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清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上海南京200433)
打造绿色发展的“一带一路”
郭秀清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上海南京200433)
“一带一路”是我国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倡议,在时代发展绿色化潮流和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必须以绿色发展新理念指导“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等领域和环节中去;把绿色发展的实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建设、资源、能源合作、对外投资等领域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环保;通过强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安排,为实现“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关键词】“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绿色机制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是我国从战略高度审视国际发展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密切区域经贸关系,提升区域开放和整体发展水平,维护周边安全,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空间,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实面前,在国际社会发展绿色化潮流和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实践,必须突出和体现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实践,打造符合时代潮流的绿色发展的“一带一路”。
以绿色发展新理念指导“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就是要在战略规划和设计中坚持和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坚持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注重节约资源、控制污染、保护生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
“一带一路”的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依靠发展。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一是绿色发展已成发展的时代潮流。当今,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以节能、低碳、环保为特征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新趋势、新潮流,绿色发展成为新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重点。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南部、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该区域覆盖60多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0亿,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沿线多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后发优势强劲,发展空间大,处于上升期。但不可忽视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方式的选择对未来发展前景影响巨大,若还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模式发展本地区经济,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发展难以为继,也就无法实现持久繁荣。所以,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绿色化潮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着眼长远发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层次,最关键的是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走绿色发展、低炭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以绿色化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国际新战略。
“一带一路”必须秉持绿色发展的全新价值观。绿色发展既是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也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一带一路”建设必须秉持绿色发展的价值观。一是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大自然是人类一刻也难以离开的生存对象,唯有天蓝地绿山清,一切才可能有价值。沿线所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机遇面前,一定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任何开发和生产活动都要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出发,不能盲目开发,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对于中国来说,要模范地践行绿色价值观,让沿线国家充分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我们现在让非洲和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更是要搭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便车。二是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生产力,保护、改善“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这些地区的生产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尤其是路上丝绸之路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一带一路”战略把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环境改善作为重要内容,是促进沿线地区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在实施前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中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决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题中之义。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所有国家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绝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如果因经济发展而破坏了环境,使百姓受苦,那么这样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也不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所以,“一带一路”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相协调,使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引导和带动沿线国家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带一路”必须融入绿色惠民的民生观。“绿色发展”是全新的民生观,必须把绿色发展的民生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是“一带一路”繁荣经济的根本目的是造福广大人民,不断改善民生。而民生合作和改善是民心相通的基础,只有做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生改善工作,“一带一路”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惠及广大民众,从而得到民众的理解、接受和支持。二是同国内百姓一样,沿线各国人民也存在着“求生态”、“盼环保”等现实的民生诉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是百姓幸福的关键。把绿色发展的民生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理念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三是绿色发展既着眼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解决和满足百姓的现实利益需求,通过践行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发展价值观,做好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实践,要结合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贸易、合作园区建设等若干领域贯彻和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要求。
输出产能的绿色化。解决过剩产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意义,当前我国过剩的产能一部分可能是优质高效产能,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产能是黑色的过剩产能,黑色过剩产能容易导致资源错配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比如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石油价格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污染排放总量和污染排放强度远远高于非产能过剩行业。一是对输出的过剩产能产能进行绿色化改造。在不改变现有生产工艺的前提下,如果为了扩大外需将过剩产能彻底化解,势必排放更多的污染,这不但不利于“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严重损害,所以,“一带一路”输出的产能不应该是黑色的,更不应该是对粗放式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简单复制,而应该是绿色可持续的。应通过科技进步和工艺水平提升,对输出的过剩黑色产能进行绿色化改造。二是输出优质高效绿色产能。当前,全球绿色产能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输出中国产能,不能仅仅满足于将原有产能直接转移出去,需要打造集优势技术、优势装备、优势建设能力为一体的综合竞争优势,建造应用先进技术的绿色环保产能。为此,要把着力点放在技术引领、创新提升、高端服务上,通过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推进施工技术、产品技术和装备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工业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集成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低碳环保。“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大规模的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内的绿色化发展既带来了重大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绿色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内的绿色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因为基础设施使用周期长,利用程度高,其本身的节能环保程度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状况。所以,“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港口、工厂、产业园区的建设一定要有绿色思维和超前意识,基础设施本身一定要节能环保,要符合现代化的节能环保标准和要求,比如交通设施中的铁路建设,要注重发展以电作为能源的节能、环保的动车,油气输送管道建设中节能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等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节能环保,不要对自然生态不要产生破坏性影响,更不要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企业走出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意味着中国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去沿线国家投资办厂或是进行项目建设。走出去的企业必须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长期以来,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但也有的企业对在境外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不足,早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发生过损害当地国家环境、浪费当地资源能源的事件,伤害了这些国家和人民的感情,给中外合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是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以及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更加敏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当前,我国对外投资集中的地区集中在非洲和东南亚,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采矿、大坝、建筑、木材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和信赖。二是对外企业应严格遵守东道国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和环境保护制度政策,对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于由投资活动造成的生态影响,企业应根据东道国法律法规要求或者行业通行做法,做好生态恢复,维持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鼓励支持环保产业走出去。加大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力度,带动和促进沿线国家绿色化发展。伴随着“一带一路”各项措施的实施,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其中,以中亚和东盟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迫切。二是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供给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国内环保企业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环境工程建设能力和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满足国内需求,也能为“走出去”提供支撑。因此,中国可以在加大同这些国家治污设备的贸易力度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环保服务,比如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有的中国环保企业已为国外提供脱硫脱销、污水处理等技术。所以,我们可以以我国环保产业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依托,打造“一带一路”环保技术转移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筛选一批适用型技术,集聚一批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国际间转移,加强我国环保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储备,推动我国实用型环保技术和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服务“一带一路”大战略中的环保要求。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是输出我国大国形象的良好方式,外援项目可成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的载体,更是成为输出我国环保技术标准的重要模式。
经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环境保护更需作长远打算。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中,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诉求也不同,因此,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强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机制安排,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确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环境标准体系。“一带一路”建设要有符合国际规范的环境标准。一是制定符合国际规范的产业或行业环境标准。沿线国家情况各异,各自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环境标准和要求各不相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双方的还是多方的合作,应制定符合国际规范的产业或行业环境标准,而不能仅为了暂时的利益,使用或强调低的标准。也有观点认为,我们应该按照低的标准,比“一带一路”国家当地标准高一些就行,而不要太高。从实践来看,这样的做法对长远发展并没有好处。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证明,开始于低的环保标准,后来会导致更大的成本和损失,对投资双方是双输的事情,而不是双赢的事情。二是“一带一路”建设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环境技术和环境政策办事。这对中国企业和政府是重大挑战,但也反过来会给国内创造动力,可以借此推进内外整合的中国转型发展和版本升级。
实施绿色信贷机制。亚投行的成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和保障,在亚投行内部实施绿色信贷制度,对于实现“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具有重大保障作用。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恶毒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它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思路,一种社会的责任,就是希望金融业有意识地行为引导资金流向,促使社会主体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节约自然资源,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型扩张、严重依赖资源和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亚投行是发展中国家倡导的区域性融资平台,按照便利、透明、高效、合规的原则来运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和公平性发展。
加大基金的绿色化投资。各类基金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融资平台,引导基金的绿色投资是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资金平台大体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中国-中欧合作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转向资金、中国-东盟海上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周边友好交流专业基金。一是在各色各类的基金里面,应进行相关制度安排,把主要的投资方向用于节能环保的项目或产业,比如丝路基金的首个投资项目落地于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清洁能源项目。二是建议成立专门的“丝路环保基金”,专门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项目。比如,最近刚刚成立的“绿丝路基金”投资方向为生态能源、生态农牧业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其他适宜发展的产业。三是应该鼓励更多的“丝路环保基金”成立,用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突发事件处理。基金来源方面,可以借鉴企业公积金与公益金的处理方式,按各国污染排放总量核算排污贡献。排污贡献越高,缴纳比例越高;排污贡献越低,缴纳比例越低。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暂时没有能力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欠发达国家既保证温饱,又顾及环保;还能激励并约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中国绿色制造带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实现中国绿色制造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带动和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去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而《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绿色制造,即全面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建立一个高效、清洁、低炭、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将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产业国际合作方面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可以和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把中国在绿色制造的方面先进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融合到合作产业中去,实行清洁生产,打造新型制造业。通过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的推行,带动相关行业、产业或国家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F125
A
1007-9106(2016)09-0036-04
*本文为全军军事科研“十二五”规划“双重安全视角下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国际政治影响”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3QJ003-025。
郭秀清,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部队政工系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