
微视频,是微课内容的核心载体。许多TED视频的好经验,可以融会贯通到微课制作之中。TED的演讲视频集,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微课,但当中的成功要点,确实可以迁移到我们的微课设计和制作之中,例如聚焦好主题、带点幽默、控制时间等。
记者:您还能为微课的设计制作,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吗?
胡小勇:我尝试先列几条,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内容为王。务必科学正确,学科适切。微课要传递优质的学习内容,必须要遵守学科规律,做到内容科学、准确,不能因小失大,因形式而放弃了内容的科学性。
第二点,聚焦,再聚焦。换句话说,最好是坚持“一个微课,就讲透一个点”。微课内容的特点是精,教学内容的高度聚焦,才能更好地体现微课的价值。
第三点,控制好时间。一项基于edX的大数据统计表明:无论视频有多长,观众们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反倒会下降。我们提出相似的建议,单个微课的时长最好控制在5—8分钟。
第四点,有导学设计。我们认为“照着稿念内容”的做法,哪怕是达到甲级播音员的普通话标准,也不是最好的内容呈现法。要在微课中设计好的导学,才能引人入胜,为学而动。我们在专栏中曾总结了常见的微课导入方法,包括问题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复习导入等。
第五点,突出重点。特别是要清晰地呈现关键概念、关键技能、关键步骤。简单内容可以快速讲、简略讲,但关键重难点要停一停,突出讲。对于重要概念的讲解,应当讲清是什么;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应该分步演示如何做;对于释疑解惑的教学,应当讲透关键点。
第六点,有始有终。做到点题与总结相呼应,开始时要点题,结尾时要对要点进行再概括,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头尾呼应。
第七点,形式为内容增值。做好声、画、字配合,把各种声音和画面配合好比例、节奏,还要在微课中适当加入各种提示性信息。例如,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通过符号、画线、标注、关键词变色或者放大等,提醒学习者关注重点信息,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上字幕。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微课很火,但同时有“全民做微课,寥寥用微课”的现象。您能谈谈如何用好微课吗?
胡小勇:有一个好的微课,只代表老师有了上好课的“应手之物”,但是这不代表老师就能把微课用得得心应手,上好课。从“做好微课”到“用好微课”,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就成了“全民做课件”。
怎么用好微课呢?可汗学院或许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范例。可汗学院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公益教育组织,它主要在云平台上用微课来进行免费授课。如果初看可汗录的微视频,很多中国老师也许会有点小失望。因为你看不到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口若悬河的主讲人。不过,可汗录的微课却很受美国学生欢迎,可汗学院也大获成功,比尔·盖茨都表扬可汗:“你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可汗录的微课看似不是最棒的,用的效果却很好。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我们要向可汗模式取取经:用好微课,不仅要靠微课本身,还要把微课和各种教学要素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应用效果的最优化。
记者:您能谈具体一点吗?可汗怎么实现了应用效果的最优化?
胡小勇:第一,可汗录微课抓重点!仔细看可汗录的数学微课,删繁就简,去除了多余的附加信息,追求学科本质。从学科规律出发,讲生活数学,生动地讲好数学。
第二,可汗,不是用一个微课在战斗!可汗,是个劳模。最新的数据,他已经录了近5000个微课,可汗学院上的微课更是成千上万,并且这些微课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了有效的系统组织。所谓“独木不成林”,一个微课的价值有限,但前后关联成系列、成建制的微课,比单独一个微课,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三,可汗,不只是用微课在战斗!可汗把微课放到可汗学院上,他用云平台实现了微课的高效管理;他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进度和风格的充分记录和有效诊断,满足了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为个性化学习提速增效。
第四,可汗,不只是用简单放微课的方式在战斗!可汗把微课资源和混合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具体的做法是,采用云平台支持的翻转课堂来用微课,把学生自学微课和各种形式的辅导释疑相结合,实现了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双重惊喜。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翻转课堂”,能再分享一下怎样才能开展有效的翻转教学吗?
胡小勇: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其他场合提过一些自己的看法[2][3]。翻转课堂在中国,有“冰火两重天”的解读。“拥翻者”言之:翻转课堂是教学的创新,将横扫课堂弊端的牛鬼蛇神,翻转之于中国教育相见恨晚。“反对者”拍砖:翻转进课堂,若全盘接受则可能祸国而殃民。我的观点是,翻转课堂是一个好东西。但同时,信息时代的翻转课堂从美国而来,而中美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在我国不能简单地移植翻转课堂结构。
世上没有一个万能的“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课堂;也没有一种成功的方法,可以套用到所有课堂。翻转概念固然诱人,有效设计、创新应用才是王道。微课,是一种优质的好资源,但它不是成功开展翻转课堂的唯一因素。清晰地了解翻转课堂的特征内涵,是进行翻转课堂的第一步。但只了解翻转的结构还远远不够,老师们还要了解翻转的实操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的技术条件和教学实际进行不同环节的优化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技术条件用心去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才能打造成功的“翻转课堂”。我建议,在开展翻转课堂时,一是要深入思考它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儿,不能用一种赶时髦和随大流的心态去做翻转课堂,结果形似神离;二是要研究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是什么,并如何去创造这些条件;三是既要了解翻转课堂的“基本式”,也要研究各种有效的“变式”。
记者:谢谢您的精彩分享。微课专栏结束以后,还期望能看到您更多的研究成果。
胡小勇:微课的兴起,是因为它并不是技术上高大上的东西。我们不希望微课是一阵风,来得急,走得快。面向各种教学需求和实际条件,分对象、分层次、分类型、分应用场景,这样才能把微课用好和用活。感谢《数字教育》杂志给了我们团队展现成果和观点的平台,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信息化教学创新方面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将会陆续介绍一批微课设计和翻转应用的新成果,欢迎大家关注和指正,谢谢。
[1]冯智慧,郑晓丹. 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和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J]. 数字教育,2015,(4):56-60.
[2]胡小勇.理解翻转课堂,从十个问题说起[J]. 教育信息技术,2015, (11):3-6.
[3]胡小勇,吉豪婵.拥抱混合式学习,从容应对“互联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5):4-9.
(责任编辑 杜丹丹)
Leaderette: Recently,there is a "Micro-lecture tren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With the gradual popularization of Micro-lecture technology,more teachers are start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design excellent Micro-lecture and use them well,instead of just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lecutre technology.Hu Xiaoyong,a professor from SCNU,has been spreading th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innovation aspect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constantly.For our readers,this periodical is collectively interviewed by Professor Hu Xiaoyong to share the new idea that how to head towards effective design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fro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Micro-lecture trend.
Learning to develop Micro-lecture from TED, and Flip Classroom from Khan Academy—An Interview with Pro. Hu Xiaoyong from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tring Correspondents:FENG Zhihui,LONG Xizi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China 510631)
TED;micro-lecture;Khan Academy;flipped classroom
G434
A
2096-0069(2016)02-0068-04
2016-03-21
冯智慧(1991— ),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龙西仔(1992— )女,江西南昌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