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琅琊榜》对架空历史小说改编的创新

2016-04-11 19:26王慧琪
视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梅长苏琅琊榜朝代

□王慧琪

电视剧《琅琊榜》对架空历史小说改编的创新

□王慧琪

观众对古装剧的追捧推动了历史类小说的改编工作,但诸多小说中历史架空一直是令改编者头疼的难题。现在播出的大部分由架空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都落脚于具体的历史时期以解决架空小说改编中的各种问题。而电视剧《琅琊榜》另辟蹊径,保持了原著的架空背景,却仍然被观众评为良心古装剧。本文以该剧为例,分析它对架空历史小说改编的创新。

架空;《琅琊榜》;影视改编

古装剧一直是颇受欢迎的电视剧类型,相应地,历史类小说也成了备受改编制作团队推崇的类型。在诸多历史类小说中,有一类小说对于改编者来说是极其尴尬的存在,那就是架空历史小说。

有学者考证,“架空”一词源自日本,指“虚构”或“虚拟”。①在小说创作中,“架空”多指“并非真实发生的虚构背景”。这类小说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故事背景通常是作者虚构或改造的时空,可以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不受具体朝代的束缚,因此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在小说改编电视剧的过程中,虚构的历史背景却给改编带来了许多困难。一方面,不同的朝代,人们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上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历史类影视剧中的服装道具和语言风格等都要遵从一定时期的历史特征。而架空历史小说虚构的历史背景使得改编剧缺少具体可参考的历史朝代,这就给剧中服饰道具的使用以及语言风格的定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广电总局有相关规定,古装戏不得出现架空年代,避免误导观众,让观众对历史产生误解。因此架空历史小说在改编过程中大多会根据故事情节选择合适的年代嬛进行移植,比如流潋紫的《后宫·甄传》改编后落脚在清朝雍正时期,这样可以让改编剧有史可查,有据可依,解决了道具和语言定位的问题,也有效规避了审查问题。但这种做法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其一,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不能与历史事件很好地贴合;其二,对原著改动过大,难以被嬛原著读者接受。电视剧《甄传》设定在雍正朝,剧中雍正皇帝的死因以及乾隆皇帝的身世都与史实不符,同时因为对原著改动过大在播出时也失去了许多原著书迷的观众,可谓是“成也架空,败也架空”。

电视剧《琅琊榜》根据海晏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智博奸佞,扶持明君,为赤焰军昭雪沉冤,扫除朝堂上的沉珂弊病的故事。该剧虽然在故事上保持了架空的背景,却将服饰礼仪落实在具体历史时期,同时它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也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致,可以说,为创新架空小说改编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保持原著架空背景亦是尊重历史

电视剧《琅琊榜》以南北朝时期的南梁为参考。南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定都建康(今南京),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但纵观全剧,观众不难发现,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情节基本保持了原著的历史架空背景,除了都城和皇室姓氏外,基本没有符合历史上南梁的信息。南梁只有短短56年的历史,而电视剧中的“大梁”则建国百年,剧中提到的“南楚”“北燕”等大梁的邻邦也是历史上没有的。

《琅琊榜》的制片人侯鸿亮接受采访时曾说:“创作初期,我们也想过是否把故事落到某一个朝代,但这样会牵扯到很大的改编。最大的问题是,落到具体朝代反而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因为不可能让故事和真实历史有特别好的结合。”的确,强行把架空小说设定在某个朝代,不但会使改编作品失去原著最具特色的部分,而且也会在史书外添一段稗官野史,反而会对观众造成误导,甚至招致“历史专家”的质疑。

当然,保持历史架空背景必然使得电视剧无法做到历史剧的高度,但我们必须清楚,作为一本架空小说,《琅琊榜》最精华的部分并不是对于历史的再现,而是在于其匡扶正义、昭雪冤案的故事主线。若一味地追求对历史的还原,过度改编故事主线,反而会使电视剧丧失原著的精髓,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服饰礼仪还原古风古韵

电视剧《琅琊榜》由于是架空历史,剧中服装、道具、礼仪没有具体可对应的朝代,但在处理上非常考究,力求在一定历史界限内还原古韵,比如服饰是靠近唐朝之前,道具卡在宋朝,礼仪以汉唐为主。正如制片人侯洪亮所说:“虽然小说是架空的,但我们希望通过服装、画面、武打动作的重重把关,把最具中国传统的味道拍出来传递给观众。”

“华衣美服”是古装剧吸引观众的亮点之一,但近年来一些古装剧过于追求衣饰的华贵靓丽而忽略了作为历史类电视剧的重要道具,衣饰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和人物身份的特点。小说《琅琊榜》中关于人物着装的描写极其简略,但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服装造型却十分严谨,百官贵族皆宽衣博带、束发右衽,女装多是交领齐腰襦裙,这种女装风格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因此更适合架空历史剧使用。同时,不同人物衣饰也有不同的特点,梅长苏多是素色衣衫,既符合他麒麟才子的气质,也符合江湖布衣的身份;霓凰郡主为女将,衣着较男性化,但配色柔和;悬镜司中众人的衣饰多为深色系,这与他们作为皇室暗部的身份一致。虽然原著中并没有详细描写,但在改编过程中制作团队根据人物特色精心设计衣饰,不仅有利于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展现,更增添了电视剧古雅的气质。

除了衣饰外,剧中的礼仪也十分考究。《琅琊榜》中每个人物的言行都谨遵礼制,两人见面时互行拱手礼,行礼时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则是右手在上。值得一提的是,霓凰在得知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后,与他见礼时由拱手礼改为女子更常用的万福礼,不但符合改编后剧中二人的恋人身份,而且使得霓凰这个角色更细腻动人。剧中还向观众展示了一场皇家的葬礼,太皇太后去世时朝臣所行的礼是九拜之礼中的“振董”,要求“以双手相击也”。这些被埋没在历史中的传统礼仪被制作团队一丝不苟地展现在荧屏之上,可见《琅琊榜》在细节之处精益求精。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历史类电视剧对国家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学精髓的表现有着独特的优势,电视剧《琅琊榜》中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它获得好口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君子之德

“仁义礼智信”被称为儒家“五常”,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这些在《琅琊榜》中都有所阐释。梅长苏在誉王自尽后对于他妻儿的保全,为仁;蒙挚宁愿舍弃功名利禄也要帮助梅长苏洗雪沉冤,为义;萧景睿身份高贵却对身为白衣的梅长苏礼敬有嘉,为礼;梅长苏对于朝局的精准把握,为智;言侯一诺,生死相随,为信。所谓君子之德,不过如此。

(二)帝王之道

帝王权谋之术一直是历史剧热衷的元素之一,与大部分电视剧极力渲染厚黑学相反,《琅琊榜》另辟蹊径,否定了权谋中的黑暗智慧,肯定了光明正义胜利的必然性。誉王和太子沉迷于党争,二人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怀有“赤子之心”的靖王终登大统,而他身上寄托的则是百姓心中对明君的期望。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帝王之道不在权谋,而在还天下一片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正如梅长苏对梁王所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民本思想。

(三)侠士之志

兼具“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是《琅琊榜》的一大特征。从《史记·刺客列传》到《三侠五义》乃至近现代的武侠小说,“侠”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琅琊榜》中梅长苏身为江左盟宗主,率领手下江湖侠士匡扶正义,维护贤臣皆是侠义之举。冤案得雪后,梅长苏便打算归隐江湖,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风范。当烽烟再起,国家有难之时,他重披铁衣上阵杀敌,可谓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隐于山色湖光之间,起于国破危难之时,这正是古代侠士所追求的人生志向。

虽然电视剧《琅琊榜》保持了架空历史的背景,但它所表达的精神内核与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这也是它得到大多数观众认可的原因之一。用虚构的故事传承真实的文化,不但使《琅琊榜》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使缺少中国历史知识的外国观众更易看懂,这更有利于我国电视剧在海外的推广和传播。

注释:

①马季.网络类型小说拓宽新世纪文学之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7-04.

1.黄海飞.《琅琊榜》:传统文化底蕴成就良心剧[N].中国艺术报,2015-10-21(004).

2.沈子元.《琅琊榜》:古代历史剧的新探索[J].中国电视,2016(01):85-88.

3.杨紫玮.电视剧《琅琊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美学解读[J].当代电视,2016(03):11-12.

4.石伟华.小议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服装造型[J].戏剧之家,2015(20):128-129.

5.裴雨虹.《琅琊榜》缘何成为“国产良心剧”[N].吉林日报,2015-10-31(008).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猜你喜欢
梅长苏琅琊榜朝代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电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形象分析
剧吐槽之《琅琊榜》
香港观众不满《琅琊榜》被删戏
叮!投喂时间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