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芳,王昕雨,朱鸳鸯,沈璐梦,傅 燕,柴碧云
(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医院,浙江舟山 316000)
奇正穴位合用点按刺激应用于乙型黄疸肝炎退黄的疗效观察
韩明芳,王昕雨,朱鸳鸯,沈璐梦,傅 燕,柴碧云
(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医院,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目的观察奇正穴位合用点按刺激辅助乙型黄疸肝炎退黄的效果。方法将69例乙型黄疸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20例、B组29例和C组20例。A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护理,B组在常规西医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结合阳陵泉穴点按刺激,C组在常规西医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结合阳陵泉穴、胆穴点按刺激。干预2周后对3组患者黄疸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5.9%,与A组45.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5.0%,与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奇正穴位合用点按刺激或者阳陵泉穴点按刺激均能辅助乙型黄疸肝炎退黄。
关键词:乙型肝炎;黄疸;穴位;刺激;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1.023
黄疸型肝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疾病,黄疸型病变较非黄疸型重[1]。黄疸按病因学分类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肝细胞性黄疸发生的原因为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如治疗不及时,可致黄疸进行性加深,会损伤肝功能、加快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目前临床治疗黄疸型肝炎的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合理饮食,再以适当药物治疗。虽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综合治疗的报道较多,但有关穴位针灸治疗肝病退黄的报道少见,应用穴位点按刺激辅助肝病退黄的报道更是鲜见。在针灸临床实践中[2],诸多医家认识到经络腧穴对不同的脏腑功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经穴配伍和不同针灸方法。奇正穴即经外奇穴和正穴,经外奇穴是指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位置的一类经验效穴,运用其中的董氏奇穴胆穴。正穴就是经穴,选取十四经穴的阳陵泉穴。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感染性疾病科对69例乙型黄疸肝炎患者进行分组,分别采用常规干预、常规干预+阳陵泉穴点按刺激、常规干预+阳陵泉穴及胆穴点按刺激,观察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本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患者;年龄14~70岁;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标准[3],确诊为乙型黄疸肝炎,血总胆红素(TBil)34.2~340.2 μmol/L;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甲、丙、丁、戊肝类或合并糖尿病、肝硬化等其他并发症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其他药物、乙醇等因素所致肝功能异常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69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20例,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46.0±11.1)岁;乙型黄疸肝炎程度[4],轻度3例,中度15例,重度2例;TBil 36.5~320.8 μmol/L,平均(170.2±43.5) μmol/L。B组:29例,男22例,女7例;平均年龄(45.0±11.0)岁;乙型黄疸肝炎程度,轻度6例,中度14例,重度9例;TBil 36.6~336.3 μmol/L,平均(169.7±46.1)μmol/L。C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0±10.4)岁;乙型黄疸肝炎程度,轻度3例,中度14例,重度3例;TBil 42.3~301.4 μmol/L,平均(171.7±44.5)μmol/L。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A组采用常规西医护肝、降酶、退黄治疗,做好消毒隔离、休息、饮食、皮肤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
1.2.2B组同A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阳陵泉穴点按刺激干预。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用黑色记号笔作好左右小腿阳陵泉穴标识;用特制的钝头木质工具点按患者黑色标识处进行刺激干预,中等力度,指导患者以按压穴位感觉酸痛为度,单侧阳陵泉穴,持续按压时间10 min/次、2次/d,第2天轮换另一侧阳陵泉穴,每天轮换进行。
1.2.3C组同A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奇正穴位合用点按刺激治疗。同B组方法及频率进行阳陵泉穴点按刺激,点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的酸痛为宜。胆穴位于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5],计2个穴位,用黑色记号笔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作好黑色标识,用火柴棒火药部分点按黑色标识处进行刺激干预,点按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的酸痛为宜,持续时间每侧5 min/次,2次/d,第2天轮换另1只手的胆穴。注意如对右手胆穴点按刺激时选择左侧阳陵泉穴点按刺激,每天轮换干预。示教给患者后,患者自行操作。
1.3疗效评定干预14 d后对3组患者抽血检测TBil指标。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显效,皮肤巩膜黄染完全消退,TBil降为正常;有效,皮肤巩膜黄染明显消退,TBil下降>50%或下降至正常值2倍以下;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结果
3组患者干预14 d后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3组患者干预14 d后的疗效比较
注:B组与C组在α=0.05时,x2=0.608,P>0.05;B组与A组在α=0.05时,x2=4.851,P<0.05;C组与A组在α=0.05时,x2=7.033,P<0.05
3讨论
3.1奇正穴位合用点按刺激辅助肝病退黄的理论依据黄疸型肝炎轻重差别大,黄疸越深,持续时间越长,对预后影响越大[7]。中医认为黄疸肝炎由湿热引起,可用清热利湿辩证施治[8]。针刺某些特定的穴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9],可使人体气血流畅,改善肝脏循环及其机能状态,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活动,提高机体免疫调节的能力[10]。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一个新的针灸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董氏奇穴的分布及应用,自成一派,另有渊源。除上接《灵》《素》,道藏与星象五行,更有其独特董氏正经、董氏解部。经外奇穴不但在临床上用于针刺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妇科和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更被拓展到电针、刺络、拔罐、穴位注射、艾灸、推拿等各种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确切,应用广泛[11]。董氏奇穴胆穴与中医学说、十四经脉、生物全息、神经发布都有密切联系。吴焕淦等[12]研究提示,不同经穴的功能和主治效应主要与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和所属络的脏腑有关。肝经分布在感觉、运动、视觉、情绪、认知等功能脑区,与肝经功能密切相关[13]。无论经脉循行路线如何,刺激肝经的五输穴均能在脑内产生相应的激活区。黄疸中医归于胆的疾病,阳陵泉有疏胆经之气,利胆经之热的功效[14]。运用胆穴、阳陵泉穴点按刺激,治疗胆的疾病,从而恢复利胆功能,达到退黄作用。这些均与中医扶正祛湿、辩证施治可能达到治愈乙型肝炎的理念不谋而合。
3.2奇正穴位合用点按刺激或者阳陵泉穴点按刺激均可以辅助乙型肝炎患者退黄中医认为“气血不行则发黄”,“阳黄之症,湿从热化,淤热在里,胆热溢泄所致”,主张“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以凉血活血或温通血脉之法[15]。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一种,通过局部刺激,疏通经络[16]。本研究观察发现,常规治疗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黄染症状;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结合阳陵泉穴、胆穴点按刺激,可以调整阴阳,通经活络,行血祛瘀,疏肝利胆,祛除湿毒瘀滞的作用,患者的黄染症状改善更明显。总之,选取阳陵泉穴点按刺激或者奇正穴位合用点按刺激均可以提高乙型肝炎患者退黄的临床总疗效,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5.9%,与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5.0%,与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 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43.
[2] 吴焕淦,姚伟,周恩华,等.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7,27(1):59.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1):1-10.
[4]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9.
[5] 刘毅.董氏针灸注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4.
[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7] 李玉玲.红外线照射中药溻渍疗法联合西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127.
[8]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94.
[9] Dai M,Jing M,Shen WN.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for migraine[J].J Acupunct Tuina Sci,2011,9(2):84—87.
[10] 杨越.针刺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3):215.
[11] 张玄,朱成慧,朴盛爱,等.近十年经外奇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81-83.
[12] 吴焕淦,姚伟,周恩华,等.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J].中国针灸,2009,29(2):811-812.
[13] 徐放明,谢鹏,吕发金,等.肝经、肺经脑内分布区域的fM RI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0):749-752.
[14] 韩鹏,胡新颖,何鑫.浅谈古代医家临床应用阳陵泉心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4):72.
[15] 齐艳艳,张盛杰,陈建杰.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5): 264.
[16] 辛晓艳,程梅,肖秀英,等.不同中医护理干预方式对鼻窦炎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5,14(8):757.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875(2016)01-0070-03
收稿日期:2015-09-21
作者简介:韩明芳(1971—),女,本科,主任护师,护士长.
舟山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编号:2012G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