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志、档案分析统购统销初期地方政府的粮食价格①调控
——以1953—1957年的上海为例

2016-04-11 15:37赵明明肖春燕
上海地方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差价粮食局档案馆

赵明明 肖春燕

从方志、档案分析统购统销初期地方政府的粮食价格①调控
——以1953—1957年的上海为例

赵明明 肖春燕

建国以后,中央政府对粮食的调控特别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贯彻实施以及发展演变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粮价的调控又是重中之重。从自由购销转变到统购统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政府期望通过政策的改变以更有效调控粮食价格无疑是重要出发点之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带来了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但各种差价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政府需要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到对各种粮食差价的调控上。

统购统销初期;粮价;调控:计划价格:自由价格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不例外。建国以后,中央政府对粮食的调控特别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贯彻实施以及发展演变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粮价从自由价格到计划价格的过渡,有其历史复杂性和必然性。

一、从自由价格到计划价格的转变

经历建国初期粮价的剧烈波动后,正常情况下,国家通过制定牌价引导市价②当时市场上并存着两种价格,一种是计划价格,即国家的牌价;一种是自由市场价格。牌价是国家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照顾生产者、消费者和运销者三方面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制定和调整的。就可以在粮食市场上控制和保持粮价的稳定。以上海为例,1953年批发市场上大米和面粉的牌价供应比重已分别达到95%和98%,粮食的牌、市价格已基本一致:7至12月,中白粳批发牌价为每50公斤14.00元,批发市价为14.55元;零售牌价为15.15元,零售市价为15.20元。③上海市粮食公司:《上海市商品价格统计表》,1954年,上海档案馆藏档,B122-2-711。

1953年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83.7%,工业总产值增长30%。这样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1953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7826万,比1952年增加663万人,增长9.3%;居民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15%,其中最重要的消费品是粮食。一方面,工业、外贸、城市消费用粮数量大增;另一方面,为工业所需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相应减少,而经济作物区的农民也需要消费商品粮,使国家在农村的粮食返销量大增,比1952年增加1.3倍。此外,经过几年的经济恢复,一般农民的粮食消费量也增加了,不仅要求吃饱,还希望家有余粮。这些都导致粮食市场的需求明显大于供给,一方面粮价看涨,农民普遍有惜售心理,国家无法按合理价格大量收购到粮食来平抑粮价;另一方面,粮食市价高于牌价较多(在主要产粮区高出牌价30%—50%),私营粮商见有利可图,大肆抢购、囤积,有些地区的稻谷几乎全部被私商买走。部分城市居民见粮食供应紧张,价格看涨,也参与抢购增加储存。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25页。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蔓延,粮食价格必然产生极度膨胀,前几年政府稳定粮价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如果说,自由粮食价格时期,政府需要应对的是私营粮商等投机势力,可以用市场的办法甚至是行政强制手段来解决。现在则要面对几乎全国的农民,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集体规划和动员。因此,从1953年起,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逐步实行计划管理,统一定价,统购统销。粮食价格政策也从自由价格转变为计划价格。

二、计划价格特点:基本不动、个别调整

为了巩固统购统销局势,保证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对粮食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政府对粮食价格贯彻执行“基本不动、个别调整”的方针。1953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命令》明确规定:“计划收购价格,基本上按照现行的收购牌价。”所谓的现行收购牌价,就是指实行统购统销前的收购牌价,也就是与当时市场价格基本接近的收购价格。政府制定的统购价格,大体维持在当时的城市出售价格基础上,以不赔不赚为原则。当时,国营粮食商业已经取得粮食市场的领导地位,自由市场价格同国家牌价已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政府粮食统购牌价是在市场自然价格基础上形成的,是符合等价交换或近于等价交换原则的,容易为广大农民接受。统购价格及统购粮种必须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定,以便合理地规定地区差价和调节品种比价,消除粮食投机的可能。统购价格必须固定,以克服农民存粮看价的心理。关于粮食统销价格,《命令》明确规定:“计划供应价格,目前基本上按照现行的零售牌价。”所谓现行的零售牌价,就是指实行统购统销前市场的零售牌价。五年中,粮食统销价随着统购价变化作相应的调整,购销价一直保持一定的购销差价。五年中粮食统销价格基本稳定。②赵发生:《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00页。

就上海地区而言,1952年,粳米年平均价格为每50公斤14.13元,高于牌价3.2%。③上海价格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价格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58页。1953年实行新税制后粮食价格有所提高,7至12月,中白粳批发牌价为每50公斤14.00元,批发市价为14.55元;零售牌价为15.15元,零售市价为15.20元。④上海市粮食公司:《上海市商品价格统计表》,1954年,上海档案馆藏档,B122-2-711。1954年3月1日,白粳销售价格为每50公斤15.90元,中白粳15.15元。⑤上海市粮食公司:《上零公司1954年粮食价格表》,1954年4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11-2-566-1。1954年6月1日,上海开始正式实行粮食统购价格和统销价格,同时取消批发价。统购起点价格是当时的收购牌价,即每50公斤粳谷为9.10元。1955年9月18日调整为9.00元,50年代的其后几年价格一直未动。⑥上海价格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价格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61页。统销价格即是1954年3月1日的市场零售牌价,当时上海市民主要食用的中白粳每50公斤的价格是15.15元。1955年2月20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发行新人民币和收回先行人民币的命令》,规定新人民币一元等于旧人民币一万元,3月1日正式发行。新人民币发行后市场状况良好,全国和上海的物价都相当稳定。上海加强价格管理,要求各行业的零售价均按国营公司的牌价出售。1956年进行工资改革,为防止增加工资后引起物价波动,同年7月,国务院规定:除残损变质及季节性特别大的副食品和新订价商品外,其余物价一律冻结。这当然也包括粮食在内。整个1956年粮食类价格全部未动,就连全国其他多地执行的7月初国务院批准的中粮部《关于调整精米、精面价格,扩大品质差价》的指示,上海也没有执行。因为上海市上等米的销售占全部大米的38%以上,如果扩大上、中等米之间的差价,将牵动整个物价水平,而使广大居民受到直接影响。①上海市粮食局:《1956年粮油价格政策执行情况总结》,1957年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35-1-463。

当然,基本稳定之外,也有个别调整。例如,1957年上海郊区夏秋两季粮食的收购价格,虽然基本仍按上年价格未动,但还是根据“接壤地区购价相应持平”的原则跟随邻近松江专区将早色粳谷和阴、白粳谷的购价作了相应调整。不过,这些品种上海郊区极少生产,价格调整后,也未收到农民什么反映。②上海市粮食局:《1957年粮油价格工作总结》,1958年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35-1-471。

三、对粮食差价问题的调控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带来了粮食购销价格的基本稳定,但各种差价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果说,自由价格时期政府需要应对的是私营粮商投机势力带来的粮价剧烈波动,那么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之后的计划价格时期上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政府需要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到对各种粮食差价的调控上。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其在粮食差价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存在着购销差价、食粮与副食品差价以及不同等级大米之间差价过大等问题。

(一)郊区粮食购销差价问题

以中白粳为例,上海郊区的统购价为每50公斤12.00元,统销价则为15.15元,购销差价达到26.25%。③上海市郊区工委:《关于1956年秋粮购销价格的通知》,1956年8月27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6-2-159-83。这样的差价是比较大的,对农民有失公平。特别是那些既向国家出售又向国家购回粮食的农民产生了抵触情绪,对购销差价意见很多。如莘庄、七宝农民在售粮时反映说:“粮食的购价太低,现在因为粮食由国家统购,价格再低也是没有办法。”④上海市粮食局:《1956年粮油价格政策执行情况总结》,1957年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35-1-463。

形成购销差价偏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差价本身的组成。由于取消了季节差价和统一经营的缘故,当时很多农产品的理论购销差价,除了必须的国家税收和人员工资,还得担负储存、运输、保管、资金利息、损耗以及零售商、小业主的安排等费用。另外一个原因是市、郊农产品销和产数量上的悬殊。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所生产的农产品是远远抵偿不了它本身消费所需要的。上海郊区除蔬菜和棉花外,国家供应的粮食数量要超过收购量的5.8倍。这种悬殊的购销局势造成购、销被强割为两个环节:在收购价格上,为了避免影响广大的产区,就得根据“次要产地服从主要产地”的原则,与周围毗邻地区持平,比较低;在销售价格上,为了保本经营和取得一定的积累,就应和有关产地计算地区差价,根据“销地服从产地”的原则,作统一的安排,而城市销售的农产品,并不一定来自购价水平较低的地区。为了适应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上海市就不得不有一个较高的销售价格,以此来和郊区根据“与接壤地区持平为原则”而定出来的购价相比,自然就会高出很多。

面对这样的困境,上海市粮食局最初采用的办法是动员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充分地向郊区农民和居民开展宣传解释,公开国家购销价格的构成内容以获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并希望用直接降低郊区销价的办法来压缩购销差价。可是如果全面降低郊区销价,会使国家遭受不合理的损失,因为上海郊区农业人口占86%,而菜农的人口又约占农业人口的45.6%,余下的才是粮农和棉农。全面降低郊区销价必然使得很多和购销差价问题无关的人,也得到不应有的优待。同时,降低郊区销价,固然可以解决购销差价偏大以及与毗邻地区销价脱节的矛盾,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要将矛盾引向上海市区,使郊区和市区之间重新架起一道墙坝,这在上海市幅员有限、人口稠密、很多农产品还是定点供应的情况下,其矛盾将更为突出和不好解决。①上海市粮食局:《关于大城市郊区农产品购销差价和周围接壤地区价格衔接问题的报告》,195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23-3-1162-162。随后,市粮食局迅速做出调整,转而有针对性地对粮农出售周转粮的部分再给予一定的“购销差价补贴”。②上海市粮食局:《1957年粮油价格工作总结》,1958年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35-1-471。同时灵活采用“坡度价格”方针,即接壤地区“次要产地服从主要产地”的购价安排原则仍旧不变,但郊区的收购价格应从适当平衡购销差价出发,顺着农村流向城市的方向坡度递增。为了照顾接壤地区价格的衔接,购价的坡度自然仍不能脱离“次要产地服从主要产地”的原则,以免坡度“过陡”,因此对个别突出的购销差价问题,还得在销售环节上再辅以“分对象论价”的办法,以便从实际上使购销差价缩小到合理的程度。实施这个办法需要注意只在购销差价突出不合理的情况下采用,并且适用的范围只能局限于那些既售出又购进粮食的农民。③上海市粮食局:《关于大城市郊区农产品购销差价和周围接壤地区价格衔接问题的报告》,1957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23-3-1162-162。上述措施实施后,郊区农民普遍对其中情况有所了解,知道了郊区三分之二的口粮还需要国家供给(例如1956-1957粮食年度郊区的粮食产量为6092万斤,而全年食用口粮需20968万斤,国家统购196万斤,还需国家供应15072万斤),也摆正了购销粮食的心态。那些喜欢拿邻近松江区购销粮情况与自己对比的农民更明白了“松江是产粳米的地区,当地产当地销的成本较低,因此他们的粳米销价就较上海为低。但松江的籼米,由于亦需靠外地调入,价格就高了,而与上海相差无几,其道理是一样的”。④上海市粮食局:《关于郊区农民对粮食价格一些意见的解释》,1957年8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23-3-1162-152。

(二)农副产品购销差价问题

对于上海来说,农副产品购销差价偏大的问题影响着工农关系的正常发展。上海郊区的很多农业社(户)、政协代表和人大代表都曾对此提出过意见和责问。因为很多农副产品是农民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如果农产品价格相对过低而加工之后的副产品价格过高,这中间的剪刀差必然要农民承担。例如,每百斤粳稻可以加工中等粳米73斤左右,每百斤小麦可以加工标准粉85斤左右,它们的副产(主要是糠麸)收益,均可与加工费相抵。但以上海郊区当时的购销价格计算,农民出售一担粳稻却只能换回中白粳59.4斤,出售一担小麦只能换回标准粉57.6斤。而农民必需的农副产品如糠麸的购价却较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粮食购销差价较大的原因相似——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是根据外地调入的总成本水平安排的,例如糠麸等并非完全是郊区农民自己所产,绝大部分是国家从全国各地调运来的。1956年在郊区收购的小麦和稻谷折成糠麸不过243万斤,而国家全年供应给郊区的糠麸则达6163万斤。⑤上海市粮食局:《关于郊区农民对粮食价格一些意见的解释》,1957年8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23-3-1162-152。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缓和矛盾,上海市粮食局在配合江苏下调饲料价格的基础上,首先对粮食加工副产品采取降价措施。从1957年5月到11月期间,先后将供应郊区农民部分的各种糠类、麸皮等饲料价格做了调低(降价幅度约6.5%—18.0%)。这些价格调低后,按1957年的供应水平计算,郊区农民每年可得到约40万元的好处。但这次粮食副产品价格的调低,只局限于供应郊区农民的部分,对国营饲养企业、工业部门(包括榨油、印染等)、机关、部队及外调的粮食副产品,仍执行原价不变。这种分对象定价的做法,从价格形态的统一上说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分对象定价后,在同一市场同一品种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格),但在统一经营的条件下,对解决价格安排中的某些矛盾,即可起调剂和平衡的作用。①上海市粮食局:《1957年粮油价格工作总结》,1958年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35-1-471。同时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通过研究后建议郊区农业生产可适当减少主粮的种植面积,代之以蔬菜与小什粮特别是种植名贵品种,以符合市郊为城市服务的方针,并组织一定力量深入调查农业生产成本作为今后研究价格时的参照。②上海市粮食局:《1956年粮油价格政策执行情况总结》,1957年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35-1-463。这些措施均不同程度地缓和了农副产品购销差价过大的矛盾。

(三)不同品种、品质、等级大米的差价问题

因为历史、居民消费习惯等原因,上海粮食市场上常存在“粳籼差价过大,早晚、等级差价过小”等问题。1957年2月1日,全国统一了大米规格标准,但上海并未执行该标准,致使原有的品种、品质和等级差价更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差价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消费者经常到粮店观望,碰到质低价高的就不购或少购,碰到质高价低的则排队挤购。而1958年又将实行新的大米规格标准,如果“现行等级的大米价格,仍继续冻结不动,那就无法体现‘优粮高价,次粮低价’的按质论价政策”。但如果调整大米的品种、品质和等级差价,势必要牵涉到调高调低的问题,“调高了可能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调低了又会使国家财政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如何才能使按质论价的政策和积极稳定物价的方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时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经过一番商讨,上海市粮食局得出了初步意见:由于本市所销的大米,70%以上是外省调入成品粮供应,同时执行新规格后对节约粮食又大有好处,因此在大米的规格标准问题上,“本市恐不宜再搞例外,应该于1958年实行全国统一的大米等级规格标准”。同时,结合考虑调整现行大米品种、品质及等级差价突出不合理而调整后影响又不大的部分,以贯彻逐步调整的精神,不使市场物价水平受到影响。另外,现行粮食收购的中等规格标准订的过高,即使在丰产年景,也存在“实际平均购价卖不到国家规定的中等牌价水平”的问题,表现在客观上就形成了“压级压价”。郊区农民对此很有意见。因此,上海市粮食局决定“在中等牌价水平不动的原则下,参照一般年景的实际质量情况,下半年新粮上市时,联系邻省和毗邻地区,适当修正现行分等论价办法中的规格标准,以便在一般年景情况下,使农民出售的粮食大多数能卖到国家规定的牌价水平”。③上海市粮食局:《1957年粮油价格工作总结》,1958年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B135-1-471。该决定适当放宽了稻、麦的收购规格和论价办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郊区农民的欢迎。

四、结 语

建国初期,我国的粮食价格体系和管理办法是在改革旧中国极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应对私营粮商投机势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个体农业自由度还很大,加上大量私营粮商的存在,国家制定的粮食收购价格没有在粮食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段时期,国家主要靠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的方法调控市场粮价。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城镇职工人数急剧增加,社会购买力和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长;农民却普遍惜售,私商与农村自发势力投机抢购。粮食不能正常供应会造成全国粮食市场紧张并引发恐慌。历史经验表明:市场紧张粮价必然上涨,粮价上涨必然会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又会造成全面恐慌,恶性循环。粮食市场供销矛盾尖锐,粮食价格恐慌性上涨的必然趋势和巨大威胁直接催生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其实质就是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国家所需要的粮食货源。从此,结束了自由购销政策,进入统购统销时期。由物价波动到物价稳定,由市场调节到计划调节,逐渐在粮价的调控上附加各种各样的行政手段、统一措施;同时受苏联价格理论的影响,取消了一些符合经济规律的价格调节手段,如取消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中的季节差价,实行全年统一价格等,最终促使粮食计划价格产生。当然,统购统销政策期间的粮食价格虽然是以计划价格为绝对的主导和支配,但也不排除局部市场少数情况下的自由价格,如一段时间里存在的国家领导下的农村粮食市场里就存在着一些自由价格的土壤,因而也可以说自由价格在当时是计划价格的星星之火般的补充。

K29

赵明明 肖春燕,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 200030)

① 本文仅试图对统购统销初期地方政府的粮价调控进行一个粗线条的勾勒。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文中提到的粮食均指的是上海民众习惯食用的粳米(中白粳);而价格,统购统销实施前均指的是自由市场的批发市价,统购统销期间则指的是计划市场的销售牌价和收购牌价。因为粮食价格的内涵十分繁杂,有市价、牌价、零售价、批发价、收购价、统购价、统销价、集市贸易价以及黑市价等等,由于资料及笔者能力的限制,无法全面、精细地论述清楚。另外,为了对比更直观,1955年3月1日前的人民币旧币币值均以10000∶1换算成新币。

陈 畅)

猜你喜欢
差价粮食局档案馆
江苏省粮食局 多措并举去库存
安徽省粮食局 抓好收购 真情助农
四川省粮食局:念好“六字经” 诵好“十优诀”
广东省粮食局 加强地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
浅谈火电企业煤炭计划采购管理的几个难题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庄家短线差价与洗盘结合操作法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可以做好农资生意?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