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 王 威
微课思维与运用
文/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王威
“微课”中的 “微”字是它的特点,但事实上它却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几年的实践摸索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在音乐课堂教学方面构建出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乃至现在所提出的 “慧”课堂,微课都可以发挥重要且积极的作用,正所谓 “小资源”中有 “大文章”。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讲清重点。微课这种对知识点高度聚焦的教学方式在形式特点上恰恰满足了这些的要求,例如它的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就要求在录制时,教师不能讲得太泛,不能有废话,知识点的讲解和提炼必须精而又精,录制时把要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围绕着这一条主线突出重点,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例子,直击要害,把问题说清楚。
在制作 《锦鸡出山》这节微课时,由于该作品的的体裁是 “打溜子”,而 “打溜子”又是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民间器乐合奏,那相对于现在学生的欣赏习惯,这个作品的音响效果就比较单一,音乐内容也比较枯燥。通过课前分析,笔者将讲解欣赏视角锁定在该作品的五个主题乐段上。在7分多钟的时间里,笔者将整个作品按 《山间春色》《结队出行》《溪涧嬉游》《众御顽敌》《凯旋荣归》的顺序分乐段呈现给学生,同时配有讲解,但由于微课在形式特点方面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时长上,所以笔者在讲解中不得不一反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录制的整个过程基本不进行拓展和引申,只对该单一知识点本身进行精准碎化剖析。同时作为音乐微课,它的录制还具有一定特殊性:那就是在录制时间上除教师讲解所占用的时间外,其中还要将播放音乐作品本身所占用的时长预算在总时长之内。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对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学习发展的速度与轨迹也皆不相同。这种现实的学情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间差异,这也就是我国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 “因材施教”。但笔者认为时至如今因材施教实际操作起来却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班级人数较多,教师较难关注个体差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一般却只能按中等水平进行教学,造成尖子生吃不饱,后进生听不懂的现象;家长及学生自身不愿接受被分成ABC层,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分层教学除了增加了教师备课、授课的工作量外,个别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也很难达到等。而微课却很好的弥补了以上不足,体现出在分层教学中的优势,可对受教群体分层,对学生能力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
多年来在音乐教师一直中流传着一句令所有教师都非常尴尬的话,那就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句话尖锐的反映出了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的现实感受,也使很多一线教师听后倍感无奈,特别是承担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更是如此。高中音乐鉴赏课上,如何让不具备相关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参与鉴赏,哪怕只让他们先耐下性子来聆听陌生且不时髦的音乐作品……曾经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让笔者煞费苦心,每当这时我便想到了 “翻转课堂”。但作为高中课程里的非高考科目,音乐课堂的翻转时间在哪里?翻转知识平台如何搭建?始终找不到良好的解决方法。而微课的出现将“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笔者教学收到了实效。它将教材中标准化的内容放在课前,学生可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开放的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而课堂则成为他们得到个性化指导的地方。翻转课堂重新构建了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了延续和满足学生对这种音乐兴趣需要,笔者每次都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至我校图书馆内部的网络上供学生随时浏览学习。特别是 《锦鸡出山》这节纯粹的作品赏析微课,如此经典的音乐作品如果只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上教师短暂讲授欣赏实在可惜,而在 “微课”世界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某乐段处暂停或者是反复播放,这不但加深了他们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同时在这种不断的暂停、反复中,学生对经典传统音乐作品的兴趣也在悄然养成。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