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12个习惯
您有没有想过,孩子成绩总上不去或许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先给孩子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学会适应老师、适应社会,不要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学精神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主动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点,发现疑难问题,可以把握听课的主动权。
教与学应该同步、和谐。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学生应当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要善于提问题,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问题是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表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十分重要,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和应付家长。要重视作业,在做习题时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和解题思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理解把握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复习必须及时,超过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每天尽量把当天的知识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用时不需多但要反复多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平时要把有疑问或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
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对待成功与挫折,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达到追求进步的目的。
要自觉地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让好习惯伴随终生,让坏习惯尽快与你告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已经认识到打游戏的负作用,不想再玩,可一走近游戏厅就忘乎所以控制不住自己。因此,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内容,不让一日虚度。在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避免接近歌厅、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场所。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在养成好习惯克服坏习惯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反复现象。这要求学生做好自我监督,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
(文章来源:广大教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