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爸爸去哪儿3》看儿童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童真的缺失

2016-04-11 19:26尹红霞何秋红
视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儿童节目童真真人秀

□尹红霞何秋红

从《爸爸去哪儿3》看儿童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童真的缺失

□尹红霞何秋红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电视日益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和研究。电视打开了儿童通往成人生活后台的视窗,儿童通过这扇窗,可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游走,却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童真。

《爸爸去哪儿3》;儿童真人秀;童真;成人化

梅罗维茨认为,社会地位的区别是将人隔离进不同的信息世界而形成的。印刷倾向于将儿童与成人隔离开,而电视则倾向于将他们再融合,而融合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则需要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电视日益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和研究。电视充当了继家庭、学校之后儿童教育的重要完成者,其功能并不仅限于知识、常识、社会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在于对儿童在认知能力、审美能力、人格发展方面的塑造与提高。而对于审美、人格的塑造,更在于节目教会儿童何为善恶、何为美丑,并进行区分,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怀特甚至认为儿童社会化已经由传统的家庭、学校来完成转变到现代的媒介尤其是电视来完成了。①

当前,电视媒体仍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电视对受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于2013年10月推出的国内首档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一经播出,便掀起了持久的收视热潮,至今已播出三季。第三季首播全国网收视率2.28,份额高达13.82,同时段排名第一。节目连续十几期的热播抢占整个综艺荧屏,收视率时常双网第一,稳坐周五同时段收视冠军。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324.3亿,有关话题也多次登上实时热搜榜,让其他综艺节目望尘莫及。在看到《爸爸去哪儿》节目所制造的种种收视奇迹之外,也应看到这档以儿童为主体和主要收视群体的节目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表征之一就是童真的缺失。具体来说,《爸爸去哪儿3》节目中童真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真人“秀”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

普拉姆在有关童年概念的摇篮期中指出:“儿童越来越成为受尊重的对象,它是一个特别的产物,有它不同的本质和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与成人世界分离并受到保护。”在这里,普拉姆着重提到了“分离”这个关键词。但现实情形却是,儿童需要与成年分离这一概念随着儿童和成年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而被人淡忘。正如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所讲,电子媒介的出现(尤其是电视)打破了印刷媒介对儿童接触信息的隔离。②

目前在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中,真人秀的形式已经成为各大卫视的新宠。但是,很多真人秀节目普遍在“秀”上大做文章,而不顾节目的“真”,空打着儿童的幌子却不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节目效果自然背离了儿童的纯粹性。儿童真人秀节目的不良竞争使很多编导被收视率左右,从选题到策划研究都疲于应付,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收视率,不惜扩大收视群体,迎合成年人的收视习惯。《爸爸去哪儿3》这样的成功的儿童节目也不例外,表现之一就是在节目中有着明显的成人主导痕迹。

《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的原版来自于韩国。借着原版的成功之处提高了收视率,却没有入乡随俗地对我国儿童受众的心理、行为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其形式远大于内容,具有明显的成人主导趋势。《爸爸去哪儿3》中刘烨与诺一这对父子在节目中呈现出了强烈的反差,节目组甚至把他们的位置互换,诺一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而作为爸爸的刘烨内心却不如儿子坚强。年仅5岁的诺一就这样成为了“小爸爸”。可现实中,这样的现象是违反中华传统的人伦道理的,这必然给儿童造成一种混淆的意识。2015年7月31日播出的《爸爸去哪儿3》中,爸爸们在做游戏时轩轩的一句“你爸要弯死了”不仅多遍回放,而且字幕也夸张得过分,爸爸们难以言喻的反应也都给了特写镜头。这确实为节目增加了收视和话题,但是小孩一句无意的话被成人这样利用与解读让我们不得怀疑在成人的故意操纵下儿童早晚有一天不会对成人的世界有所好奇,因为他们俨然已经走进了成人的世界。儿童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电视机前的儿童观众看到此处时,会不会因疑惑而去追问父母或自行了解,当儿童知道成人的一切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已经变成成人,或者至少像成人一样。

在节目里,儿童过早地进行成人化的预演,成人化趋势明显。其后果自然如波兹曼所指出的那样,正是现代传媒(电视)影响才使童年过早“消逝”。电视打开了儿童与成人间界限的门,不仅使人们淡忘了“分离”这一概念,更使成年忘记了“保护”这一重要的词。用梅罗维茨的话说,电视打开了儿童通往成人生活后台的视窗。儿童通过电视这道门可以在成年的世界里畅通无阻,在儿童获得更多成年人之前隐藏的信息时,同样也失去了儿童自己的乐园。

二、偏执于教化而缺乏童真

寓教于乐,似乎是每一档儿童节目开办时所追寻的宗旨。目前我国有很多宣扬这种初衷的儿童电视节目,但是在屏幕上我们看到的却是我国特有的硬性灌输的“填鸭式教育”,背离了节目创作的初衷。

《爸爸去哪儿3》第十二期让全体爸爸妈妈化了老年妆出现在孩子面前,想以此为契机来教育孩子要懂得珍惜。任何人都无法接受亲人一瞬间变老,实际上这也并不会发生,但这对孩子来说不是感动、教育,反而像是恐吓。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事情,以后孩子在成人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平和的接受过程,没必要渲染到如此悲伤的境地来告诉孩子,这对于尚处在幼年的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我们成人无法体会这场灾难的苦痛,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情景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是无可避免的。打着爱的名义欺骗、愚弄孩子,对孩子进行隐性、软性的施暴,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收看电视节目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娱乐,而非信息的获取。这就要求我们的儿童节目首先要充满童趣和童真。也就是说,儿童电视节目要从儿童的思维角度出发,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但是,《爸爸去哪儿》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以致节目充斥着浓重的说教味,缺乏童趣和童真。这和节目在价值取向上偏执于教化功能不无关系。

三、功利化的游戏设置抹杀童真

《爸爸去哪儿》贯穿始终的是游戏,第三季游戏的设定目的更加明显——为了早餐或房子。爸爸和孩子拼尽全力做游戏的同时,已经把这种功利性传达给了孩子,尽管比赛落后的爸爸会安慰孩子说没关系,但是这样一次次的靠游戏来决定物质的环节无疑是一次次地提醒孩子游戏不再是娱乐方式而是获利途径。在儿童本该无忧无虑享受游戏的年纪,童趣被成人功利化的游戏所取代。一次次游戏决定物质的做法表明:童年的概念已被成人抛在九霄云外。

随着儿童游戏童趣的消失,儿童的童真也在消逝。现在的新兴思想是:比赛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为了一些外在的目的,如名望、金钱、社会地位的提升、国家的荣誉。对于孩子,比赛越来越严肃。把儿童塑造成钱理群先生所描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危害是难以消除的。

四、商业化气息背离了童稚

《爸爸去哪儿》的高知名度还在于它高额的广告商冠名费,节目中广告植入随处可见,充满浓浓的商业气息。以QQ星为例,在节目里无处不在,有的嘉宾孩子甚至成了代言人,像成人明星一样拍广告、走秀等等。节目里孩子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各种赞助商的商品恰好出现在孩子的床边、桌上,孩子刚好吃着、用着赞助商的商品又恰好被镜头捕捉。这种刻意的安排使孩子被家长和节目组操纵着、摆弄着,而孩子实质上也成为了大人获利的工具。一方面,代言行为将儿童过早从家庭、学校中拉到了功利化、市场化的成人的商业世界;另一方面,用儿童代言,其实是在利用儿童的健康形象来激发消费者的爱心。然而节目将商业与娱乐结合,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儿童节目在商业化侵入下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商业”与“教育”在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平衡难以维持。一些欧美国家规定,在儿童节目的播放中不允许出现商业广告,如挪威、芬兰、荷兰等,制作公共教育性儿童节目的传统由此逐渐形成。由于政策保障、制作体系和对儿童教育的重视,欧洲一些国家制作的儿童节目在儿童的纯粹性和教育性上的品质能够得到良好的保证。相比而言,在保障节目的公益性和教育性上,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在监管力度、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注释:

①季冬玲,解冰莉.儿童节目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4(2):63.

②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43.

本文为2016年南通大学文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猜你喜欢
儿童节目童真真人秀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想东想西”展童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与孙子一起看看少儿节目
二胎开放政策下的儿童节目发展探究
调查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