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2016-04-11 21:55吴迪陈一
视听 2016年4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文化传播

□吴迪陈一



探析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吴迪陈一

摘要: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文化传播和思想传播等功能,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选取《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解读该片巧妙地选取美食作为题材,以故事化手法进行创作,建构了一个善良、自然、和谐的美好中国形象。同时,为纪录片更有效地塑造国家形象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纪录片;国家形象;文化传播;舌尖上的中国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国地位逐渐凸显,国家形象塑造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西方对我国存在一定的认知偏见,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我们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文明古国。加上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选择性宣传,导致很多没有到过中国的人对中国印象不好。消除西方受众对于中国的偏见需要我们主动作为,拓宽传播渠道,以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对政治、军事层面更能体现国家形象,文化交流能够在国际社会中确立国家形象的品牌。在媒介融合时代,对一国的文化感知来源于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纪录片是一种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记录,且较少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所以具有跨文化传播优势。国外对纪录片的运用较多,如英国的BBC、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都制作了很多在国际上传播较广的纪录片,对其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近些年通过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些优秀的大型纪录片,其中包括《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大国崛起》、《故宫》等,在国际上反响较好。特别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从选材和其中传播的思想与情感都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朴实。这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意义重大,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国的负面形象。

一、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也非常重要,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能够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国家形象的塑造依赖于国内外传媒界的传播,争取国际话语权显得更加重要。纪录片的纪实性创作模式使得纪录片相对电视新闻等可信度更高,通过纪录片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因此,纪录片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具有传播国家文化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形象是一个事物的外在体形和姿态,也代表人们对该事物的印象。国家形象在学术界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定义,但总体来说都是基于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国家形象又可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国内民众对本国的自我感知,而外部形象是国家展示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外部国家形象是他国民众对一国的具体印象,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正因为外部形象的重要性,学术界关于外部形象的研究也更加普遍。本文探析的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更多的可以从传播学角度来定义,国家形象是在纪录片等传播媒介中展现出的形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环境等方面引导受众认识中国,形成对中国较为客观的印象。

国家形象是一种主观意识,取决于受众通过传播渠道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定完全等同于一个国家的客观状况。比如没有到过中国的人们对中国的印象就是人多、发展快,也可能通过一些歪曲中国的西方媒体报道认为中国发展是一种威胁。传播媒介中的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主观意识,国外受众根据接触到的媒介内容形成中国的国家形象,而这和中国的真实状态并非一定相同。因此,国家形象是可以塑造并且应该被本国主动塑造的,要在国际受众面前构建正面的国家形象,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国家形象的范围较广,所涉及领域也众多,国家的任何国际行动都可能影响国家形象。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基于国家的综合实力,通过充分的国际外交手段和文化交流方式塑造国家形象。从个体层面来说,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每个人的言行都是代表国家形象。

(二)纪录片的国家文化传播功能

认识一个国家就必须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国家形象。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效途径,记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纪录片是用镜头客观记录生活,反映真实社会状况的纪实节目。纪录片的选材较为全面,可针对一国或区域性的经济、人文、地理等进行创作,将客观的历史和现实展现在观众面前。纪录片具有承担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传播一个国家的经济、地理、人文知识。来自真实生活的内容是纪录片生命力和传播力的保证,使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更高。

由于纪录片的纪实性和全面性,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从纪录片的发展可以看出一国的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的变迁。建国初期,我国的纪录片大多反映出当时的浓郁政治色彩,以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居多。那时的纪录片政治意识较强,其文化传播功能较弱,也很难全面展示国家形象。改革开放后,纪录片的创作向多元化发展,创作手法也更加平民化,更加强调纪录片的纪实性。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更加多元化的国家形象。新世纪以来,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使纪录片创作迎来高峰期,纪录片创作也走向大众化。中国纪录片向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纪录片强调摄制和传播的国际化模式,其对国家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加明显。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更加重要,通过纪录片既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也展示古老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三)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综合国力逐渐上升和崛起,有些西方媒体制造出“中国威胁”等言论,这些不实言论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形象。记录片的纪实性带来了天然的权威性,其文化传播功能对国家形象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纪录片我们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另一方面我们表达和平崛起的思想,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首先,纪录片以全面的题材和纪实的手法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纪录片的题材可以包含社会各个方面,同一部纪录片也能较为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现状。如《复兴之路》中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向受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第四集《伟大转折》和第五集《世纪跨越》,用一个个事实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其次,纪录片能够承载中国文化和民族思想,进而有效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纪录片是文化创意作品,国产纪录片产生于中国的文化中,也就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对美食的讲述,更让观众感受到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理解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愿景。这些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被客观地描述和表达,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一般影视作品难以实现有效传播,而纪实性的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交流中传播了正面的国家形象。

二、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国家形象建构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开播以来就好评不断,很快又推出了第二季,并在海外被广泛传播。该片主要讲述中国传统美食和人文情怀,在讲述美食的过程中传播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建构了一个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一个个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体现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从对美食的追求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

(一)以美食题材突破跨文化传播障碍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经历的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国家形象要通过文化产品传播出去就必须解决跨文化传播问题。影视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都会有跨文化传播障碍,这里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折扣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不熟悉文化的认识理解能力会降低甚至会有分歧,造成对其他文化关注度降低的文化折扣现象。比如中西方对龙的理解,中国人认为龙是高贵的象征,而西方则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文化折扣现象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效果减弱,国家形象的建构也就难以实现。

《舌尖上的中国》选取国内各种美食为题材,勾起美食爱好者对中国美食和文化的热爱,以柔性传播的方式突破跨文化交流障碍。人类的情感是相近的,纪录片中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感减少了跨文化传播带来的文化折扣现象。在《主食的故事》这一集中,描绘了中国广大地域不同地区人民的不同主食和关于主食的故事。其中讲到宁波年糕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食物,五岁的宁宁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宁宁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在旁边看着。年糕的味道中含有家的味道,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美食背后是对家的思念和记忆,让观众体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二)以故事化手法吸引受众

纪录片故事化是指基于记录真实的基础上,去挖掘事件的故事情节,讲述真实的故事。故事出现在大部分的影视剧里,因为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吸引力。人们都喜欢听别人的精彩故事,有了比较好的故事情节,节目便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与故事无关,必须客观直接地进行记录,不能增加任何修饰。在这种主流创作思想下,国内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起步较晚。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是对现实的重复记录已不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纪录片想要获得收视率就得很好地借助故事化表现手法。

《舌尖上的中国》运用了大量故事化手法,向观众讲述了一系列与美食相关的人的故事。故事并不等于虚构,而是更具有情节和连续性。第一集中讲述了阿亮因笋还未发酵成熟而推掉客人的订单、卓玛卖松茸和查干湖捕鱼等故事,其中既有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也有故事悬念的设置。特别是讲述查干湖的渔民凌晨4点出发去捕鱼,画面同期声加上字幕的解说,让观众进入情境。天亮后的捕鱼场景紧张而忙碌,通过打捞的都是大鱼引出了渔民遵守“猎杀不绝”的规矩,他们使用6寸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捕捞。这样的故事情节一步步吸引观众的兴趣,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在故事化的过程中,又展示了中国人的诚实守信和朴实的形象,侧面传播中国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三)《舌尖上的中国》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

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舌尖上的中国》从饮食文化中传递中国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第一,建构了一个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饮食文化本身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内容,许多食物以及制作方法都能体现文明的传承。比如尼西人用黑陶来煮食物,黑陶本身就是古老中国文明的体现。渔民捕鱼“猎杀不绝”,遵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第二,建构了一个壮美山河的国家形象。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各种类型的美丽风光。每一种食物都是自然的馈赠,都是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下形成的。《舌尖上的中国》以食物为主线走遍全国各地,介绍取之于自然的各类食材,也就向观众展现了祖国的壮美山河。第三,建构了一个勤劳而智慧的国家形象。《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人物故事无不体现中国人民的勤劳淳朴,讲到北方主食馒头时,讲述了卖馍馍的黄国胜的故事。莲藕的美味与采摘的难度成正比,采摘莲藕的茂荣和圣武两兄弟希望天气更冷些,只因冷天莲藕价格能涨,而他们却要承受更加寒冷的工作环境。美食的背后是辛勤的劳动,影片唤醒食客在享受美食时的感恩之心。在《转化的灵感》中,从豆腐的制作到黄酒的酿造,都是中国人充满想象力的对食物进行转化,形成独特的美食风味。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美食的制作中得到体现,中国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中包含着人生哲学和智慧。

三、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媒介即人的延伸,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纪录片作为传播媒介要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在纪录片市场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除了以故事化手法吸引受众外,要重点从内容方面出发,发挥纪录片传播思想的功能。同时,纪录片要多渠道广泛传播才能更有效地塑造国家形象,纪录片的国际化程度要提高。

(一)从选题和内容挖掘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有更多的窗口向世界展示自己,塑造并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纪录片作为传播国家形象的途径,要全方位、多层面地选择拍摄题材和内容,力求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以往的纪录片题材较为单一,只能从某一方向表现国家形象。纪录片的题材要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局限于一种单一题材和单一方向。一部纪录片的选题可以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地理等方向,从一个面来展现出国家形象。纪录片的选题可以从生活中不断地挖掘,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纪录片创作提高了丰富的资源。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要善于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用真实而诚恳的纪录片语言去表达中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传播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与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共同性。中国纪录片的选题和内容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去寻找普通人背后的人文精神。纪录片要通过选择文化价值较高的题材,展现国家的民族文化、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正是选取中国饮食文化为题材,其中既有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也展示了中国的多民族文化。

(二)发挥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对于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主流思想的传播。塑造国家形象需要对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进行更好的运用,以隐性的思想传播来感染观众情绪。众所周知,纪录片具有记录历史、传播知识等功能,在很多时候被看成是对历史的记录,或是向受众传播某一领域的知识。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就是纯粹的纪实,不能影响观众的思想。因而纪录片传播思想的功能一直被弱化,甚至曾被主流风格所排斥,认为纪录片不能进行思想传播。实际上记录片的制作离不开创作主体的思想意识,作品必然会受到创作者的思想影响。导演对纪录片的创作最看重的也是思想,通过影片向受众传播思想。

塑造国家形象必须从思想上让人接受,纪录片传播思想比较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纪录片创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播思想,而观众也希望通过观看纪录片获取思想。除了学习知识、了解历史之类的要求以外,人们也渴望思想上的意义,追求记录现实以外的东西。这种功能只有在以事实为前提的纪录片上得以实现,其他影视类作品很难具备。纪录片《复兴之路》就带有明显的思想传播功能,向世界传达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其总导演任学安说道,“我们要回答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感觉民众有这样一个思考的需要,民众的心理也有这样的一个期盼。”《舌尖上的中国》则通过美食隐性地传播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爱好和平的思想,让受众认可中国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

(三)纪录片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只有传播出去的国家形象才是有效的国家形象,除了纪录片本身以外,纪录片的传播渠道直接影响着塑造国家形象的效果。纪录片的传播渠道要向多元化发展,以多种途径让纪录片走进观众的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传播渠道的作用,用好电视网络和积极参与国内外电视节活动等。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目前已实现了部分海外覆盖,将我国的纪录片推出国门,电视的传播影响力不可忽视。纪录片频道要向国际化接轨,争取在世界传媒集团中扩大影响力。国内外的电视节也能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度,特别是海外电视节,将好的作品在海外电视节上直接向全世界展示。电视节不仅是对外传播我国纪录片的渠道,也是纪录片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播渠道,发挥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传播的作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相对传统传播途径的影响力更大。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特别是国外流行的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等传播中国纪录片,充分调动网民对中国纪录片的好奇心。手机移动平台的运用也非常重要,网民从手机移动客户端获取信息已成为主流方式,纪录片的传播要整合各种新媒体方式。网络可以覆盖到全球各个角落,将会很大程度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从而更利于塑造国家形象。

四、结语

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主动让世界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塑造一个和平、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天然的优势,广泛的选题和内容可以从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纪录片的纪实性增加了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纪录片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关系紧密,要在创新发展中探索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峰,赵建国.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超越[J].现代传播,2009(3).

4.周文.传播思想与抒写情感——也谈纪录片的功能[J].现代传播,2011(7).

5.朱珍珍.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1.

6.聂朝昭,卢颖.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青年记者,2013(14).

(作者吴迪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012级本科生,陈一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XW042)、2011年江苏省社科项目(11TQD012)及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1510285059Y)资助。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文化传播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