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蒋志洲
“执着”谱写无悔青春
——记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团队
文/本刊记者 蒋志洲
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团队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6岁;也是一支高知的团队,80%以上成员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更是一支创新的团队,不断地在专业领域内破浪前行。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的这个优秀团队,充满着一种精神,执着。在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他们完成了39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研制了39项国家标准、26项地方标准,承担了100多项质量和标准化领域的公益性支撑项目,获奖数十项。
这支团队,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辅助政府管理转型做出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创了“法规框架下的标准协同”理念以及实践案例。
2011年,支撑本市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重任落到研究团队肩上,这是一个“国内没经验、国外无借鉴”的任务。实际上,研究团队两年前已敏感捕捉到了相关领域的科研价值,并进行了科研储备。接到任务后,研究团队立即组织课题组与相关领域专家熬夜奋战,仅仅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完成了体系构架和模块建设,确定了攻关重点,进入试点工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研究团队的同志们一路高歌猛进,开创性地实现了法规和标准作为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体化融合,研制了国内首批规范行政审批业务和服务的标准。
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大质量时代悄然来临,政府应该如何实现科学监管,作为质量智囊的研究团队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为了实现开全国之先的誓言,研究团队中的质量团队打响了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区(县)政府质量工作绩效评价指南》地方标准的研制任务,不仅成果实现了国内首创,而且成了现在考核政府质量工作绩效的一把尺,从此不再是“毛估估”了。
参与重大活动、服务国家需求,是研究团队努力的目标,展现团队价值和团队风貌是团队成员共同的工作追求。五年来,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上海世博会、上海自贸区、上海迪斯尼等国家重大活动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其中:研制的多项世博会信息技术规范,为网上世博会提供了标准支持,为上海世博会成为第一届永不闭幕的世博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主持审核了世博园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为成功应对单日百万级大客流的有序引导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承接了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标准化支撑任务,承担了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公共图形标志的审核工作等等。
这样优秀的团队,形成过程并非一朝一夕。
研究团队非常注重员工素质和精神的培养,除了大力支持员工攻读更高学历,还推荐符合条件的员工参加质量工程师、标准化工程师的培训与考试,安排员工参加卓越绩效、国际标准化等与业务相关的培训课程,以支撑业务发展;在日常工作中,鼓励员工进行问题探讨,激发群体智慧,共享知识心得,着力提高业务水平;遇到重点难点工作时组织成立攻关小组,制定合理工作方案,努力形成团队合力,攻克技术难题……
在这个团队里,执着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条。
一个个项目的背后总有那么多难忘的青春记忆,这个优秀的团队是由很多优秀的个人组成的,他们工作的片段不仅是团队成果的佐证,也是推动团队不断前进的动力。
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研究团队承担了审核世博园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这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成员刘荣富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在世博园边上租了房子,把家搬了过去。
“原来住在虹口,2009年3月进世博做项目,4月份就把家搬过去了,就在世博园最边上。从家里出来直接就是世博园区的7号口,每天回家都进一个门,但是都没有看到过老婆,连续了一个多星期。当时脑袋里没有其他想法,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刘荣富白天头顶40℃高温踏勘现场,晚上与国外设计团队一起彻夜审稿,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使得一起工作的外国团队队员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世博项目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为院业务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队员们从世博回来以后,对项目进行总结,提议开展城市导向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目前,研究团队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2011年,上海市选取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十大服务领域(包括水、电、煤、社区服务等)开展服务质量测评,研究团队承担了其中的社区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工作。
社区服务是和谐社会的单元,要想深入了解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真实感受,社区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社区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既是一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
现在的居民对于陌生人上门,是非常反感的,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入户拜访的方式收集信息,无疑是一种突破自我的挑战。“其实,苦点累点我们不怕,冷嘲热讽我们也能忍,最怕的就是居民不理解、不配合,了解不到居民对社区服务的真实感受”,年轻的科研人员如是说。有一次,项目组成员孙建英同志利用周末时间在杨浦区控江路街道一小区内走访居民。这家居民误以为她是骗子,一顿嘲讽过后,“嘭”的一声将门关上,不给她任何解释的机会。吃了“闭门羹”的孙建英感到非常难过,但她并没有气馁,整理好心情,微笑着走入下一户居民继续进行调查。
五年来,研究团体累计调查居民18 000户,覆盖本市8个中心城区的12个街道,涉及40多个住宅小区。调查结果为各街道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支撑了本市社区服务测评的制度建设。
在行政审批标准化成果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过程中,研究团队接到了4个月内必须全面完成市级层面50多个委办局上千份行政审批事项的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审核任务。这项任务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光材料叠加起来就有两层楼那么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是几乎不可能的。
为了能保证审核工作的质量,参加过行政审批标准化前期工作的准妈妈韩晶主动请缨,参与了这项繁重的工作。
在工作上,韩晶是一个无畏的女汉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任务,一个萝卜一个坑。在规定的时间,就必须做好这件事情,如果我走掉了,工作就会分派给其他同事,但是别的同事也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如此重要的工作,我一定要坚持在岗位上。”
那个时候的韩晶,其实是已经临近预产期了,随时有生产的可能。韩晶家住浦东,每天挺着大肚子挤地铁,家和办公室都与地铁站有一定的距离,都要靠走路,非常辛苦。“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而且试点单位一直都是和我接洽的,如果突然换一个人,人家也要重新去适应的,所以有一些结尾的工作我就想抓紧时间在生产之前完成它。”
“现在想起来,蛮后怕的。但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人在工作上都是很拼的,大家都非常有责任心,也没有军事化的管理或者奖惩措施,就是很自然地形成氛围。”
与韩晶的女汉子性格不同,李燕平时温柔恬静。“我是一个屈从环境的人,考虑的东西比较多一点,我不太会和别人吵架,不太会和别人翻脸,同事们都说我没有个性。”
行政审批标准化成果推广项目时,韩晶一直工作到临盆前两天,后来的工作就由其他几位队员接手。这时李燕刚刚生完小孩,她看到队员们忙不过来,就主动接手。
“那个时候,我每天加班,一边工作一边偷偷抹眼泪,想想儿子好可怜,只能尽量抽时间多陪陪他,回家就隔绝电视、电脑、手机,就是陪小孩,哪怕就只是看着他。”
突然加大的工作强度让李燕很不适应,暴瘦了十几斤,但她还是顽强执着地坚持了下来,“我们团队有一种凝聚力,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努力向上,影响着我们所有人。”
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留给了他们无悔的青春;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使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丰富着他们的科研人生……
他们,在不断的前行中,服务着本市国际质量高地的建设需求,支撑着本市标准化应用研究始终走在前沿,用执着的信条谱写出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