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诵读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光彩

2016-04-11 16:09■沈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4期
关键词:朱自清感情文本

■沈 虹

让诵读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光彩

■沈虹

语文教学,要以文本教材为依托,通过多姿多彩的吟诵涵咏朗读,来学习借鉴教材的语言特色,感受母语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知人论世读出情,品味语言读出美,方式多样读出疑,先诵后解读出意。

诵读品味语言先诵后解

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占领了各学科课堂。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地受到强烈冲击。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那花样翻新的课堂设计、眼花缭乱的课件展示、变化多彩的美丽图片、声情并茂的视频范读,让听课老师们个个目不暇接。但这样的语文课已经不姓“语”了,课堂上几乎听不到老师或学生对文本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品味,大部分的时间,师生都在围绕一大堆琐碎的问题肢解文章。其实语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语言教学,应该以文本教材为主要依托,通过多姿多彩的吟诵涵咏朗读,来学习借鉴教材的语言特色,感受中华母语的独特魅力。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向往和追求。笔者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注重诵读训练的。

一、知人论世读出情

语文新课标对初中生“读”的要求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在对教材知人论世基础上的朗读,会对师生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冲击。

前段时间我校邀请一位外地语文特级教师上朱自清的《背影》,听后感慨颇多。这位女老师的上课基本功无可挑剔。特别是她那时刻保持着的甜美笑容,让听课师生们难以忘记,但不知为何我的感觉总是怪怪的。因为朱自清《背影》的感情基调是感伤、厚重的,教者如果真正走进文本知人论世,怎能一节课都保持着这种灿烂的笑容?

中年已成家有子的朱自清写《背影》这篇回忆青年时父子情的文章,原因归于已是风烛残年的父亲从老家寄到北京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自己可能“大去之日不远也”,这勾起了朱自清无限的伤感和愧疚。因为父亲年轻时的情感生活,朱自清和父亲的感情一直都不好,基本上不相往来。但毕竟是血浓于水,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一人生最大的悲哀,朱自清对父亲强烈的爱喷薄欲出,感慨万千,在晶莹的泪光中,脑海中再现了年迈、肥胖的父亲蹒跚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为二十多岁在北京上大学的自己买橘子的感人背影。如今这个“背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成为如山父爱的代名词。

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使老年父亲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厄。父亲在生存谋事和为二十多岁的儿子送行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二十多岁儿子的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厚重且包含着淡淡的忧伤,应该采取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的教学方式来品味学习本文,才能真正读懂朱自清写作本文的思想情怀。

笔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是主要采用反复朗读、诵读的方法。在一遍遍不同形式的品读、背诵经典片段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文章之外的隐性背景信息,让学生对文章感情的理解一步步深入。特别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着父母爱自己的独特方式后,再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很多同学读时都不禁声音发颤了,想必他们是深刻领会了作者的深情厚意。

二、品味语言读出美

在教学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时,语文教师更要抓住对文本优美语言的品味赏析来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文的美妙和神奇,并力所能及地诵读、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这对学生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怀着对济南城无尽的痴迷,通过对比拟手法出神入化的驾驭,创造出了这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闪光、永垂青史的名篇经典,让人读后如饮甘露、如居芝室。

语言这么美、感情这么真的文章,如果教师的解读语言是空洞贫乏、缺少感情色彩的,那学生听起来一定也是索然无味的,不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力求用生动、散文化的语言,来品味赏析文中精彩的比拟句。

我在早自习上精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充分进入文本来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们很快就被文章所描绘的斑斓多彩、晶莹剔透、如梦如幻的雪后世界给迷住了。所以他们也都很投入、沉醉地去读。在课堂上对课文声情并茂的多种方式的朗读起着主导地位: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男女生互读、自选精彩句段诵读等等。每读一遍,师生对文本主旨和感情的理解就加深一层。整节课学生们在这种诵读中很轻松地就能背诵文中的几段精彩章节,并且课后大都及时地将学到的写景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练笔中。

三、方式多样读出疑

对一些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性的名家散文,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好看、好听,不好学,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课堂上也不能光读,一到品析语言、领会意蕴的环节,老师们就感到很棘手。我也深有同感,后来逐渐摸索到:让学生在方式多样的朗读中自己去质疑,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再停留品析,老师不把备课时的问题先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这样既避免了老师乏味的满堂灌,又让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比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最大亮点就是语言美,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那铿锵的短句、多样的修辞、疾猛的节奏,读后给人以酣畅淋漓、热血沸腾的快感和享受。土生土长于黄土高原的作者刘成章怀着对家乡黄土地的一腔热爱,通过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歌颂来表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出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但这篇文章要想让年仅十几岁的中学生既能欣赏到语言美,又能感悟到本文作者的主旨意图,还真有难度。这次我一改往日老师设计问题满堂讲解的旧教法,大胆地采用了“在美读中感、在质疑中悟”的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的精神。

在早自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先自由朗读。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问学生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怎么定。让学生按照自己定好的感情基调再去有感情地朗读,可自荐或推荐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在学生范读的过程中也可穿插教师的范读。

通过这三步朗读后,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稍微透彻些。接着再让全班学生一人一节轮流朗读全文,边读边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也适时地对进步大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以调动所有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最后,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选一部分精彩语段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背诵积累。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又建议学习小组之间开展背诵比赛。时间一到,就进行小组背诵比赛展示,结果是意想不到的精彩纷呈,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陶醉在这充满激情和力量的美读活动之中。

在这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朗读中,学生们在课堂上开始质疑了。质疑之处,基本上涵盖了教材的重难点,有些问题甚至老师备课时都没有预料到。最精彩的环节是由学生来对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个别学生对一些难点问题的解读非常独到精辟,甚至超越了老师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通过交流、讨论、辨析,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并且达到了几乎人人能背诵全文的可喜效果。

四、先诵后解读出意

对于古诗文等国学经典,更要加强诵读的要求和指导,尽量要求学生篇篇背诵积累。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采取“先讲解再背诵”的教学步骤。由于学生读得肤浅,对文本理解大都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师的讲解很费劲,学生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课后的背诵课文自然更是苦不堪言。所以我在教学时颠倒了古诗文传统的教学步骤,采取“先诵读再讲解”的教学设计。

古诗文对初中生来说,是艰涩枯燥、深奥难懂的,要在未学之前达到基本会背诵的要求很有难度。我在学生诵读的指导上颇费了一番心思,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诵读方法,来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

第一步,让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先小声地朗读几遍课文,边读边利用工具书或注释给生字注音,给句子断句,不理解的字词句先看看注释中是否有翻译,并圈出自己不懂而注释中又没有解释的地方。第二步,小组内先交流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长把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然后小组内齐读课文一两遍后,各自纠正自己读错的音或断错的句。第三步,小组长在班内提出自己小组悬而未解的问题,其他小组来帮助解决。最后老师来解决所有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后,由各大组推荐出来的朗读较好或朗读进步大的学生班内范读课文。其他学生来进行评点,进一步正音断句。最后一步,全班齐读课文最少三遍后,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背诵任务,计时开始,每位学生各自诵读。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诵读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经过这四个步骤,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还难以达到全文熟练背诵的要求,但基本上都能理解文章大意了。在这样诵读训练基础上的进一步讲解、品析古诗文,就会让学生有透彻顿悟的感觉。学完之后,最后再要求学生熟练诵读,既容易实行,又会使学生再次深刻理解了文本。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绝不仅限于这几种。语文教师要深谙:只有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才是合乎语文教学宗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师就会在课堂上产生无穷的教学智慧,创造出花样翻新的诵读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感受到中华母语的无穷魅力。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铜山清华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朱自清感情文本
清芬正气朱自清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