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高校联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体系构建
——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七校为例

2016-04-12 07:21刘余勤
关键词:松江大学城困难

刘余勤

(东华大学 学生处,上海 201620)

基于区域高校联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体系构建
——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七校为例

刘余勤

(东华大学 学生处,上海 2016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就业群体中处于弱势地位,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尤为迫切。松江大学生城“七校联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系”是区域内高校合力育人的尝试,能够充分整合大学园区内高校学科优势、资源优势来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众多贫困大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职业锻炼平台,帮助他们顺利走进社会,早日承担起家庭重任,找到切适、理想的职业发展之路。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区域联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求职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大背景下,关注家庭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建设和提升,有利于让大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信念,也考验着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实效。为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支持和帮助,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上海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依托学校资助中心、勤工助学中心,联合构建了多层次的家庭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体系,就区域内高校资助工作的联动育人模式开展了有益尝试。

一、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焦点问题,这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也受到高度关注。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职业能力上还存在认知度不强、综合能力弱、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是设计职业能力提升体系的目标所在。

(一) 职业认知度不强,缺乏生涯规划和方向

职业能力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广的概念,一般认为,它代表着在工作范围内能将技术、知识在新形势下转换运用的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练习或实践而形成的操作系统或行为模式[1]。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职业能力更多体现在未来求职和工作的通用知识和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为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职业认知现状,2014年10月,笔者对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5所高校本科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抽样,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92%。从被抽样结果看,有118名学生认为“目前尚无职业规划或职业发展方向”,占总人数64.2%;而在“你认为培养职业能力是什么”的选项中,有81名学生选择“就是找工作”,占总人数的44.1%。这说明大部分困难大学生对职业能力还没有清晰、具体的概念,对自身职业能力培养认识不足,较少主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

(二) 择业观念存在偏差,职业能力培养难度较大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许多是“跳出农门”的学子,他们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的小县城到发达地区求学,不少学生毕业后不愿再回西部地区或农村就业。这一片面择业观念为学校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加了难度。以笔者调研数据来看,毕业后“愿意回到中西部县城工作”的仅11人。而在“你择业的首选单位”选项中,有95名困难大学生选择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总人数的51.6%,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学生也达23.3%。此外,在“你认为就业薪资和发展前景哪个更加重要”的问题上,有77名困难大学生认为签约时应该更注重前者,占总人数的41.8%。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与其他学生也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校众多学生社团组织中,家庭困难大学生参与较少。为了获得奖、助学金,他们一般把课余时间用在埋头苦读,或者勤工助学岗位上,导致自身组织策划能力、领导力不强,逐渐成为求职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三) 主观需求难满足,缺乏职业能力提升平台

调研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提升自身能力有迫切的需求。如,在“你期望学校和社会给你什么帮助”的问题上,有51名被调查者选择了“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占总人数的27.7%;有20名学生希望“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平台”,占总人数的10.8%;另有42名大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能力提升需求。但是,在目前高校资助政策下,家庭困难大学生虽然获得了物质、经济保障,但与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相关的资助体系还有待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技能证书、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奖励荣誉等方面的需求难以较好实现。加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大多办理了助学贷款,按照相关规定,需在毕业后6年内偿清贷款,让他们在精神、经济上承受一定的压力,难有充裕时间自主谋划职业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能够为他们搭建职业能力提升的平台。

二、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体系的设计思路

2014年,东华大学等松江7所高校以资助中心和勤工助学中心为依托,探索运行了家庭困难大学生“七校联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系”。该体系充分调动松江大学园区各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搭建平台,为众多经济困难大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职业锻炼机会。

(一) 变“输血”为“造血”:激发生涯规划自觉意识

松江大学城“七校联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旨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深入思考,在学校的帮助下把职业发展规划落实在行动上,为今后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打好基础。与传统资助模式相比,“能力提升体系”是将“输血”转变为“造血”的资助育人新模式。七校通过联合实施技能培训,构建了面向困难学生的从“入口”(审核认定)到“过程”(课程培训与创业体验)再到“出口”(证书扶持、全过程生涯导航)完整且有效的学习通道,通过高校间搭建的交叉平台来提升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

(二) 从“象牙塔”到“大社会”:拓展创业的素质技能

松江大学城区域内高校资助中心通过建设创业实训和经营平台,提供充足的启动资金和软硬件支持,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实训平台。一方面,依托校内助学资源,拓展多形式的勤工助学创业岗位。另一方面促使实训内容项目化,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三方面经营体验内容融入合适项目,逐步形成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创业平台,使参与学生在“实战”中获得创业素质的强化和能力的提升。

(三) 从“个体”到“辐射”:由点到面形成示范效应

“七校联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是一个从全方位增强职业能力角度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帮助的工程,涵盖了“全程化”的生涯培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量身定做”的帮扶政策。与传统帮困育人理念相比,“七校联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系”最大变化在于,把对困难大学生的个体关怀“辐射”为对群体的帮扶,把单个高校进行校园创业体验、生涯导航的试点,逐步“辐射”为多所高校合作、校际联动的育人模式。

三、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体系的实施模式

目前,松江大学城“七校联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系”已在各高校实施,该体系包含职业技能扶持计划、阳光成才实习计划、校园创业体验和“全程化”生涯教育四个子项目内容,着重提升家庭困难学子的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基本职业能力。该体系由东华大学学生资助中心牵头与松江大学城其他6所高校资助部门及捐资助学爱心企业合作,每学期根据学生需求安排相应辅导培训、企业实习、经营体验等项目。

(一) 职业技能扶持计划:对接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求职需求

职业技能扶持计划目前以技能证书扶持为主,技能证书扶持由合作高校提供扶持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拓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求职空间,提升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目前,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依托自身教学资源优势完成了培训课程初步体系的构建(见图1),旨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的不同求职需求。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德、法、韩、日语言培训班,东华大学开设数据库、软件工程师、时装设计师培训项目,华东政法大学开设律师资格证书、公务员考试培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设会计师培训、校园创业KAB创业课程等。每项技能培训课程推出前,各高校在充分沟通协调基础上确定培训方案和覆盖面再行集中宣传,参与高校分别承担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100%的学费,以免除学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图1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体系”技能扶持项目

(二) 阳光成才实习计划: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实践能力

就业实习实践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窗口,是学生进行职业学习和锻炼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东华大学在近几年大力推进阳光成才实习计划的基础上,联合其他高校不断开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基地。如,依托在松江大学城设立奖助学金的爱心企业提供的“爱心实习实训基地”已有30余家。这些基地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专门实习岗位,帮助他们提前进入求职“快车道”。2014年12月,第一批参加阳光成才实习计划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有50人,他们在实习基地接受了专业知识、技能及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成为企业重点培养的干部贮备人才。

(三) 校园经营体验项目:驱动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业学基础知识普及性教育,及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心理素质的教育。这两个层面主要还是创业知识及间接经验的传授,仍属“纸上谈兵”阶段,大学生创业素养必须建立在主体参与实践的基础上[2]。鉴于此,大学城区域内各高校分别以资助中心、勤工助学中心为主体聚汇校内外资源,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经营提供体验平台,并配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创业实训跟踪服务和对口扶持机制。以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为例,截至2015年6月,两校已搭建6个校内创业实训精英体验平台,所有创业实训平台管理项目每年进行公开招标、答辩。对试运营1年、管理得当的团队,学校颁发大学生创业实训结业证书。此外,联合开展经营体验项目也充分体现了不同高校优势专业的交叉融合,如在东华大学“图书馆咖啡吧创业基地”招标中,投标学生团队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专业合作,进行主题风格转换设计,雇佣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财务专业的学生对经营前景作了预期分析。

(四) “全程化”生涯教育: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职业引导

在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松江大学城园区7所高校共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定需求,在不同学年阶段实施“全程化”的生涯培训和教育。目前,实施方案如下(见表1)。

表1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体系的生涯教育表

四、 总结与展望

2014年以来,职业技能扶持计划在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顺利开展,项目资助困难大学生已达3000余人,经过7所高校资助中心和勤工助学中心通力合作,“七校联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系”的工作模式取得一定实效。从2015年8月的就业数据来看,第一批参加阳光成才实习计划的困难大学生实现了100%就业。一旦阳光成才实习计划在松江7所高校探索成熟,有望使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走进名企实习,帮助更多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截至2015年6月,经过松江大学城七校联合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达16个,能够自负盈亏的项目达75%,接纳了150余名有创业热情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实践。同时,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区域高校的联合育人机制也存在尚待突破的瓶颈。如在“全程化”生涯教育课程方面,各高校虽已开设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基础课程,但在推动各校优质资源深度共享、职业导航精细化方面还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措施。下一阶段,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将着重加强帮困育人信息、资源共享渠道的建设,探索建立联合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争取为推动大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作出贡献。

[1] 吴江.职业技能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22.

[2] 廖丽金.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训模式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1,(15):77.

2016-01-25

刘余勤(1984—),男,江苏泰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帮困育人教育。E-mail: lyq@dhu.edu.cn

G641

A

1009-9034(2016)02-0065-04

猜你喜欢
松江大学城困难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选择困难症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骑马到松江
有困难,找警察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