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更梦觉旧时月

2016-04-12 03:14姚永栋
质量与标准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石库门书摊弄堂

文/姚永栋

三 更梦觉旧时月

文/姚永栋

人是会怀旧的,一些搬进大楼的老年人,每每讲起那再也回不去的老弄堂,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弄堂是这些老人大半辈子的栖息地,许多人生于斯、长于斯,曾经的那人、那事、那屋,已成了他们心头永久的记忆。纵然时光如流水,但这些深埋于潜意识里的情感,依然还会不时地以梦中碎片的形式蹦出来。

上海的弄堂是随城市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般是指多幢石库门房子由联排式布局所形成的闾巷空间。自上海开埠以来,苏浙等周边地区的各色人等,纷纷携家带眷来沪上谋求营生,其中大多数人便落脚于此。到上世纪前中期,约有过半数的市民成为石库门里的房客,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就像河水伴着岁月,在弄堂里缓缓流淌开来。

那时弄堂里总是飘荡着小人白相的嬉笑打闹声。日里只要有人一声招呼,楼上楼下的小朋友都会溜出来,阿二跟着阿大,后面还拖个小萝卜头。虽然没有什么值钞票的玩具,无非是男小囡打打弹子、钉钉橄榄核,小姑娘踢踢毽子、跳跳橡皮筋,但弄堂里散养的童年很快乐,不像现在小囡,年纪不大“压力山大”。当时石库门是十分拥挤的,讲“72家房客”可能有点夸张,不过住七八人家还是比较常见的。除客堂、前楼、亭子间、前后厢房,有的还搭了三层阁住人。由于居住逼仄,一到夏天夜里,大家就把矮凳、铺板和躺椅,统统搬到弄堂里来乘风凉。汗衫短裤,毛巾蒲扇,或打扑克,或“嘎讪胡”,直到更深起风了,才陆续撤回房间。现在这种场景已不多见了,天一热大家都躲在房间里“孵”空调,时代不同,条件不一样了嘛。

老早的弄堂口多数会有小书摊和报栏。有的学生仔一放学就泡小书摊,一分洋钿看两本。看了三国《长坂坡》,就幻想有一天能像常山赵子龙一样,锦盔银枪白龙驹,威风凛凛地大喝一声“上海小八腊子来也”,于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探物耳。呵呵。弄堂口最早的报栏,就是两张铁丝网夹一份报纸,挂在墙上供大家浏览。那时报纸一般为4版,以时事政治为主,没有广告和明星八卦,居民们能于驻足之间,读到四海云水、五洲风雷,用句时髦闲话讲,叫“站在弄堂口,眼望全世界”。还有就是弄堂里看露天电视。当时娱乐活动少,居委会经常把电视机搬出来让大家看。有时机器质量不稳定,黑白图像扭曲翻滚,声音也断断续续。由于没有上门维修服务,所以只好请做电工的爷叔帮忙查线路接天线,想办法弄到勉强可看为止。尽管如此,不少人还是会从主持人讲“大家晚上好”一直看到“观众们再见”结束,小朋友更是天天不脱班。如今电视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多为彩色液晶高清+数码,产品质量是越来越好,还有“三包”等售后服务措施作保障,再也不用为一些收视故障而烦心了,只是人没了那份激情,屏幕上还在唱“今夜无人入睡”,沙发里却响起一阵呼噜声。

人老好作枕上游,在梦里似乎又回到老弄堂,看到了天井里的月季花和晒台上的晾衣竿,听到了隔壁阿婆的吴侬软语和流动小贩的市声俚调。可惜佳境难续,到三更猛然惊觉,转身间,人生已过长亭更短亭。往事踪影迷茫,只有当年那轮明月,依旧含笑云端,一往情深啊。

猜你喜欢
石库门书摊弄堂
“弄堂”一词的由来
我的小书摊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书摊·茶摊
书摊读书
弄堂里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