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正义理念看西方环境新闻的写作
——以《纽约时报》网站涉华环境新闻为例

2016-04-11 19:26刘娅婷
视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正义理念

□刘娅婷

从环境正义理念看西方环境新闻的写作
——以《纽约时报》网站涉华环境新闻为例

□刘娅婷

从环境正义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纽约时报》网站2015年的涉华环境新闻进行细致分析。分析发现,在《纽约时报》网站的涉华环境新闻中,一些文本蕴含着代际环境正义即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一些文本反映出国际环境正义的理念。

环境正义;环境新闻;可持续发展观;国际环境正义

一、环境正义理念概说

“环境正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正义”转向。

20世纪60年代最先在美国爆发的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实际上关注的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环境权益,并没有顾及有色人种和贫困阶层的环境权益。长期以来,美国国内有色人种和贫困阶层被迫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危害,比如在他们居住的社区附近建造危险化学品公司、建造有害废弃物填埋场等。终于在1982年,一场以有色人种和贫困阶层为主角的环境保护运动——“沃伦抗议”爆发,正式拉开了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序幕。①

理论方面,此前的环境伦理学掩盖了一些问题。环境伦理学关注人类与其他物种的道德关系,这里的“人类”是一个超国别、超地域、无差异的“人类共同体”,事实上这种“人类共同体”是想象的、根本不存在的,人类内部存在着国家、地域、种族等很多区别。环境伦理学一味强调“人类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掩盖了不同主体在环境问题上的“共同有区别的”权利和责任。“环境正义”的提出,克服了环境伦理学的这些局限性。②

环境正义的实质是环境利益与环保责任在不同群体间的合理分配的问题。具体来说,环境正义包括两组关系。第一组关系是代内环境正义。代内正义包含国际正义和国内正义两组关系。国际正义关注不同国家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权益和环境责任上的公平性问题。当今世界的国际环境非正义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目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极少数发达国家造成的,但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承担了过多的有害后果和应对成本。③国内正义主要关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性别、阶级或地域的人们在享受环境权益和承担环保责任上的公平问题。第二组关系是代际环境正义。它关注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方面的正义性问题,它要求当代人在享受环境资源带来的利益和福祉的同时,要保持环境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以满足后代人也能平等地享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和要求。

二、从环境正义理念看新闻写作

笔者从环境正义理念出发,对《纽约时报》网站2015年全年的涉华环境新闻进行文本分析。④分析发现,《纽约时报》网站2015年的涉华环境新闻蕴含了环境正义的理念内涵,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国际环境正义”两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代际环境正义可谓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源头。在《纽约时报》网站的涉华环境新闻中,许多新闻文本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下面三篇新闻为例简单说明。

《A City Choking on Cars Hopes Commuters Will Return to Two Wheels》这篇新闻报道的是,为对抗大气污染和交通堵塞,北京市政府提出“绿色通勤”的倡议,其中一项行动是鼓励更多人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减少使用机动车辆。为了鼓励更多市民骑自行车,城市规划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设立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停车禁令、规划更多的自行车道、设立更多路障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开等。“绿色通勤”倡议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则新闻报道反映出记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扬。

《China’s High Hopes for Growing Those Rubber Tree Plants》这篇新闻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展开,主要报道了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地区的政府官员反思了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想要探索发展一种更加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上也更稳定的橡胶种植模式。“环境友好型的橡胶”就是他们的探索实践。所谓“环境友好型的橡胶”是把橡胶树和可可树、咖啡树、澳洲坚果树及其他含有高价值的本材种类等作物混合间作。这个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环境友好型的橡胶”确切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间作物种和种植实践能够最好地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些问题上官员们和研究者们还在讨论和思考,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还在继续。这篇新闻可以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Is Chipping Away at Coastal Wetlands》这篇新闻报道了中国为发展经济在沿海地区大规模填海造陆,对沿海湿地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威胁。在此背景下有专家提出,中国需要反思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寻求一种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中国政治的一个中心议题。

(二)国际环境正义

在《纽约时报》网站的涉华环境新闻中,多篇新闻都涉及到了国际环境正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问题;我国面临的来自国际社会的环境不正义问题。

《纽约时报》网站对2015年12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进行了连续报道。这些报道中几乎都涉及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正义问题。以《Leaders Move to Convert Paris Climate Pledges Into Action》为例,在这篇新闻中,记者提到印度和世界上最落后的一些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要转变能源结构、实现减排目标,离不开发达国家的援助。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不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非常弱,而且还面临着生存和发展问题,没有额外精力和足够能力去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符合国际社会要求的行动。因此,发达国家应该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正是对国际环境正义的最好诠释。

《China’s Exports Are Closely Linked to Its Emissions》和《As U.S.and Europe Pass the Hat at Climate Talks,China Clings to Developing-Nation Status》体现了我国面临的环境不正义问题。第一篇新闻提到,大约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来自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污染是由于生产出口商品造成的。这表明,发达国家把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的产业转移到我国,由我国生产这些商品,然后再通过国际贸易把商品引进本国。这样就由我国承受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承担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而发达国家享受物质丰富和生活富足的物质消费,并且还可以承担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这反映出我国面临的环境不正义问题。后一篇新闻提到,发达国家希望富裕国家尤其是中国承担起哥本哈根协定中捐献援助基金的部分责任。文章用大段的篇幅描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比如人民币被认定为世界货币、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等,但是几乎没有提及中国经济落后的一面。这篇报道罔顾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要求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承担起超出自身能力和义务的责任,不符合国际环境正义原则。

注释:

①李培超,王超.环境正义刍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27-31.

②张登巧.环境正义——一种新的正义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41-44.

③薄燕.国际环境正义与国际环境机制:问题、理论和个案[J].欧洲研究,2004(03):65-79.

④样本获取方法为:登录《纽约时报》网站,点击World目录,进入Aisa pacific版块,选择国家China,打开China的主界面后选择the environment的专题。在这个专题中选择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全部新闻,随后对这些新闻进行通读,并按以下条件进行二次筛选:(1)剔除书评影评、读者来信类文本;(2)剔除对中国环境的实质性描述很少的新闻。两次筛选后共得到有效样本58篇。

(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正义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法律与正义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