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门市新会实验小学 黄锦文
语文课可以这样上
文江门市新会实验小学 黄锦文
近日,偶然的机遇,拜读了吴忠豪教授的文章《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又回想起一年前在南京参加的国培计划(2013)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时,聆听吴教授的讲座《课改路在何方》。吴教授对语文课程的独特理解,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僻分析,让当时听讲座的我们这些一线语文老师热血沸腾,难抑心中的激动。尤其吴教授讲到语文课堂中“以讲读为主”的语文课程形态,原本“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课,变成了“以讲读为主,听说写为辅”的“主从关系”,更是引发了我们这些饱受语文教学之苦的一线教师的共鸣,台下不时响起因共鸣而激发的掌声。确实,当下的语文教学存在“教”得过度的问题,语文课成了老师主宰讲解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大多数语文示范课上,学生竟然可以只听不写的咄咄怪事。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高耗低效”现象。试看现在的语文课堂,整堂课都是以教师讲解课文为主,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或根据教参的要求,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语文课成了基于教师感情的文本分析,阅读与表达严重失衡。一堂课下来,老师都是课堂的主角,学习课文的主角,学生乃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内容的配角。老师需要读的时候,学生“一二读”,老师的教学设计里需要“感情读”的时候,学生很配合地,似乎真的就能按老师的要求,带着“xx”的感情读。说句实话,学生真的读到那份上吗?即使真的读到那份上了,就真有这样的体验了吗?即使真有那体验,这节语文课又达到了哪种目的和教学效果呢?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有了哪些长进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认为,工具性与实践性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最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英国的哈罗德·帕尔默博士也指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为评价的主要标志。”
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课是可以从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入手,设计教学流程,抓好每个环节的教学与训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笔者提出,语文课可以这样上:
听:听,分两大方面的内容:一,听写。课上先进行听写检查,听写的内容是本课需重点掌握的生词、关键句(这是检查预习的阶段),教师批改、生生互改。二,听读。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不打开书本,听读课文(录音范读、学生读),训练学生专心听的能力。用耳朵听,是最容易走神,所以训练学生带着问题专心听的能力,是关键。听完之后,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说:说的训练,主要是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读:读是理解的基础与根本,读也是语文课上必不可少的。然而,不是为了读而读,读必须是有目的,有指向性的。所以,读这个环节,笔者认为,应是读文本中难理解的内容,需要反复斟酌、细味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点、难点。同时,这一环节不纯粹是反复地读,更是通过细读文章重点部分,从而渗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升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要根据文本内容与实际选择训练重点,让学生逐渐掌握各类语文学习的方法,熟练运用各种语文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关键词、关键句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写: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表达,检验语文学习的成效,最实际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学生写作与表达的水平。每节语文课都应该有写的训练。这里的写,指的是语言文字的实践练习,也就是输出的环节。这个环节甚至可独立成一节课进行专项训练,当堂训练,当堂评讲,当堂订正修改。训练的内容包括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实践、语言表达等。
笔者构思的语文课,听、说、读、写,环环紧扣,目的明确,训练到位,改变了“以讲读课文”为主的教学形态,教师的教学相对过去纤夫拉船式的教学要轻松自如,学生从被动接受、被动听课转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语文课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相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与语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