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国际大巴扎中的跨文化交流效应

2016-04-11 21:28陈小林周丽
视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巴扎跨文化新疆

□陈小林 周丽

新疆国际大巴扎中的跨文化交流效应

□陈小林 周丽

旅游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现象。本文以新疆国际大巴扎为研究文本,通过田野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收集资料,阐述了新疆国际大巴扎中的跨文化交流对跨文化交流主体、文化本身及民族旅游文化产生的效应。

新疆国际大巴扎;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效应

新疆国际大巴扎作为乌鲁木齐的地标之一,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浓郁的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是“新疆之窗”,是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首选之地。活跃的商贸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是这里最主要的跨文化交流形式。这些跨文化交流形式能产生什么样的效应,本文对此进行粗略的叙述。

一、交流主体认知的改变

对于交流主体而言,交流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强化固有认知、否定固有认知、调整固有认知。新疆国际大巴扎中的交流也产生了这样三种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交流结果中又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强化固有认知有两种典型的表现:文化认同与文化误读。

(一)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固有认知得到强化的一种表现。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成员对其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实践的形态,目的在于用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好地生活在群体之中,并为群体的团结和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①

旅游过程中的文化认同由两部分构成,一为游客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二为东道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游客带着自身文化赋予其的特质,怀揣着不同的旅游目的,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与东道主进行交流,在体验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过程中,把自己所处的文化与目的地文化进行对比,认识到双方文化的差异及各自的优劣,然后对自我文化进行肯定,形成文化认同。

来自陕西的游客沈桂宝在接受访问时这样说,由于我们陕西有西安这个历史文化古都,我自认为我们那里更有文化气息,它更符合中国的正统文化,新疆国际大巴扎与之相比就是遥远的边疆文化,富有少数民族特色,却略显荒凉和落后。当然陕西文化中也不乏迂腐之处。但总的来说,我还是更喜欢、更适应陕西文化。

另一方面,一些东道主在新疆国际大巴扎建成之前在家乡从事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经济收入较少。乘着乌鲁木齐打造国际旅游城市、构建二道桥商业圈的东风,他们在新疆国际大巴扎中觅得一店铺,做起了小生意。自己民族的特色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他们对此倍感欣慰,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也得到了增强。

(二)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往往发生在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进行接受的过程中,认知主体由于自身长期习得的文化本性,而对异己性文化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方式、艺术内涵、审美趣味等产生错误的解读。

游客对新疆、对新疆人产生文化误读,原因有很多。现在看来,社会各界对“新疆形象”的界定可用一些词汇来反映:边疆、沙漠、维吾尔族、西部大开发、暴乱。这些词汇确实是适用于新疆的,可如果说这些词汇的含义就能代表新疆,是很片面的。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都选择新疆特色的东西进行宣传,一味地强调其特性,忽略其文化的共性,使人们对新疆的认知都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近年以来,在新疆发生了一些突发性的暴乱事件,各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人们不断地接触这些报道,久而久之就给新疆贴上了“暴乱”的标签。这无疑造成了严重的文化误读。

游客带着这样的文化误读,来到新疆国际大巴扎,看到满大街的维吾尔族同胞,内心不免有些许担忧,当听人说,有人被维吾尔族扒手偷了钱包,就对维吾尔族同胞更无好感。在游览过程中,如果见到一些不文明现象,而恰好维吾尔族同胞参与了,游客就会继续保持先前误读,甚至产生更深的误会。

二、文化符号的继承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符号系统是文化系统的重要构成。②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符号的发展和传播是民族文化赖以存在并延续下去的重要条件。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依靠大量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来形成对目的地文化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抽象思维进行加工得出对目的地文化的理性认识,以达到正确理解目的地文化的目的。这些文化符号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被更多的人熟知、记忆并再次传递,得以不断地传承下去。

新疆国际大巴扎美食遍布大街小巷,拉条子、烤包子、烤馕、烤肉、抓饭、面肺子等独具民族特色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拉条子维吾尔语叫“兰格曼”,也称拌面,是新疆各族群众都喜欢的一种大众面食,同样也深受来自世界各地游客们的喜爱,拉条子这个独具新疆特色的美食符号为大家所熟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走进拌面馆,吃着劲道的面条,嚼着大块的牛羊肉,再喝一口浓郁的砖茶,定会对新疆美食流连忘返,有利于新疆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同样,对于当地人民而言,新疆美食是招待游客的佳品,在创收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民族饮食文化。为此,他们要研究美食制作的方法,并结合游客口味需要进行创新。

新疆烤馕的杰出代表是阿布拉的馕。早在2007年,新疆阿布拉的馕连锁有限公司就成立了,经过多方面努力,开始在馕的工艺、花样、口感上下功夫,将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美食做成品牌,立志将经营扩大到全疆各地,甚至全国各地,这便是对文化的良好继承与发展。随着外界对新疆了解的加深,大家对新疆民族工艺品也爱不释手。玉石、地毯、艾德莱斯绸等在市面上备受各地消费者喜爱。作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丝织品,艾德莱斯绸采用中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色彩绚丽,色晕错落有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新疆着力扶持民族产业发展,吸纳更多人从事艾德莱斯绸的生产和加工,让更多的人掌握艾德莱斯绸加工工艺,使古老的工艺得以传承。艾德莱斯绸参展亚欧博览会引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商人竞相购买,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为艾德莱斯绸更好地出口中亚国家打下了基础。

三、民族旅游文化的整合

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交往中相互吸收、融合、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③

独具特色的西域风情是新疆国际大巴扎的立身之本。但作为旅游景区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它必须拥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决定了新疆国际大巴扎的定位和特色。乌鲁木齐市政府把握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结合乌鲁木齐本土优势及新疆少数民族民俗产品优势将新疆国际大巴扎建设成为了极具西域民族特色和现代感的国际化旅游景区。

新疆国际大巴扎是国际化旅游景区,所以要摒弃掉传统巴扎中一些脏乱差的元素,换上现代化的配套服务,如景区内建设了50个地面停车位和170个地下停车位、2部观光电梯和55部购物电梯、24个现代化洗手间。④通过全面的配套服务,让游客享受舒适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新疆国际大巴扎也成功地实现了传统巴扎向现代旅游景区的转型。

“巴扎”即“集市”,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但游客到新疆国际大巴扎不只是简单地发生购买行为。所以新疆国际大巴扎不能只是解决游客的购买问题,而是要整合餐饮、商贸、娱乐、酒店等为一体,让游客全方位地感受新疆民族特色文化。因此,新疆国际大巴扎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民族旅游文化的整合。

另外,在现代大众传播的语境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作用巨大。新疆国际大巴扎一方面接受着来自外界大众媒体的信息,一方面接受着来自游客自身的文化讯息。各种文化讯息在此聚集并发生碰撞,甚至产生冲突。新疆国际大巴扎文化与外界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中,吸收外界文化的精华去掉自身文化的糟粕,增强自身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容纳能力,为自身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成功实现文化的整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国际大巴扎形成了“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价值观,树立了“为顾客服务、全心全意、尽善尽美”的服务经营理念,设身处地为游客着想,虚心接受游客建议和意见,不断改善自身,增强文化的生命力。

注释:

①周新顺,黄爱.文化误读的产生极其效应[J].黄海学术论坛,2010(02):106.

②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9.

③佟琛.民族旅游村寨的跨文化交流研究——以凤凰早岗苗寨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2013.

④吴焱,王欢,惠军.乌鲁木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新疆国际大巴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5(03):229.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传播对新疆主体民族国家认同影响研究”(3BXW 024)。

猜你喜欢
大巴扎跨文化新疆
耐火砖饰面工艺在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应用与民族文化表达——以国际大巴扎为例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商业综合体步行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新疆国际大巴扎商业步行街为例
古丝绸之路的繁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新疆多怪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