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历史根脉 传承民族文化

2016-04-12 02:06特布信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锡林郭勒蒙古族校园文化

■文/特布信

深植历史根脉 传承民族文化

■文/特布信

作为锡林郭勒地区唯一一所民族高等职业院校,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以民族文化及地方经济特色发展为依托,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研究,充分传承、利用、发挥好文化遗产的能动作用,推动富有民族地域色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学院着力于锡林郭勒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为抓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学院办学之魂、立校之本,助力教育教学,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之路。

一、引进大师教学——使民族传统文化绽放异彩

近年来,学院聘请蒙古国国际呼麦大师敖都苏荣、国家著名歌唱家拉苏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乌仁其木格、内蒙古动漫专业教授陶文、著名画家若希,潮尔演唱传承人芒来、道尔吉,乌珠穆沁长调传承人查干呼,摄影家和平等为客座教授,对我院民族文化教育进行指导,以提升我院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素养。我院学生纳日苏嘎在呼和浩特举办的“全区首届专项能力职业技能竞赛”马头琴学生业余组荣获一等奖。2013年我院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了全区高校“梦之韵”大学生蒙古语好声音大赛,我院格根塔娜荣获专业组长调第二名,布仁吉日嘎拉荣获业余组民歌三等奖。学院每年定期举办锡林郭勒盟 “锡林神韵”蒙语诗歌那达慕,提高学生对蒙古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剧大赛,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2012年11月,我院选送的心理剧《幸福在身边》获得“全区高校第二届大学生心理剧大赛”蒙语组一等奖,同时获得了优秀组织单位奖。2014年12月在全区高校第三届大学生心理剧大赛中我院选送的《忏悔》获得蒙语组一等奖。

二、弘扬马文化——蒙古马精神成为校园人文精神

2011年,学院成立了马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依托“中国马都——锡林郭勒”得天独厚的马资源优势及马文化传统,致力于马文化及马产业研究工作。在传承和弘扬马文化和发展马产业的同时,学院倡导蒙古马精神,使“心怀草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

为了给马文化及马产业领域学者提供研究成果交流平台,学院通过不同方面和不同类型的研究模式,使马文化及马产业研究体系迈向“多元化、系统化、完整化”发展轨道。创办了以学术研究为主题的《蒙古马学》学刊。学刊集科学研究与宣传普及和实用性为一体,填补了内蒙古地区马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马文化研究与发展,有效促进我院、我盟,乃至我区声誉和知名度,打造品牌学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学院还开展了以“成吉思汗及蒙古马”为主题的《千古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及蒙古马》大型图片、图书展,共推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0幅精选图片和1000多部中外文有关成吉思汗的文献图书,学院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近万人参观了展出,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三、传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夯实校园文化基石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努力打造以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为主阵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上,学院成立了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与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联合成立了“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 ”,开设蒙古语播音与主持、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手工艺等专业,不断强化教学资源优势,为民族特色文化艺术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年5月,内蒙古文化厅批准我院成立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基地。

2008年以来,学院把蒙古族传统艺术及民族手工艺等课程引入课堂,作为重点课程内容,并积极编写教材。依托锡林郭勒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与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引领作用,注重民族文化技艺的挖掘和传承,培养了一批蒙汉兼通具有高素质的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人才。

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招生“阿巴嘎潮尔道”全日制中专班,共有60多名专业演员、民间艺人、牧民及喜爱潮尔道演唱的歌手参加了学习。2014年9月,与自治区艺术研究所联合招收非物质文化传承班学员70人,参加全日制中专学习。现已招收和培养了百余名长调、呼麦和马头琴专业学员。

2014年,学院承担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任务。来自全国各地的476名学员参加了呼麦、长调、潮尔道、马头琴等培训,开设长短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专业班5期。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承办“蒙古族民族服饰设计与制作”培训工作,使200多名农牧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工作岗位。2015年3月,举办了自治区“中国蒙古族呼麦高级传承班”,来自我区和新疆的2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目前,非物质文化教学已经成为我院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新名片,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院还开设了学习蒙古语业余培训班,对有学习蒙古语意愿的学生进行免费培训。与盟市政府联合举办盟级单位学习使用蒙古语培训、锡林浩特市翻译人员培训,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蒙古语的学习。2014年学院获得全盟学习使用蒙古语先进单位称号。

四、深植民族历史文化——彰显蒙元文化研究活力

为助力锡林郭勒盟元上都申遗工作,2010年在盟委行署的支持下成立了“锡林郭勒元上都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于2011年8月和2012年9月召开了两届“元上都学术研讨会”,对元上都考古与元上都遗址保护,元上都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历史、民俗、宗教、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结集出版了《元上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元上都申遗工作提供学术支持。我院杨富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都扈从诗与元代多元文化交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元上都扈从诗辑注》等研究项目陆续完成,丰富了元上都文化研究。

与此同时,我院还着力于察哈尔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察哈尔历史研究是蒙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锡林郭勒盟是察哈尔蒙古族最主要的居住地,也是察哈尔蒙古历史文化的主要传承地。为推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我院召开了“首届察哈尔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察哈尔文史论丛》,有效推动了察哈尔历史文化学术研究。

五、民族传统体育崭露风采——弘扬“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

民族体育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院育人的重要一环。学院以开放、特色办学思路,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工作。2009年成立了体育系(民族体校),根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定位目标,开办了民族传统体育大、中专班。通过6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9年12月,学院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并予以表彰。2015年3月30日,盟委、行署在我院举行“锡林郭勒足球运动发展研究中心”“锡林郭勒足球运动训练基地”和“锡林郭勒青少年足球运动学校”揭牌仪式,为我院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10—2014年,我院培养的专业运动员代表锡林郭勒盟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体育比赛,获得金牌44枚、银牌30枚、铜牌41枚,全盟重大体育比赛获得金牌62枚、银牌38枚、铜牌41枚。2014年代表锡盟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了我院大学生崇尚“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

六、注重蒙餐文化研究——打造饮食文化研究品牌工程

2012年,由学院领导及专家学者组成的“蒙餐开发与标准化研究”课题组开展蒙古饮食文化研究工作,经一年多的努力,赴多地开展研究,获得了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及蒙餐制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多种形式的蒙餐制作流程,为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的蒙餐标准化制定提供了标准资料。在第五届“劳动美”蒙餐烹饪技能大赛上,该课题成果获得特别金奖。

2014年5月7日,内蒙古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在我院成立了内蒙古蒙餐研发中心,同时成立了锡林郭勒蒙餐饮食与文化协会,以“继承、弘扬、开拓、创新”为宗旨,以发展蒙餐业、弘扬蒙古族饮食文化为重任,全面开展了各项工作。通过召开了“蒙古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等学术研讨会,举办了“舌尖上的草原味道·蒙餐技艺大赛”等大型活动,把蒙餐文化研究打造成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的品牌项目,并使之真正融入到了百姓生活,为地区旅游事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引进大师办学,推动马文化、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饮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等民族文化要素的研究和发展,强化了我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多元文化为氛围的校园文化,为民族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锡林郭勒蒙古族校园文化
内蒙古锡林郭勒那达慕大会 草原夏日
白秀萍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吃锡林郭勒羊,到新丝路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