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裕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医之妙,全在调药
文 何裕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中医药和西医药尽管都是称为“药”,但是性质、用法等诸多方面迥然相异。西医药针对的是一个个具体机理,着眼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比如,阿司匹林可以退烧、止痛,针对性很强,但是副作用也很大。因为临床多数问题是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很复杂的。中药呢,可以说没有一种药物针对一个环节,可以针对性地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人参治什么病?不知道,它只是与其他药物配合,诸多药物组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制衡,然后起到一种综合的调整作用,从而起到治病效果。
民国期间上海滩有一位名中医叫秦伯未,曾经针对当时西药和中药的差异,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中医之妙,全在调药”。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是上海中医药学院,首任院长叫程门雪,非常著名的临床医师。他治疗过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便秘、咳喘的老太,门生开方,久治不愈。他在门生的方里只动了一味药(桔梗)的剂量,症状就得到明显改善。一味药剂量的微调,其实就改变了整个方的侧重点,方的整体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讲到这,经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你的处方里常会有这味药,那味药?好像说不清楚。我想,可能有特别认真的人,对着药学书,一味味地解方。没有中医思路的人,建议别这样做,你没法理解,中医方不是简单药物的叠加,而是一个奇妙的配伍。
比如说,经常有前列腺癌患者问我:你为什么用一味仙灵脾?你在慢性病书里说过用肉苁蓉等阳性药物治前列腺癌要谨慎……因为仙灵脾有温肾的作用,类似于肉苁蓉等。其实,这里的问题非常复杂。肉苁蓉对于某些前列腺癌患者,我们也会用,问题是“某些”,因为同为一种病,中医学还要看他这个人(体质等)的特点。
临床上,我本人的处方其实是分为四大类组成的。
第一类是辨证论治,你是阴虚、阳虚?湿、热?还是气阴两虚来辨证,一般有四五味药;第二类是根据癌种,每个癌种用药不完全一样,一般也有七八味药;第三类是根据症状,如疼痛、咳嗽等;第四类就是根据可能的机理,比如说雄性激素水平高低、有否瘀血等等。因此,每每看见同样一种病,在每个人身上的处方又都不一样。
为什么中医看病不主张一种病一个方?因为中医讲究特殊性,很少讲共性。比如说我们很少主张女性用类雌激素的药物,但有些情况我们会用一些女贞子等,并积极鼓励多吃豆制品等。理论上我们反对虫类药的使用,因为它会走窜,但是对脑瘤患者我们又强调适当用点虫类药物大有好处。总之,中医之妙,全在药物的调整与配伍,包括剂量的增减。这个药物微调又可以说全在“药对”,要一组一组配合,可以是两味药也可以是三四味药的配合,它是个“对子”。然后,“对子”之间的微妙变化,又在于剂量之间的加强或者调整,这是一门非常精道的技术,没有相当的临床经验,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明白,更难以简单掌握。
为什么我们强调两三个月一定要转个方,季节改变一定要转个方,因为时令、季节都会让人有些许变化。这些都要做出微妙的、以适合对象本身的细微变化。如果像对西药一样,一味味解析出来看,那是难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