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有效导学策略

2016-04-11 12:38陈园园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0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建构文本

■陈园园

基于问题的有效导学策略

■陈园园

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做好针对课文标题激发疑问式的引导,其次做好立足于学生阅读初始体验的初步释疑式的引导,再次做好借助梳理文本内容不断激发新疑的引导,然后做好研读探究文本深度解疑式的引导,最后做好释疑、留疑、延伸学习的引导,同时,充分体现课堂的平等性、发展性和延伸性。

问题有效策略

一、有效的导与有效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根据学生课堂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教学任务。教师要设法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人经验的主观反映,学习是学习者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并非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的有效引导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而学生被激活的思维能驱动旧知与新知在分析检验的互动融合中不断调整、重组和扩充,从而完成新的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在这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便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触发器。所以课堂上教师有效的引导非常重要,决定着学生能否高效地学与主动地建构。

二、基于问题的有效的导与有效的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源于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发现、提出、探究、解决问题及新问题再发现这一循环的活动中得以发展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产生求知的渴望,并引导学生能主动探究问题,当学生困惑于问题的解决,处于想知而未知的心理状态时,教师适时地点拨和引导就能加深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深刻解读,就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再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衍生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提升素养、健全人格。

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衍生新的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要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升华,解决问题的空间要由课内向课外逐步延伸,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才能进一步螺旋式地上升。

教师有效的导决定学生有效的学,而基于问题的导与学的前提是对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的辨析。首先,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的过程就是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性的、动态的问题意识的过程,培养的过程就是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其次,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才是具有驱动力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指导学生梳理问题并选择出有价值的问题。此类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具有足够的驱动力,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去。

三、基于问题的有效的导与学的有效课堂策略

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可以做好针对课文标题的激发疑问式的引导。文章的标题是文本的灵魂,透过标题,我们能把握文章的脉络,透视行文的主旨,触摸作者的情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扣题质疑无疑是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火花的一种引导方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的关键字眼引思质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

其次,教师可以做好立足于学生阅读初始体验的初步释疑式的引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要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基础展开,要服务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当学生拿起文本阅读,他与文本之间的初步对话就开始了,其中学生必然会有对文本内容的初步理解,也会有对文本传达的情感意义的初步感悟,这就是对文本的初始体验,教师要关注并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初始体验,了解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程度,并给学生提供交流初始体验并利用初始体验尝试解答问题的平台,自主质疑,自主解惑,这既是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也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彰显。

再次,教师可以做好借助梳理文本内容不断激发新疑的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初始体验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有效的文本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亲近文本,比如梳理文章线索此类引读性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快速把握文本内容,并在师生对话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断修正并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结合线索提出质疑并聚焦核心问题,推动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进入文本阅读的更深处。

然后,教师可以做好研读探究文本深度解疑式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要立足于学生本位,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抓住一定的教学契机,当好学生问题解决导引者的角色。当学生困惑于问题而无从解决时,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产生一种不平衡、不协调,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启发、引导、组织、协助者的作用,有梯度、层进式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适时地指导学生寻找适宜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比如可以用资料助读法来拓展理解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用批注阅读法来塑造并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等。

最后,教师可以做好释疑留疑延伸学习的引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和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课文又是敞开的文本,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问题学习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带着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走出课堂,利用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到生活中学习语文,更大程度地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基于问题的有效的导与学在课堂实施中的注意点

首先,课堂应体现平等性。教师应尊重并善待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在主动地建构知识,只是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反应情况有差别,但他们都应该有呈现自己学况并在适宜的导引下深入学习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给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质疑问难、交流反馈的机会,把关注的目光尽可能多地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平等学习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创设给每一个学生。

其次,课堂应体现发展性。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不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针对这一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不能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而应该高于现有水平,同时又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起、激发并启动学生的内部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激疑的时机,梳理好难易适度的问题,把握好导的契机,选择好导的方法,预设好导的策略,让学生在持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

最后,课堂应体现延伸性。有效的课堂应遵循四大延伸,即学习任务的延伸,学习时间的延伸,学习空间的延伸和思维训练的延伸。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局限的,而是需要延伸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停留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而应在构建当前应当解决的问题时,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新问题,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新思考、新发现、新探究,从而营造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又能激活学生继续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自觉地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自觉地把学习探究的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作者为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建构文本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