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鸿(心理学博士)
把童年的什么传承给孩子?
文┃刘建鸿(心理学博士)
孩子5岁多时,我和他妈妈带他参加户外溯溪,就是沿着溪流往源头走。溪谷里乱石散落,开始时我很担心孩子滑倒、摔伤,于是紧紧拉着他的手,一遇到困难的地方,孩子的手臂就伸向我们,让我们抱他过去。待到落地,他的手脚仿佛才又属于他一般。一路上,我们比他紧张,生怕他踩不稳落水。但这样走了一段后,我们感觉他越发胆怯和依赖我们。于是,教练提醒我们说:“让孩子用自己的手脚去探索,其实更安全。”我们也意识到该尝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试。一开始他动作显得比较笨拙,也探索得很慢,从石头上爬下去前,会先大致估计高度,再慢慢放下脚试探。若距离还差一点点,就整个人趴着,慢慢再把腿和臀放下去。爬上大块的石头时也不容易,要手足并用才行。慢虽慢了点,但让人意外的是,大多时候,他还真的能自己完成,而且很安全,没出现任何意外。之后,他越来越信任自己的手脚反馈,越来越能准确地预估危险,看起来也越来越自信。
看到孩子的样子,我回想起自己童年在溪流里用簸箕捞小虾和小鱼的经历。一开始在溪流里的石头上走,尽量找露出水面的平坦的石头踩,却没想到青黑的石头非常滑,几次差点滑倒。后来慢慢领悟到,站得越直越不稳,而且不如索性在浅水里走,水中有阻力,反而很稳。遇到滑的地方,弯下腰半蹲着走,也能走稳。越是掌握了平衡,就越是学会了跟随和相信自己的身体。
回溯自己的童年,再看孩子的现在,我想最该传承给孩子的,是“相信”:你相信孩子,让孩子相信他自己。其实,不但溯溪如此,很多学习都是这样,比如音乐或数学,如果放开孩子的手脚,不去执着地用自己的理解教孩子,让孩子慢慢去体会,慢慢找到让自己相信的那种方法,一旦学会,就是真的掌握。
每个孩子都需要在童年的秘密花园里,找到那种由亲自体验和快乐中发芽的自信,包括相信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考,这非常重要。这种根植于童年的自信,才是将来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可以反抗和逆袭的力量。
父亲小时候生长在厦门,我小时候却是在外地长大的。小时候,每次春节随父亲回厦门过年的时候,他除了带我们去南普陀、虎溪岩、中山公园、鸿山寺等著名景点走走,吃油葱粿、面线糊、春卷、沙茶面,还会专门去沙坡尾的避风坞,也就是可以为渔船避风的地方。父亲告诉我们,这就是厦门人口中的“厦门港”,也是这个城市最早的起源之一。地图上,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凹口,在现场看,也只能停百来艘小渔船。涨潮时像个“池塘”,退潮时露出黑色的淤泥,旁边是低矮陈旧的民房,周围的巷子名还保留了旧时的名称——大桥头、马鞍桥头、料船头等,带有浓郁的渔民生活味道。
毕业后,我留在了厦门工作。我会经常带上父亲和孩子一起去海湾公园。远远地,这里能看见大小船只停泊在海面上,对岸的海沧区已从荒芜一片之地变成了高楼林立,厦金航线也通行了多年,豪华的邮轮有时会停靠在码头,国际集装箱码头也停泊着载重十万吨以上的巨轮……孩子在公园里一会儿奔跑,一会儿挖沙,一会儿在近海的石阶上找石缝里的小螃蟹……
这个时候,我经常会想起台湾自然绘本作家邱承宗的那本《我们去钓鱼》。绘本以一年四季来比喻整个人生,一开始是作者跟着父亲去钓鱼,经历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青春期的敏感忧伤,以及成人后的浮躁自大。最终,秋去冬来,父亲年老离世,虽有无限悲伤,但身边也有了新的和自己一起分享“有鱼,有鱼”那种快乐的人,于是,下一个春天又来了。
这就是中国人很典型的三代人对同一个地方、同一件事的情感连接,它常由三代人在童年里都做过的事穿起来,又带着不同的气息。就像绘本中三代人对钓鱼不同的感受,就像父亲、我和孩子对厦门这个城市的记忆。
但是,与亲人一起了解故乡,一起吃某种特色的食品,一起体验节日的风俗,包括知道这个城市的演变历程,就仿佛是三代人共同拥有了一份属于这个城市的秘密,也是只属于你们童年的秘密。
时间心理学认为,过去、现在以及想象中的未来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双行道。过去的经历可以不期而遇地出现在脑海中,修饰现在,进而推动人们将想法落实到行动上。人们可以运用记忆去引导和抉择目标和计划,达成所选择的目标。反过来,目标也会影响人们如何提取、建设和解释回忆。
这也许就是我们需要连接自己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的一部分意义所在。因为我们都期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在未来有对童年更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