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预警机制的高职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例

2016-04-11 21:28杨天瑜
视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教学模式课程

□杨天瑜

基于专业预警机制的高职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例

□杨天瑜

本文以专业预警机制为着眼点,以“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剖析了目前的“新闻评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革新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手段等方面给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闻评论;教学模式改革;微博讨论

近几年,高职高专新闻专业预警的钟声已经敲响:从就业状况来看,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职业期待与预期不符;动手能力差,行业满意度低;从招生状况来看,生源数量越来越少。这些预警指标最终都指向了目前备受诟病的教学现状。要想使高职新闻专业重新焕发生机,必须重新规划教学路径。本文以核心课程“新闻评论”展开论述。

怎样密切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找到“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特点,既丰富课堂教学又提高实践教学,使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教学指导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渗透着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并引进媒体因素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探索出适合普通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新闻评论教学的新路子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现阶段“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重传统媒体,轻新媒体

长期以来,新闻评论教学常把报纸新闻评论作为主要讲授内容,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短评、评论专栏是核心内容。对新兴的媒体评论样式关注非常少,课堂上没有讲授,实践中缺乏练习。这种滞后的教学内容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媒体的新兴变革。

(二)教学模式上,老师主体传播,学生被动接受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长期没有被放置到学习主体的地位。课堂上,面对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完全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也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只能说,对这一传统教学理念,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的内涵。这种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冲动,他们的求知欲望没有被激发。教学设计中,教师只看重向学生传授了多少书本上的可背诵知识,而不关心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更是缺乏让学生活学活用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设计。如此一来,学生识记、背诵的理论知识就缺乏练兵场,成了摆设,中看不中用,学生根本不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三)教学理念上,重讲授轻练习

传统的新闻评论课堂上,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分类、文体特点、写作要求等理论性内容是老师讲授的重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认知、观点碰撞以及动手写作能力的训练恰恰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这样,学生彻头彻尾沦为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丧失主动训练的机会和意识。另外,各种新兴的、贴近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无法在因循守旧的课堂教学中展开,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无法被同步的课堂教学节奏所顾及,导致很多学生只知道学过这门课程,而不知这门课程到底有何用、如何用。而在所有的新闻专业课程中,新闻评论是属于偏难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根本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二、“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转变教学理念

新闻评论教学要想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面临的首要问题。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必须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理应成为教学常态。通过引导、小组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新闻评论理论知识的感性理解,锻炼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开阔认识事物的视野。教育教学中,应该追求达到学理教育、学理并重的高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训练和术理教育的层面上。

当前,学生的就业渠道日益广泛多元,即使学习了新闻评论,也并不代表毕业之后一定会从事和新闻评论相关的工作。归根结底,新闻评论教学仍是对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新闻评论能力是衡量现代社会公民思考力和表达力的重要指标。在媒介融合时代,“公民新闻”“公民记者”“大众评论员”成为人人讨论的话题。因此,要实现公众话语权,培养公众的意见表达能力,这个重任必须要新闻评论教育来承担。这个目标也契合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发展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应该掌握新闻评论技能,人人都应该增强新闻评论素养。新闻评论应成为亟需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养。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对新闻评论的课程性质进行重新定位:新闻评论课程不仅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还是提高公民评论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必修课。

(二)调整教学内容

就新闻评论教学内容而言,在媒介生态格局发生巨大改变的今天,传统的报纸评论的写作样式已远远偏离了理论规范,其所占比例也日渐缩小。因此,今后的新闻评论教学重心应该转移到网络评论、电视评论、广播评论等新兴评论样式上。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评论成为评论样式中一个重要的种类,并迅速吸引了以低年龄、高学历为特征的网民的注意力,其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日益扩大。“中国新闻奖”在前几年就已经设立了网络评论这一奖项,并且每年都有网络媒体获得此项大奖。例如,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中,网络评论《“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荣获一等奖,网络评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新闻评论教学绝对不能无视这些变化。相反,教学应该紧跟新闻实践的发展,在内容上做出调整。这才能和实践发展相得益彰。

在去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紧盯网络评论,选取了“新浪评论”为关注点,保证每节课都关注“新浪评论”,以其“头条评论”和“微评排行”为主,结合课程进度,把理论教学和网络实践融合起来。例如,在讲到新闻评论的立意和角度时,笔者以2013年上半年网络上非常红火的“深圳最美女孩”为例,让学生提炼立意角度。学生们很快形成了兴奋点,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的观点渐趋一致,那就是,通讯员造假是道德人品问题,但多家媒体不分青红皂白转载,操作失范,恐怕不只是职业伦理和专业化程度问题,还要担心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求不当利益。在讨论最后,学生们对假新闻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提出了最明确的观点,记者的天职在于报道真相,想传播真善美,初衷良好不能抵消造假之恶劣。摆拍女孩给乞丐喂饭,与某些基层领导的慰问弱势群体实无本质区别。以善的名义让弱者成为道具,伤害了弱者,更损害善源本身。将善用于炒作是一种恶行。

(三)创新教学手段,开通新闻评论微博互动课堂

140字的低门槛准入,每一个具备基本文化知识的博主都可以清晰迅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每个博主的分享热情和表达热情。当教师能把微博媒体平台和互动教学模式融合互动起来,就创造了新的教学方法——“微博互动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是教学互动的唯一场所;但是有了微博互动教学平台后,教学互动就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把地点的固定性变成了不受地点限制的开放性;从网下延伸到网上,从集中式固定性互动学习转变为分散式随时性互动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结合自身的媒介接触爱好点,提出看法和问题,进行线上讨论和交流。

在去年的新闻评论教学实践中,笔者就开通了新闻评论微博互动课堂:dzxwpl@sina.cn(大众新闻评论的简称),对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进行了实验。网络的海量信息储备,为微博互动教学形成了天然的案例精选库,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微博互动教学,在线讨论,能让每一位同学切实感受到逼真的评论员模拟场景和“我为媒体人”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整个过程互动很多,讨论很广、很深刻,气氛很热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里案例不生动、互动不充分、实时资料更新不足的缺点。例如在讲到李天一案件、凤凰景区门票上涨等事件时,都充分利用微博展开了第二课堂的讨论。微博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由“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新型的互帮互助式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激发。

(四)革新实践教学方法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新闻写作体裁丰富,提高了对记者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记者不仅仅要具备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剪辑能力,还要具备思路清晰的现场感强烈的口头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现实是很多学生在公众场合或者面对镜头时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此,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多创造说新闻、写新闻、评论新闻的机会。比如,在每节课上拿出15分钟,找两位学生针对上一周比较关注的新闻或者评论文章,用一两百字表达出自己的评论观点。

当然,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老师依据最近热点、重要事件首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提前进行新闻素材的收集,在课堂上,临时抽取多位学生分别扮演报纸评论家、广播评论员或者电视评论员,模拟新闻演播室和记者连线等场景,并结合多媒体平台共同完成报道评论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评论新闻事件,分析评论文章的写作结构,重拟评论标题等,增强了学生对未来新闻实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进度,笔者着重安排了两个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我来评新闻”的口头评论环节。每次课的前10分钟都让学生设计幻灯片,模仿评论员,针对最近几天的新闻热点进行述评,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我来做评论”的评论节目策划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扛起摄像机,围绕校园生活选择新闻评论议题,进行策划、拍摄、后期剪辑,最终呈现一期完整的新闻评论视频节目,完成后进行展演、评论。

(五)改革考核手段

传统的新闻实务课程,期末考试方式多为试卷闭卷考试。对于新闻评论课程来说,闭卷考试虽能考察部分新闻评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新闻评论写作的实践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在开始讲授新闻评论课程的时候,就更新了传统的课程考核标准:如在媒体发表一篇评论加多少分,在校报发表评论作品加多少分,在微博发表原创评论加多少分,评论被转发积多少分,积攒够一定数量的粉丝加多少分,完成一期评论节目加多少分,都有明确的奖励标准。另外,笔者把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按照40∶60的比例给予分配。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呈现出结构化、多元化,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提升评论作品发表的能力。

学生边学边写,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往往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微博上的评论被转发,得到了很大的鼓舞。一些学生还由于不断地发表微博,和一些媒体微博建立了联系,扩大了交际面,增强了获取新闻线索的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改革,“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发展的需要,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媒体从业能力。

1.姜金明.让做评论像读新闻一样兴味盎然——对“新闻评论”教学适应新课改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肖晓署.新闻评论教学中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探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4).

3.罗迪英.“术”“理”并举,多维训练——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

4.郭之文.如何让高校新闻评论教学教出新意[J].传媒观察,2011(2).

(作者系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专业预警机制的高职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6]-JKGHB-040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