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涉警网络谣言的传播及综合治理

2016-04-11 21:28章韵洁
视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公安队伍谣言公安机关

□章韵洁

试论涉警网络谣言的传播及综合治理

□章韵洁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发表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平台,但计算机互联网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谣言就是其中之一。网络谣言种类多,涉及面广,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近年来,涉警网络谣言更是大幅度增加,不仅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影响警民关系,而且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了解涉警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特点,加强涉警网络谣言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谣言;涉警网络谣言;谣言传播

一、涉警网络谣言及传播特点

所谓谣言,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谣言是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①谣言是一种虚假的舆论信息。因此,它是一种负向舆论,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盲目的心理感染、情绪刺激和思想呼应而传播。一个人的奇谈怪论可为若干个具有相同利益、相同趣味的人所接受,变成众多人的真实故事。②如今,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途径,各种谣言滋生和泛滥的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一)涉警网络谣言的概念

所谓网络谣言,有学者认为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③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谣言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是通过网络媒介而生成并进行传播的谣言。”④而涉警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针对公安机关和公安警察的未经证实或没有事实依据的各种虚假信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现象频出,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涉警网络谣言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涉警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

1.传播速度快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流动的速度,致使各种涉警网络谣言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微博、微信等应用,更是让网民能够轻而易举地接收或传播各种网络信息。在我国,公安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掌握国家公权力,是人们眼中的“强势群体”。因公安机关职能的特殊性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较高关联度,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得涉警网络谣言很容易在社会上引发轰动效应。

2.传播范围广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⑤网民是互联网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反馈者,涉警网络谣言一经传播,涉及范围之广由此可见。

3.传播匿名性

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实行网络实名制,客观上使得涉警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一些人便肆无忌惮地制造、传播涉警网络谣言。同时,匿名性也增加了涉警网络谣言的查处难度。

4.社会危害性大

涉警网络谣言除了具有网络谣言的一般特点外,还因为它涉及警察事务、警民关系,又通常以“执法不公、暴力执法”等为虚假内容,所以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涉警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涉警网络谣言的负面效应很容易被不断放大,不仅会造成警察个人名声和荣誉的失守,甚至可能降低公安机关权威,威胁正常的社会秩序,引发群体性事件,激化社会矛盾。具体而言,涉警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破坏警察形象,降低公安机关公信力

涉警网络谣言通常以警察“执法不公、暴力执法”等虚假信息为主要内容。例如2015年6月,有网民在腾讯微博上发帖称,山东省烟台市发生了警察打老人的事件,并附有视频加以佐证。但是后经查明,这则网络信息是某网民杜撰的,视频也是移花接木故意制造的。再比如2016年6月,网上有人发文称,江苏建湖交警打晕16岁学生,导致网民纷纷对警察进行谴责。后来官方出面做出回应,但是仍然有网民提出质疑。直到建湖公安再度辟谣,发布《网传建湖交警打学生?警方执法记录告诉你真相》一文,并配以更加详实的真实视频,才使舆论逐渐平息下来。因为网民通常会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对作为“强势群体”的警察进行指责,表达不满情绪。因此,涉警网络谣言若不及时澄清,很容易损害警察形象,降低人民群众对公安队伍的评价和公安机关的公信力。

(二)造成警察心理负担

涉警网络谣言一经传播,当事警察有可能会遭受网民的无端指责,个人信息被曝光,个别人身安全还会受到威胁,这些都极有可能直接增加警察的心理压力,影响警察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涉警网络谣言还可能导致一些警察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不能安心工作。警察作为一项特殊职业,工作风险高、压力大,倘若再加上公众的不理解,更容易使得他们对这份职业产生消极、抵触的态度。

(三)增加事件解决难度

因为网络谣言具有匿名性,加上涉警网络谣言的造谣者往往是出于个人情绪或者私欲而故意将真相隐藏,来抹黑和扭曲警察形象,损害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例如2014年“山东网络谣言第一案”中,一名男子利用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帖,称自己遭受到交警的暴力执法,并发布虚假视频扰乱视听,导致许多网民对公安机关不断提出质疑、进行谴责,使公安机关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调查事件,进行辟谣,造成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增加相关事件查证和解决的难度。

(四)扰乱社会秩序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挟带了传播者的情绪、怨恨、希冀,最终可能导致群体性的政治动员行动。”⑥涉警网络谣言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蛊惑性,极大干扰了网民看待相关事件的客观性,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极易引发人们对公安机关执法行为的不满,触发人们的“仇警”情绪,造成警民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例如2016年4月,广西桂平市一网民在其QQ空间转发了“白沙所又出事了”的视频,并添加标题:“白沙派出所民警殴打农民”。视频一出引起众多网民浏览和评论,出现了“求转爆”“惹公愤”“现在畜生当道啊”等煽动性言论,使越来越多不明真相的网民加入到对公安机关的讨伐当中,恶意攻击公安机关,严重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综合治理涉警网络谣言的若干意见

为了及时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维护良好的警民关系,提升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及时依法查处涉警网络谣言,维持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社会秩序。

(一)及时公开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

谣言止于真相,行之有效的信息公开是消除涉警网络谣言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机关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不仅是其法定义务,也有利于实现广大公民的知情权。涉警网络谣言出现后,公安机关应当迅速公开有关信息,用最权威的声音引导公众,减少公众信息的盲点,帮助其了解事件的真相,抑制谣言的传播和扩散。

(二)完善涉警网络谣言管理机制

为了防止涉警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关部门要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制定科学的涉警网络谣言应对预案,在谣言扩散前迅速找到解决方案,获得主动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才能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应对涉警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此外,也要加强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涉警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和传播,要做到及时反应、尽早处理,以化解可能产生的社会公共危机。此外,要加强公安机关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多警种联动,加强与其他执法力量的配合,完善有关信息共享机制,更加有效地打击涉警网络谣言。

(三)依法处理涉警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

涉警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的行为通常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构成违法或者犯罪。国家机关要依据案件的事实和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大处置力度,通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等手段,对恶意制造、传播涉警网络谣言并造成危害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给予法律的惩罚:对制造、传播涉警网络谣言,触犯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给予行政处罚;对制造、传播涉警网络谣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给予刑事制裁。

(四)深化公安队伍执法规范化建设

从近年来发生的涉警网络谣言事件可以发现,公安队伍在执法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如执法的不规范、不文明、不公正,极大地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甚至影响了人民对法治的信心。因此,公安队伍执法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根据2016年5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公安机关要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不断提高。规范化建设的关键:一是要靠制度明晰促成标准程序,二是靠严厉问责促成有效监督。就前者而言,重点是解决执法标准弹性太大、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从接警、传唤到立案、强制措施、调查取证等执法全程每一个环节的权力运行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可能限缩警察执法时的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范围,从而减少因无章可循造成的失误,杜绝因个人情绪或私利而导致的主观任意。就后者而言,重点是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在过错责任追究中要充分利用警录仪、公共视频监控、目击者影像记录等信息化证据保全手段,不仅能有效维护公安机关的执法权益,更能有力倒逼执法者自觉规范现场行为。⑦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才能真正重塑警察的公众形象,减轻网络谣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宣传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的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规范公安警察的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运用法治思维维护社会稳定,依靠法律手段加强社会治理,落实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维护社会秩序。二是要加强普通公民,特别是广大网民的道德和法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的道德意识、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升网民的文明素养和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辨别能力,使广大网民自觉遵守互联网络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些对遏制网络谣言传播,减少涉警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①卡普费雷.谣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②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92-300.

③白树亮.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 2010(04):82.

④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06):13.

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8次)[R].2016-08-03.

⑥张雷.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政治学研究,2007(02):55.

⑦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EB/OL].http://new s.xinhuanet.com/local/2016-05/31/c_129027936.htm.2016-05-31.

(作者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公安队伍谣言公安机关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分级管理初探
谣言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谣言大揭秘
论我市公安队伍思想建设状况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