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鲜李 勇
1.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新媒体时代对农广播如何发展
王凤鲜1李 勇2
1.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对农广播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迅速,而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时代里,新兴媒体如日中天,传统媒体却亟待转型。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全媒体,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农广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对农广播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怎样突破转型瓶颈成为焦点问题。
全媒体 对农广播 转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活条件,解读“三农”、服务“三农”是对农广播节目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对农广播工作者的主攻阵地。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力不从心,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争相融入转型大军行列,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对农广播在激烈的媒体转型战中如何抓住机遇,获得发展可能,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广播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对农广播定位模糊,城乡桥梁作用缺位
对于对农广播来说,除了传播实用的种养殖知识和丰富农牧业区听众的文化生活之外,更加重要的作用应该定位在服务上。对农广播发端于城市,但是频率定位在农牧业区,因而对农广播具有城市化背景,所以,对农广播应逐渐发展成为沟通城乡的重要桥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加深,逆城市化已经在中国逐渐显现,众多广播节目有更好的机会改版为城市和乡村的连接平台。但是就目前来说,对农广播发挥的作用实际上还有所欠缺。
(二)对农广播频率缺少品牌战略
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的信息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及对生活的认知,同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广播是一个桥梁,能够为听众营造“拟态环境”,让听众走进一个新的认知环境。广播媒体传递信息以声音为主,那么如何让人们记得住一个声音呢?自然就要有特点,过耳不忘。众多广播频率有自己的呼号和主打Jingle歌曲,简短而响亮的频率呼号是让听众感到新鲜动感的第一声源,主打的频率歌曲则是频率的鲜明特色,而这背后映射的是频率的品牌策略或战略定位。但是反观对农广播,缺乏自己独立的品牌形象,战略定位明显滞后或者缺乏,导致农村广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乡土气和不合拍。虽然农村广播受众绝大多数在乡村和田野,听众群体并没有融入都市的节奏,但是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广播间接接触到其他社会领域。品牌战略可以为频率带来收益,也可以吸引更多听众,从而增强传播效果。
(三)缺乏政府和农牧机关指导
媒体不仅仅是传声筒,更是重要的意见领袖,对社会舆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政策宣传需要媒体的大力支持,政策解读需要媒体的全力阐释,问题监督需要媒体的不懈追问。每一条对农对牧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对农广播利用很长的时间进行宣传和科普。反之亦然,对农广播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农牧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在职能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对农广播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对现行时事有更精准的把控,打造更加有特色、有亮点的广播频率。否则政府指导作用乏力就会使得媒体宣传乏力,听众诸多反馈的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
(四)广播联盟发展劲头不足
媒体的融合发展加速了合作联盟的建立,这样不仅可以共享资源,也可以促进上下级媒体合作,探索新路子。现阶段,农村广播联盟的广泛建立,丰富了农村广播的节目内容,挖掘了更多值得报道的亮点,但与此同时,联盟台之间是否能够通过交流,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呢?基层的农村广播由于受到资源和当地条件的限制,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向联盟台提供的新闻内容也相对骨感。如何利用好联盟,相互学习,共同寻找突破口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农广播联盟应该思考的问题。
(五)后备力量薄弱
广播人才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做到深刻理解“三农”,熟知农村,掌握部分农牧业科学技术知识,并对农牧区持有长久激情的人却少之又少。因而培养后备复合型“采编播评”人才,引领一部分力量学习“三农”政策,掌握农牧科技知识,敢于投身基层,走进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六)技术阻力重重,缺乏转型紧迫感
对农广播的转型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首先农村牧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农牧民也不熟悉新媒体,更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即便是一部分对农广播实现了转型,也会在农牧区无人问津,这也成为农村广播工作者们担心的问题。另外,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也无法找到转型的出发点,对于转型持有被动态度,加之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对农广播的转型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全媒体伴随融合媒体而产生,虽然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依旧以声音为主,但是在全媒体发展时代里,已然不能仅以声音为单一媒介了,需要结合声音、图像、动画以及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广播的融媒全媒之路需要广播人的大胆尝试,敢于在管理方式、节目形式、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诸多方面做出前所未有探索。
(一)重新定位频率,寻找新突破口
在当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中,农村牧区值得挖掘的新现象,值得把握的新机遇越来越多,人们不仅想过上好日子,更希望通过一家致富带动全村致富,在基层多几个好榜样,在田野多一些好设备,每天多学点农牧技术知识。农民更希望能通过媒体,认识田野外的世界。对农广播人应该多下基层,多听老百姓的心声,让他们多为媒体建言献策。广播走进基层,有机会让老百姓自己参与进来,则有助于增强频率品牌的影响力和亲民度。对农广播的亮点和特点就应该立足农村、关注农业、服务农民。同时,频率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增强节目的改版质量,强化节目细分和全天时段的板块化,更注重传播效果和节目品质,做好自己的“老本行”,再去探索“新天地”。
(二)接触新媒体,探索新天地
如今地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多已合二为一,形成广播电视台,两台合并之后,便激发了更多的发展可能和创新可能。两种媒介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人员互通,协调管理,多种传播方式并用。例如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广播可以提供录音报道,电视可以提供现场画面,更可以增加图片新闻报道,追求深度的新闻事件可加入数据分析,并将新闻发布在广播电视台自办的各类公众平台、APP以及门户网站上面。这就实现了一个新闻事件的多媒体报道。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新媒体技能培训,让更多从业者学习新媒体,接触新媒体。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的全媒体节目《真实甲午》,便是中央台推进全媒体战略的成果,在推进广播向全媒体发展的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提升节目质量,构建新媒体基础
上文提及了频率的重新定位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节目的重新调整,这种调整包括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的创新,也包括频率节目整体编排意识的创新。
对农广播的节目形式可以有很大变化,如今发展潜力巨大的脱口秀节目、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节目、贴近民生和提供生活服务的节目都能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但是如何避免节目的内容落入俗套,摆脱改版改不掉老一套的症结,起到沟通城乡,搭建桥梁的作用,还需要频率结合自己的办台经验、受众的反馈信息、行业发展前景与不断变化的农牧区实际进行有益探索。
推进全媒体战略的基础是智力基础和人才基础,因而引进优秀的新媒体人才是新媒体发展的第一步。在频率的重新定位基础上,打造频率的自主品牌,构建各类公众平台和终端APP,通过推出自制全媒体专栏、开展全媒体报道等方式,都可以强化频率的新媒体基础。对于对农广播来说,这种转变可以增强节目趣味性,形式多样化,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转型工作
这里的资源来自于各个方面。第一是频率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社会资源。转型工作需要每个人参与,每个人都深刻理解全媒体是什么,新媒体是什么,做好融合媒体该做什么。对农广播的资源不仅包括频率采编到的信息,更在田野间,在常年合作的农资公司中,在相关农牧厅(局)中,在从事农业教育的师资中,在各类地方文化单位中,对农广播要擅于在各种合作网络中找到新的突破口,为转型工作铺好路。
第二是行政基础。媒体工作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需求,加大财政支持,获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媒体工作。在上文中,也提及政府部门的重要作用,在对农广播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农牧部门可给予必要的发展指引和改版意见。
第三是媒体间的资源。做好对农广播的全媒体转型工作,不但在技术上要得以提高,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充实。广播频率可以同其他媒体,如门户网站、报纸、电视、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新媒体部门等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好农村广播联盟资源,上下联动,形成广播网基础上的新媒体网,打通消息的传递渠道,同时加强业务交流,互相学习新观念和新方法。
(五)普及农村互联网和低端智能设备
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移动互联网建设在城乡间广泛铺开,农村牧区在未来几年也必然可以享受到快捷、便利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高中低端智能机生产技术已逐渐被国内外知名厂商掌握,手机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让智能机不再如以前那样价格昂贵,老年智能机和中低端智能机也逐渐普及开来,性价比也越来越高。
为了加快农村牧区的信息化进程,为农牧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和网络服务,仿照“家电下乡”的成功模式,未来几年,政府可以推行“智能手机下乡”或者“移动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对于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和软件的居民,手把手教会他们使用简单的操作,或者研发易用的软硬件,如研发农牧区专用APP是切实可行的。这样不但提升了广大农牧区居民的信息服务水平,也有助于城市中各种新媒体业务的渗透和开展,提升传统媒体在全媒体转型中的关注度,有利于对农广播的更好发展,为未来提供了更大的试水空间。
(一)农牧区互联网络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能否跟得上
不管城市的广播媒体怎样急速发展,仿佛农村地区的广播以及对农广播的发展总是滞后于其他广播频率,颇有“马太效应”的意味,在广播媒体转型的方面更是体现了这一效应的强大威力。
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互联网。上文提及到了“移动互联网村村通”和“智能手机下乡”的设想,但是现实中,有些农牧区依然只能使用2G数据流量访问互联网,上行和下行流量速度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全媒体的网络需要。城镇和城市则不是如此,移动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各种信息人们触手可得,与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而,加强农牧区互联网络建设,加快农牧区的信息化步伐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现在农村有线电视实现了“村村通”,但有些家庭依然在使用卫星天线。CSM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农村听众在家中收听广播节目的比例是73.9%,但是仅有3.22%的农村听众会收听4小时以上的广播节目。卫星天线和“村村通”可接受的电视频道和广播节目数量有限,有的对农广播还未实现频率上星,加之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很多地方中波和调幅也不能覆盖。所以使得一些已经告别广播很久的人越发不情愿重新回归广播,因为他们也根本没有可选择的余地。
因而技术层面的问题会影响到对农广播全媒体转型的效果,这也是对农广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对农广播是否具备前瞻性和洞察力
媒介技术瞬息万变,社会面貌可谓万象更新。农村的变化会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而有快有慢,如何把握好转型的尺度,既能快速扑捉到农村基层和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听众获得多媒介多方面的信息内容,又让广播工作者的负担不至于过于沉重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在转型中应该避免做无用功,找准方向,对农广播的宗旨在大方向的指引下不会改变,但是做到顺应媒体变化的潮流,具备远瞻能力和对行业的敏锐洞察力却很困难。
(三)农村广播联盟是否可以发挥应有作用
广播联盟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但现阶段,尽管各层级媒体之间都有交流和采访活动,信息可以互通,资源做到共享,可在相互学习中能否摩擦出新的火花,共同致力于对农广播的转型工作还需要各级媒体的共同努力。转型工作中,省级媒体和国家级媒体应做好表率作用,带头进行各种转型尝试,敢于突破,与其他联盟成员分享经验,研讨问题,使得广播联盟在新的挑战面前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对农广播的转型发展总体上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战略步骤。其一,对农广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的重新审视。这需要对农广播结合当地的农牧业区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出新的战略,规划新的节目,编排新的形式。这同样需要延续以往我们对广播节目的反思,做好节目,提供好的内容才是转型的基础。其二,引进技术人才、新媒体人才,制定详尽的发展计划,鼓励从业人员多学习,培养新媒体人才。整合已有资源和潜在资源,构建广泛的合作网络,同时推进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工作,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农村的网络建设,由于受众群体和服务区域的缘故,对农广播要做好打全媒体转型持久战的准备。唯有洞察前瞻,才能赢得时机,因而在长期的转型工作中,对农广播应善于总结经验,借鉴其他媒体的成功之道,增强全媒体的应用能力。
[1]赖浩峰.农村传媒生态失衡研究[J].当代传播,2005(01).
[2]张振华.对农广播电视建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04).
[3]牛新权.论农村受众的媒介教育素养[J].新闻记者,2005(04).
[4]陈力丹,陈俊妮.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当代传播,2006(03).
[5]于曼,王晴.我国农村新闻传播现状探析[J].文化产业,2013(02).
[6]牛存有.2013年中国广播听众结构及收听市场换位[J].视听界,2014(02).
[7]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2
A
2096-0751(2016)09-0003-05
王凤鲜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助理编辑李 勇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四级电影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