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丽
浅谈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的编写
韩 丽
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的编写提纲挈领地录载具有存史价值的重要事件,完善并最大限度发挥年鉴的工具性作用。编写时应把握好收录标准和表述的态度与方法的问题。“大事记”的编写也要与时俱进。
大事记;收录;表述
“大事记”作为史书的一种体裁,被引入方志界始于南宋,时人曹叔远《永嘉谱》中的年谱可视为方志“大事记”的雏形。民国期间,“大事记”列为方志的一种体裁已见诸官方的正式文件。当代志书、年鉴的“大事记”自成一体,作为独立篇章常与“综述”或“概述”同列志鉴卷首,起着概览总况、引领全书的作用,被称为一志(鉴)之“经”。
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是将某一年度发生的“大、新、特、要”事件按时间顺序予以记载,使读者对年鉴的整体内容有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具有提示性和便览性,是年鉴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大事记”提纲挈领地录载具有存史价值的重要事件,画龙点睛地展示政府重大决策、举措、战略部署和事物的发展进程,勾勒出事物发展轨迹。可见,“大事记”从内容上界定,是记述、还原史实;从功能上界定,是反映和维护历史原貌的工具。
地方综合年鉴的主体结构是“横排”,即分门别类地横向排列,以类系事,其编排形式以横向展开,使各栏目事丰类广、栏界分明。而“大事记”是纵向排列,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贯通分散于各栏目之内的各种大事要事,言简意赅、脉络清晰,与各门类内容互为交叉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起到纵向串起全书的作用。年鉴中各类大事、要事在“大事记”中均有提及,而在各部类中又有适度展开,做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大事记”的内容和后文部类的条目内容形成比较和引申,使整部年鉴结构形成一个有纵有横、经纬互用的整体。因此,把握好“大事记”,即抓住了整部年鉴的要领。只要读完“大事记”,就可对一地年度发展的主脉络和总趋势有一个大概了解,读者还可在“大事记”的导引下检索阅读相关内容,完善并最大限度发挥年鉴的工具性作用。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编写“大事记”,就是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夫,将一个时期的史实记载下来,反映事物的全貌和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编出“大事记”很简单,编好却不容易,它涉及收录标准、编写规范。要把握好各项收录标准,做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和特事依据实际情况选用。
(一)关于“大事记”选材。编写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主要难点是如何把握大事的收录标准。“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大事,是精选内容的第一条原则,必须准确分析和判断这些大事在历史上是否真正具有价值”。①地方综合年鉴的本质属性决定要全面记载某一地区一年的综合情况,势必要选择记载具有重大现实价值、指导价值、存史价值的事件。纵观国内各地市的地方综合年鉴,因地域、文化、观念上的差别带来选材标准的差异,比较而言,北方地区“大事记”多注重官方立场,南方地区选材的眼光往往更灵活、更具开放性。然而在以下几个标准的认识上是统一的。
首先是在年鉴所记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关系全局的重大事件。如《西安年鉴2014》“大事记”载:“1月7日,美国罗斯洛克集团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金在西安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拟以西安航空基地为中心,建设1座总占地20平方公里的西安‘罗斯洛克-赛天’国际航空城。”再如《广州年鉴2014》“大事记”载:“3月5日,位于广州南站东广场的广州南站汽车客运站正式启用,是全省第一个所有设施都在地下的长途汽车客运站。该汽车客运站分地下2层设计,整个车站占地面积1.59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无论是兴建航空城,还是汽车客运站的启用,对于一个城市来讲都属于关系城市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大事,此类事件入选“大事记”是毫无疑义的,这也是“大事记”选材的首要范畴。
其次是初露端倪时并不引人注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日渐显著的事件。如《广州年鉴2014》“大事记”载:“1月7日,市长陈建华表态,从2013年开始提高广州环卫工人收入。是年1月10~12日,广州荔湾区200多名环卫工人要求加薪并讨要欠薪。同月20日,越秀区500余名环卫工人罢工,要求解决其工资和社保问题。同月25日,番禺市桥50余名环卫工人因不满工资待遇罢工。”
这一条目记载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系列事件,前后事件有紧密的因果关系。读者通过该条目,可清晰地看到从事件的发端到逐步扩大的过程和处理结果,从而更有条理地分析、判断、掌握实际情况,资料的史料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
再次是有重要资料价值,可供日后研究所用,如重大发明创造或自然灾害等。如《广州年鉴2014》“大事记”载:“1月28日16时40分,荔湾区康王路与杉木栏路交界处临街商铺发生塌陷,面积约100平方米,深10多米。现场专家组称,塌陷原因是地铁六号线文化公园站隧道地质与图纸不符,地质顶层太薄,加上地铁采取爆破挖掘,震动导致地陷。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塌陷原因”是该条目的亮点,不仅具有存史资政的价值,还有警示后人的作用。
另外,要处理好资料性、工具性和时效性的关系问题。过于强调全面性,必然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都想要,以至于锱铢必较、鱼龙混杂,工具性和时效性特征难免受到影响。地方综合年鉴对“大事”的选择标准和专业年鉴、部门年鉴等有所区别,要找准主线,突出共性中的个性,彰显本土优势和年度特色。如《西安年鉴2014》“大事记”中所载的如下条目均体现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1月12日,陕西省考古部门披露,从2012年4月起,西安市未央区所属渭河南岸河滩陆续发现2组5座桥梁遗址,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大的秦汉木梁柱桥梁遗址,也是现知同时期世界最大的木构桥梁。”
“3月14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省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兵马俑军队与统一的秦汉王朝——中国陕西出土文物展》,在瑞士伯尔尼历史博物馆开幕。”
“4月2日,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第二次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诸如党政机关常规性会议、一般文件的制订下发、领导的日常行程等都应避免记入“大事记”。
(二)关于“大事记”的表述。一是科学评述。“大事”记述要客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表述。事实上,纯客观是不存在的。孔子为突出“春秋”的史义,往往以褒贬作为处理历史事实的法则,在写作手法上,婉而成章,“一字定褒贬”,处处以经世致用为前提。“孔子作《春秋》最大的成功在于突出了史义,使其成为我国史学开山之杰作,其为史学留下的优良传统,奠定了我国史学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根基。”①《史义与传统史学的经世功能发微》,《新华文摘》1996年第3期,第66页。现今编写“大事记”所持的立场、观点当然与孔子不同,但孔子以褒贬处事的法则,以“一字定褒贬”的手法,仍然是应该继承的。例如,对负面事件、社会敏感问题要慎重,但是否敢于秉笔直书,是史志工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公开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大多继承和发扬了求实精神和直笔记述的优良传统。例如《广州年鉴2014》“大事记”记载了如下事件:“5月15日,广州普降大到暴雨,致从化良口地区3人因房屋坍塌死亡,1500人受影响。”
二是规范表述。“大事记”文字表述的基本要求是“明”,即言能及义。在“明”的前提下,力求“简”,即语言精练。编写时抓全表述要素,做到要素完整、记事完整,摒弃赘语,尤其注重文字表达的规范性、严谨性和统一性。以《西安年鉴2014》“大事记”所载条目为例:“3月29日,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验收专家组一行对西安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验收,浐灞生态区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验收,并正式成为全国第六个、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在《西安年鉴》中,西安的部门是主角。而该条目的记述却以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验收专家组作为主语进行记述,造成表述重点偏移、主次颠倒。此外,西安浐灞生态区作为第一层次的对象和第二层次的主语又产生了重复。可表述为:“西安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验收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国第六个、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如此,既突出了重点又不改变句意,使该条目更加紧凑、言简意赅。
同时,要注意记事形式的规范性。“大事记”的记事形式或体裁,常见的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或二者相结合。有一定时间跨度、阶段性变化、因果关系的事件需要用结合的方式表达过程。具体采用何种记事形式,既有写作方法问题,更有逻辑思维问题。所以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宜用概括的思维方法,突出重点,忌泛述过程。编者的观点,宜用“春秋”笔法,忌长篇评论。例如,《广州年鉴2013》“大事记”载:“10月18~26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跨省刑事拘留。23日,《新快报》头版以‘请放人’为标题刊发文章回应此事件。26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报道,《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自称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
在国内年鉴界,“创新”一直是热门话题。我们正处于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地方志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要繁荣要发展,就要在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大事记”作为地方综合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不能墨守成规。北宋司马光曾在《进书表》一文提到,所谓大事就是“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息,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就当代而言,“大事记”仍然是服务社会的应用文体。将历年“大事记”相类比,除了作为史料因为篇幅相对短小、信息较为集中,方便从中探索、获取规律性的东西外,作为一种以时间为单位的记事方式,本身就是在编织历史,因此所记之事切忌公式化、格式化。
关于“大事记”的创新方向,笔者有以下几个想法。一是突出选材的客观性。选材范围可以不拘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广播媒体发布的信息都可以列入筛选范围,通过调整选材标准和记述方法突出影响较大的事件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二是加强资料的准确性。处理好“大事记”条目与后文的交叉互见、相互呼应的关系及不同部门资料的关系,用后期权威部门的供稿资料核验补充前期媒体采编资料,尽力杜绝疏漏甚至矛盾的地方。强调时间的精确性,修正某些年鉴中存在的“大事记”中未核实清楚时间的事条一概用出处引出事件问题,全部核实到具体时间。三是提高表述的规范性。从具体问题着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解决隐藏的第一人称视角问题,如中共某某省委书记某某来某市调研抗洪救灾问题,其中的“来”即含第一人称之意,应改为“到”或“赴”。完善前后表述的统一性。
上述问题是年鉴编纂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直在思考的,有的已经解决或部分解决,但有些问题还在摸索之中。经过年鉴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催生,推动年鉴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Z5
韩丽,山东省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山东青岛 266071)
孙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