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明
《湖北建设年鉴》审改问题分析
王绍明
本文对《湖北建设年鉴》存在的体例不清、选材失当、夸张评议等7个方面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从加强素养、明体审例、选资可用、求精求当4个方面提高年鉴质量,在革新工作体制、变动年鉴框架、统一年鉴体例方面改进编辑工作。
湖北;建设年鉴;问题;质量;编辑
《湖北建设年鉴》创修于2008年,至今已阅7年。先后多次获得国家专业年鉴和省专业年鉴的多项奖。7年来,由于编辑人员的频繁更换,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局限等因素,年鉴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年鉴质量有待提高。下面就当前年鉴编辑工作和年鉴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年鉴质量,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建议等三个方面,陈以管见。
审改点评是本着自责的态度,对稿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其中所举例子多属共性的问题,是讨论,不必对号入座。
一、体例不清,积习难改。现在供稿作者多是办公室主任,是各地各单位的秀才,写总结报告是一把好手,没得话说。也正因为长期写的是这类文稿,蹈常习故,不自觉地就写成了总结报告式年鉴。记事喜欢先写结果,然后再总结出一、二、三……,对成绩的得来加以诠注。这种八股公文是来稿中的常见病。如某稿中的园林绿化“以两道、两园、两场、两岸(XX大道、XX大道、XX公园、XX公园、XX广场、XX广场、XX湖两岸)建设为重点,推进50项创园项目建设。”先是虚的归纳,然后由虚到实加以说明。要是把括号中的文字拿掉,就只有“以两道、两园、两场、两岸建设为重点,推进50项创园项目建设。”若是这样,谁也无法知道这些“两”具体指的是什么,所以作者就用括号加以说明。这样就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除掉虚的归纳,不绕弯子直书“以园林绿化XX大道、XX大道、XX公园、XX公园、XX广场、XX广场、XX湖两岸为建设重点”,既简单又明了。
二、主次失度,言之无物。有的稿子还在犯不该犯的错误,仍然用第一人称行文,如我省、我市、本省、本市等等层出不穷,有的一篇来稿中多达数十处。所谓客观记述,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你在记述别人的事,如果用第一人称就是自己写自己的事。
如某装饰装修管理“对7个项目装饰装修行为进行程序告知和督促办理相关手续。推荐3个建筑装饰工程获得“2013—2014”年度第一批装饰“楚天杯”奖。推选2家企业为省装饰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5家企业为理事,10家企业为会员单位。”条目标题是管理,条目中的文字记述只有获奖和推选理事情况,没有一个字谈到当地当年的管理方法、措施及其管理实绩。楚天杯获奖情况和解释权在省住建厅,以省厅发布为准。常务理事,不是大事要事,何况省装饰协会的组织机构也只能是由省装饰协会公布。该记的没记,不该记的却记得很详细,此种情况在来稿中屡见不鲜。
三、选材失当,枝枝蔓蔓。有的文稿选用的资料没有抓住重点,比如城管的记述,年年都写消除城市“牛皮癣”多少多少、撤除占道摊位多少多少、更换垃圾箱多少多少、更换窨盖多少多少、门前三包等等。尤其是门前三包说了几十年了,这些常规性工作,第一次记述有它的存史价值,年年记则是流水账。既然问题出现了,主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去防止去改进,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记述,主管单位就成为清洁工、修理匠。这样写,留在青史上的就成了一堆大笑话,看来现在提出问责制度确是时候。
另一种是似是而非的过程资料。如某市记述绿道建设全面铺开“2013年,在总结2012年示范段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增加建设绿道里程的同时,着力在提升绿道内涵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强化属地管理、加大督办力度等做法,着重推进城市、郊野、社区绿道建设,真正把绿道建成市民身边的幸福之道。2013年,全市累计建设绿道260公里,超额完成年度任务30%。”整个条目的记述,仅后面一组数据有用。
又如: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公园以标准化创建为契机,不断提升景区管理与服务质量。一是做好组织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规范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景区管理服务水平。二是提升服务技能,扎实开展‘双创’、‘岗位技能大比武’等活动,提升一线员工岗位技能与专业素质,进一步树立黄鹤楼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三是重视借鉴学习,吸收外地优秀景区的先进管理服务经验,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四是扎实推进标准化创建。启动标准化创建工作,已顺利通过省、市旅游局检查验收。”整个条文较为空洞,资料可用性较差。
四、夸张评议,粉饰形容。志与鉴的记述贵在平实真实,忌用形容词,诸如积极、大力、努力等等。
(一)主观评价:
“申报15亿元城投企业债券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有力推动了城建事业发展。”后句应补充经批复的15亿元城投企业债券用途,具体做了哪些事,而不必要去自我评价。
“全市乡镇建设工作以小城镇基础建设为重点,以中央农村危房改造和省级‘宜居村庄’示范项目建设工作为抓手,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市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居住条件和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开始散发其独特魅力。”全文无一实在的资料,空话连篇的自我褒奖。这也是公文八股的表现。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此类自我褒奖的记述还很多,诸如“将16块大型广告位更换为公益宣传广告,打造出靓丽、温馨、幸福的城市新景。”几块广告牌的更换,就打造出如此美丽的城市新景,这未免太夸张、太简单。如果用在一个村镇也说得过去,用在一个城市,不仅没有让这个城市增色,反而降彽了这座城市的品位。类似的记述还很多,不一一列举。
(二)言过其实:
“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已于2013年5月16日通行,实现人车分流,完全解决十字街交通拥挤问题。”自改革开放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尚难以应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尽管以亿元为计建了一环、二环、三环、四环,仍然难以解决行车的拥堵,一个投资800万元的工程,就“完全解决十字街交通拥挤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新闻报导也不可下此断语,更何况是鉴书史册。
“已累计发放租金补贴1560户540.65万元,基本实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应保、尽保。”问题一、年鉴只记当年,不要累计;问题二、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各地政府多年来实施的惠民政策,逐年都安排计划。而该市“累计”只发放租金补贴1560户540.65万元,就使该市实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应保、尽保”。这未免太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如果改为记述占该市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百分之几,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可鉴可用史料。
(三)广告宣传:
“随着‘XX第一坝’—XX水利枢纽工程的完工,各地游人纷至沓来。”这纯粹是一句极其夸张的广告词,是否是第一坝姑且不论,水利工程重在“水利”,开发旅游是其副产品,自诩“各地游人纷至沓来”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此等记述不合鉴体。
五、应付交差,马马虎虎。年鉴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其资料的真实性和可用性。有的地方提供的稿件,缺乏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严肃的工作。如某市记述:“建设2处大型停车场,通畅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既然是两处能通畅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的大型停车场,定会有场名,不然车主从何处能找到停车场停车呢?当问到是哪2处时,回答“可删除”。如果不问,这两处大型停车场可能就是作者随意的“空穴来风”。
又如:“处理燃气设施违法行为6起,排除安全隐患37起,查处违法经营站点5处,检验超期液化气钢瓶1万多只,没收不合格钢瓶50余只。”既然是严格检测,这两个数据都不应是概数,否则就是统计加估计?当向原作者查询时,回答改为1万只、50只。这说明原稿就是摸脑门得出来的数字。这样的数字是不可信的,也不能用。
再如“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近20亿元,同比增长33.3%。”投资是约数,计算比例却准确到了小数点,这种比例不知是怎么算出来的。
液化气钢瓶检测是危及生命的大事,工程投资是经济问题,类似这些都必须准确,不可马虎。
六、记述失当,拖泥带水。
(一)穿靴戴帽。在收录的稿件中,不乏见到根据省市领导的重要指示、得到省市领导的重视、各项建设进展得如何如何顺利,结尾则就取得可喜成绩,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肯定或是好评等等,这些话在总结、报告、讲话稿中几乎形成一种套路,也算得上是当今的官八股。总结、报告、讲话稿不过是一种限时文稿,说说套话也无妨,报告一作,话一讲完就了事。但是年鉴是官书,是史册,无论是哪个层次的读者,见到这种年复一年的重复,其感觉只有一个字“烦”。
(二)详记过程。有的写规划,必写作了哪些前期准备工作,搜集了多少有关资料、召开了哪些座谈会、制订后又请了哪些领导专家评审等等,这些都是规划编制的常规性工作过程,甲规划如此,乙规划亦如此,此地如此,彼地亦如此,类似一些法定或成规程序不必入鉴。鉴重结果,直书编制了哪些规划即可。有的写房交会,也是把准备工作一一写上,会上又有哪些领导出席、哪些领导作了重要讲话等等,累赘。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2014年审改稿件,以从精从优为要,对套话、官话、琐碎过程、非可用性资料作了大幅度的删除,有的原稿长达八、九万字,审改后只保留一两万字。成书篇幅较2013年版本少了近30多万字。实际上,还有一定的压缩空间,如果来稿质量再高一点,成书还要精当一些。
七、其他问题。
(一)过时资料。“某大道北端工程,估算投资6700万元,于2011年7月12日开工,道路全长2000米,幅宽50米,其中主车道21米,绿化隔离带各5米,非机动车道各4.5米,人行道各5米。”2014年的年鉴,怎么能回过头来写2011年的事呢?这是不允许的错误。
(二)泛用概念。“全年修订完善《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组织培训学习《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及时解决了一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其一、两个规章制度不能说成是系列;其二、一个《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并非实用大全,解决不了“一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其三、这个标准是住建部早在2010年12月24日以第880号公告发布的,由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至2013年已执行3年了,也不存在还有一批问题,这是作者为了显示组织这个学习班的政绩,这是十足的官话。其四、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标准,当年不组织学习实施,拖到第二年来学习,这不仅没有显示出政绩,相反道出了工作的滞后。
(三)越界记述。个别稿子立目详记“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这不是建设系统的主要职能,年鉴记述既不能越境,也不能越界。隔行如隔山,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专业年鉴只能记本业本地的事物,不能越业越境记述。
(四)重要语病。“为保障房的市场化运作,保障房的退出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保障房是政府的惠民工程,政府不管谁管?这是一个政策性问题,不能马马虎虎了事。于是咨询房管处,回复是“应该改为市场化运作是保障房的发展趋势”。涉及政策性问题,主观断言就会出大问题。
(五)零星发稿,难保质量。省厅文件一再强调稿件要一次性发完,否则不仅增加审改统稿工作量,同时也难以保证成书质量。一个市的稿件今天写一点明天写一点,不会有什么问题。《湖北建设年鉴》记载的是全省建设系统的事情,不算厅直单位,仅直辖市、直管市有17个,集中到编辑部是几十个部门、几十万字,是一个浩繁的文字工程。“出小鸡”式的零星发稿,很容易出现错乱,搞不好还会张冠李戴。若拖到清样时还在发补充稿,这样就很麻烦了。编辑部人员虽然每年都小心翼翼,但还是难免百密一疏,每每有履冰之虞。
综上所述,说明《湖北建设年鉴》的编辑工作方法还有待改进,成书质量有待提高。
一、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官修年鉴。我们工作的性质,是传承中华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具体工作是搜集、整理基础信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深化改革、中华复兴时期。我们当今的社会,是物质丰富,而须要弥补精神上的缺失。在前些年一切向“钱”的时候,人们重视市场信息而忽略基础信息,视基础信息工作为冷门,并流行一句顺口溜“得志不修志,修志不得志”。这里面说的“志”,是指升官发财。随着时社会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和重用,这种世俗的偏见也在不断的扭转,编史修志人员得到重用不乏其例。
孔子曾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意思是说作个知识分子,先要有器度有见识,而后再谈文学与艺术的创作。我们是在编著青史,工作是神圣的,责任也是重大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自身修养,不能抱着应付的态度,不能马虎交差。《湖北建设年鉴》已公开出版发行7年了,虽然获到了多次、多项奖项,但这不是资本,这些奖项背后的潜台词是要我们向名鉴、精品努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受全省住建设系统委以历史重任的鞭策,受多次荣誉的鞭策,一句话,只有不断努力提高年鉴的质量,否则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二、提高质量,识体为先。明体审例。任何文章都有特定的体例。所谓体例,是指文章的体裁和例律。也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纲领制度和内容细则,成规、惯列等等。具体来说就是著作的标题、断限、序言、体裁、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清代桐城史学家姚仲实在《史学研究法》一书中说:“史之为法大端有二:一曰体;二曰例。必明乎体,乃能辨类,必审乎例,乃能属辞,二者如鸟有两翼,车有两轮,未可缺一也。”要讨论的不是这些概念,而是其中有别于其他体的两个关键的要点。
(一)秉笔直书,述而不作。鉴书和志书行文的最大特点是秉笔直书,述而不作。所谓秉,就是握住,书就是写。秉笔直书,就是说要拿起笔来不隐瞒,不夸大,不修饰如实反映情况,如实写下历史事实。述而不作。“述”就是说话写文章。年鉴特定体例要求是行文要平铺直书,即把要记载的事物如实平直地叙述出来;“作”是指作者的主观评议,不作就是不要作者的主观评议,是什么就记什么。凡是议论、推测、评说、褒贬等等之类的文字全都不能要。
(二)行文记事,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就是直接见事见物,什么套话、例似八股公文的穿靴戴帽一概不要,直书事物的原委、因果。这些说起来不难,但做起来很难,原因是行文习惯于蹈常习故,积习难改。年鉴编了7年了,这些话也讲了7年了,来稿依然如故,改变这种习惯确实难,但难也要改,要克服。
三、遴选资料,重在可用。鉴纳百科,其资料的遴选重在其实用性和可用性。鉴书录用资料的基本界定方法与标准大抵可归纳为:重、新、特。一件事的全过程,都是资料。其过程可写成千字文,也可展开到上万字的专文。这用在学术报告、论文上是可以的,但用在鉴书上是不可以的。其简单的区别一是专文,一是纳百科之鉴。年鉴记述重在结果,比如工程建设,只记工程名称、规模、结构、修建时间、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造价即可。至于筹划过程、施工过程、审批过程、验收过程、庆典活动等等都不必要记述。前者是鉴书应录资料,后者是鉴书不录之资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能有闻必录,否则录不胜录。
四、求精求当,文约事丰。清代学者、书法家郑板桥说他自己一生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两个字:“精当”。他认为,得当粗亦精;不得当精亦粗。这两个字对我们现在修鉴很实用。年鉴记述怎样才能达到精当呢,一是要明体审例,不能写成其他的文体,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年鉴,而不是什么报告文学、工作总结、学术论文、宣传广告、抒情散文之类;二是要选材得当,对一些非可用性资料在做到零容忍,不要搞成收到篮子里就是菜,这也舍不得,哪也舍不得,结果搞成“王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要做到文约事丰;三是记述要得当。记事要择要、择重、择新,记述要简明,不拖泥带水,不妄加评论,不添油加醋,开门见山,如实记述;四是要注意记事的延续性和连贯性,按照部门主要工作设置的主要条目要相对稳定,使年鉴所载成为历史的串珠,这样的年鉴不由得社会不收集、不收藏;五是在年鉴编写做到了上述几点后,再注重一下文采,增加年鉴的可读性,就十分必要了。我们说“简明”,实际上也是文采的一个方面。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学习一点文言文。文言文应该说是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华。北宋范仲淹一篇不足500字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绝文,后来有人翻译成1300多字的白话文,但是其意其境远远逊色,正如吃了蜂蜜再喝糖水,味道不一样。历史上曾反对过文言文,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个人的理解是,在国人多是文盲的时代,在重文轻技的时代,在关门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提出普及白话文是正确的。现在中青年一代已没有什么文盲了,普遍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文字出版物吸取一点文言文的精华未尝不可,现在放映的有关民国以前内容的电视剧,文言说辞颇多,没有人说听不懂。新闻传媒不乏外文说词、公共场所标示英文ABCDEF,没有人说不懂。既然能洋为中用,为何不能古为今用呢?所以我在讲到提高年鉴质量的时候,也提议在文言修辞上下点工夫。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修辞用得好,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拙意认为,这也是当代年鉴创新立意、提高质量的突破口之一。
根据7年来的工作实践,以及当今湖北省建设系统的客观情况,对今后《湖北建设年鉴》的编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革新体制,提高效率。
(一)变更供稿体制。创刊伊始,各地建设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在大建设委下分设科局,当时省厅责成建委机关安排一至二人负责收集资料并事统稿。这种供稿体系沿用到现在一直未变。但自建设厅更名住建厅后,原各地建委已分成多部门分治,原由建设委一家统稿的局面名存实无,不仅不能统稿,连资料归集已成难题,原统稿人不得不在稿件中标出“请联系XX单位提供材料”的提示,2014年有的缺稿是编辑部直接组稿。由于原供稿体系的不适应,造成稿件质量下降,部分稿子到编辑部来后不是修改,而是改写。继续保持原有供稿体制已无实际意义,也不便操作。既然编委都改了,建议供稿体系也随之相应改变,按现行职能部门分工确定供稿单位和供稿联络员,由联络员实行从市到县垂直一统到底。
(二)扩大发行。变更供稿体制,从现象上看,会增加编辑部的统稿工作量。但是,由于原供稿系统早已没有发挥预期的统稿效果,明为各地统稿,而大部分是编辑部在改写,换而言之无大碍。供稿体制变更后,发行方面会得到更大的效益。道理很简单,增加了供稿联络员,同时也就增加了发行联络员。众人捧柴火焰高,1人挑千斤难,10人挑千斤不难。
二、体无常制,与时因革。
为了突出年鉴的时代性,建议改动原有框架和更换个别条目。
(一)框架设置。按市设篇,按职能分类,类下再分条目记述;辖区县(市、区)不设综合类目,其工作由各主管部门在文尾立条记述。
(二)条目变更。避虚求实。原“精神文明建设”题目过大过空,不好写,写的也是一些类似大口号的空话。增设“行风评议(建设)”,这是一实在的标题,把逐年的行风评议如实记载,其行风好转自在其中,不言而喻。“廉政建设”和“行风评议”并为一目。
(三)开辟新栏。开辟名镇、名村、名企简介,逐年收录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县城)、镇、村,省级以上的宜居县城(市)、镇、村,一级资质以上的知名企业等等。其作用有三。首先是让这些值得载入史册的在年鉴上“入正席”,给哪些只能在广告彩页上作作宣传者正名,由陪坐改入正坐;其次是增加可用性信息量,扩大读者群,让更多的人关注年鉴、了解年鉴,提高年鉴的社会知名度;其三是可以自然扩大发行量。
这个栏目的荷载量还可由定数转为变数,边作边看。
三、统一体例,稳定条目。
《湖北建设年鉴》门类划分,基本上是按建设系统内部的职能分工而设置的条目。这个框架,在省厅直属部门已延续了7年,条目基本稳定,重要史料得到延续,也得到上级年鉴部门和专家的一致认同。在此基础上,对各市、州、林区的条目从创刊号开始,就不断作出规范性调整,每年审稿会上进行强调,进而又随同省厅文件颁发。但是,还是有部分地方仍我行我素,条目紊乱,顺序颠倒,既影响了专业年鉴的整体性,也使得重要史料中断。所以对此再次强调基本门类划分和条目设置及其顺序一定要按省厅文件规定,个别重大事件可增设条目。
Z5
王绍明,《湖北建设年鉴》 (湖北 437000)
孙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