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益 张玉叶 陈 畅
上海地区旧志编纂及保存情况
杨军益 张玉叶 陈 畅
自隋大业年间朝廷诏修图经以降,地方志书编纂逐渐成为地方官员的官职官责,代代相济,成就斐然。上海擅江南经济繁荣之胜,六朝时期已见诸地记、人物传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前,编有可考最早独立志书《华亭图经》,可考最早的乡镇志为北宋嘉祐《青龙杂志》。南宋绍熙《云间志》为现存最早旧志,以赅严核雅,倍受学界推崇。明代至解放前,上海志书编纂尤盛,仅现存志书即达132种之巨,在直辖市中首屈一指。不仅数量繁多、种类齐备,而且佳志辈出,对地方志事业发展贡献良多。
上海;旧志
上海地处江南经济富庶之地,中唐以来,文化昌盛,修志事业成就斐然。据仓修良先生《方志学通论》考证,三国吴,今上海部分地区所属的古娄县,已有顾启期《娄地记》之作,早佚。据2005年出版的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通志》统计,自宋至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共编修254种志,其中宋8种,元7种,明代37种,清代162种,民国时期40种;市志1种,府志15种,州志2种,县志86种,厅志2种,卫志5种,乡镇志142种。今存方志132种,其中市志1种、府志8种、县志59种、厅志2种、卫志1种、乡镇志62种。
早在方志发展的早期形式地记阶段,三国吴顾启期编纂《娄地记》,记载今上海部分地区所属的古娄县。两晋南北朝时期,今上海所属的吴郡,即有晋顾夷《吴郡记》(亦作《吴地记》)、南齐陆道瞻《吴地记》(亦作《吴郡记》)、南朝梁吴均《吴郡钱塘先贤传》等多部地记、人物传产生,惜皆不传。晚唐陆广微作《吴地记》,记载包括今上海在内的吴地内容,如山川地理方面,记有“松江”条,茶盐酒税方面,记有华亭县税钱。此志属郡志范畴,为上海地区除总志外,现存最早的志书。同样,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亦述及上海地区,甚至有松江鲈鱼脍法资料。据《上海通志》考证,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以前,曾有《华亭图经》,为今上海地区可考的最早独立志书。上海地区现存最早的志书,为南宋绍熙《云间志》,杨潜主修、朱端常等纂,辑存上海地区大量的古代史料,记述地域包括后之松江府,今有明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流传本为清嘉庆十九年华亭古倪园刻本。
南宋以来,随着修志事业的兴盛、县级建置的逐渐增多,上海地区志书的编纂也呈上升趋势。据《上海方志资料考录》,有元一代,松江府4修志书,除至元《松江府图志》、大德《松江郡志》、至正《续松江志》外,另有《松江图经》,明崇祯《松江府志》有引用;嘉定县有至元年间《练川志》;崇明县至元、至正二修州志,都已亡佚。
上海地区乡镇志起源较早,据考,北宋梅尧臣辑有嘉祐《青龙杂志》,比现存最早的乡镇志南宋绍定《澉水志》还早170余年。后来,宋代林鉴又曾辑《续青龙志》,惜皆不传。
明代,中央政府曾多次诏令各州府县编修志书,加之今上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上海地区的修志数量、质量都达到新的水平,并初步自觉形成重续修编纂制度。松江府6修府志,先后有《云间续志》、正统《松江府新志》、成化《云间通志》、正德《松江府志》、崇祯三年《松江府志》、崇祯四年重订《松江府志》,约46年一修。今上海地区内所设的嘉定县、崇明县、上海县,多次重修志书,华亭县1修,建置较晚的青浦县1修,金山卫2修。其中,编修频率最高的嘉定县,先后有洪熙《练川志》、明中叶浦杲纂《练川志稿》、正德《练川图记》、嘉靖龚宏纂《嘉定县志》、嘉靖浦南金纂《嘉定县志》、嘉靖蔡淑仁纂《嘉定县志》、万历《嘉定县志》,凡曾7修,平均约40年一修,单嘉靖一朝45年,即3修,平均达15年一修。上海县先后有洪武《上海县志稿》(或谓未成稿)、弘治《上海志》、嘉靖高企纂《上海县志》、嘉靖黄标撰《上海县志稿》、万历《上海县志》,5次修纂。终明一代,上海地区共纂修有府、县、卫志26种,现存14种。
乡镇志也有少量产生,据黄苇等《方志学》统计,共有6种。今存嘉定区崇祯《外冈志》二卷,殷聘尹编。该志成于明崇祯四年,体例仿府县志,分沿革、里域、故迹、水利、桥梁、亭堠、铺舍、街巷、兵防、社学、风俗、时序、俗蠹、寺观、寝墓、人物、烈女、文学、授例、附例、廪例、武科、省察、封赠、游寓、物产、游尝、祥异等28门,约2.2万字。记述明万历间布市、沙冈、节令习俗等颇详。
明代,上海地区也出现了一批人物、山水和寺庙等方面的专志以及杂志,以资料珍贵见长。现存的如万历《云间人物志》,专志松江府人物,收530余人,各列小传,按时排列。引证诸书99种,大多为佚书,故极有价值。又如万历《云间据目抄》,全书5卷,志人物、风俗、祥异、赋役、土木,并附有王世贞等名家诗文,记载了晚明松江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萌芽情况,是研究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史料。
清代是古代修志的大盛时期,上海地区也不例外,按照中央政府修志诏令,府县志正式形成编修制度,乡镇志、寺庙志、山水志大量出现,志书数量上较明代有较大提高,地方缙绅及著名学者参与具体的编纂工作,产生出一大批名志佳志。松江府先后4次官修府志,康熙二年、康熙二十年、嘉庆3次编修《松江府志》,光绪年间编修续志《松江府续志》。私修府志皆属简志,2种以府志命名,有佚名纂辑康熙《松江府志略》,闵山苌辑光绪《松江府志摘要》,另有渔矶散人纂道光《云间志略》1种。其中,嘉庆《松江府志》为著名学者孙星衍等纂,《上海通志》称道:“资料翔实,田赋门分田赋、科则、田亩、漕运、解支、赈恤、役法、户口、杂税、芦课、积贮、盐法等目,勒为10卷,并引顾清杂记称‘比宋为十二倍以上,比实徵常数三十倍而有余’。拾遗中记明洪武十八(1385年)、十九、二十年连续大灾,饥民‘烹子疗饥肠’。余如前人疏浚之法、水稻品种、捕鱼之术、四鳃鲈与顾绣等特产,均有详记。卷前有撮其大旨的无题小引,所引资料均注出处,对未详或疑讹者,加考订按语附后。”
县志方面,因上海地区县级建置到嘉庆十五年基本形成10县1厅的格局,县志数量大为增加,共有官私修县、厅志48部(清汪祖绶修同治《青浦县志稿》为光绪《青浦县志》之初稿,故未计入),现存35部(光绪《重修宝山县志稿》部分佚失)。崇明县编修频率最高,达7次,嘉定县、上海县、青浦县、金山县、宝山县、南汇县都有4至6次编修,奉贤县、川沙厅较少,各编修2次。同治《上海县志》为大学者俞樾、方宗诚纂,冯桂芬厘订,以资料精核见长。全志分疆域、建置、水道、田赋、物产、学校、祠祀、兵防、职官、名宦、选举、人物、艺术、流寓、列女、名迹、杂记,计17门59目12附目,所存史料,颇多鲜见。如风俗目记明代蓄奴现象,兵防目详记鸦片战争中英军攻陷上海过程,海关目载上海设立各国领事馆始末,海运目有海运漕米的数量,其他有小刀会起义经过、天主教堂营建情况等,均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瞿宣颖《方志考稿》称该志:“语皆核实,较胜旧志多矣。”
清代,上海地区市镇经济繁荣,乡镇志虽多为私人编修,但与府县志竞相争妍,不遑多让,且不少镇志编修亦形成一定周期,产生不少续修乡镇志。如金山枫泾镇,自嘉庆至宣统年间,先后4修,有嘉庆《枫溪小志》、同治《清风泾志》、光绪《重辑枫泾小志》、宣统《续修枫泾小志》。嘉定清代乡镇志编修为上海地区最多,现存12种,其中,有续志一种宣统《黄渡续志》,合志一种嘉庆《石冈广福合志》。
民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上承清代修志传统余绪,外接西学东渐影响,上海地区修志事业还是取得一定成就。民国上海地方志书,尤其是市县志编修,主要集中在抗战前的16年。1932年《上海通志》开编,因抗战爆发中辍,仅完成过半志稿。抗战前16年中,今上海所属10县均曾开局修志,其中7县纂成志书10种,松江、奉贤有未竟残稿,金山县志稿具体情况不明。乡镇志纂成24种,现存20种。乡土志虽为清光绪三十一年政府颁令编修,但清末仅有数种编就,民国时期方进入兴盛期,现存共25种。以《上海市通志稿》、《川沙县志》等为代表的市县志,在体例、编纂方法等方面,颇多创新发明,为传统方志向近代方志的嬗变提供许多成功经验。
中国方志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拥有大量的历史价值。历代虽然修了很多志书,但也损佚了不少。方志的保存、收藏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更不要说是加以研究了。那么,为何方志特别是旧志及旧志资料损佚情况严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保存志书的物理条件不好。洪水、火灾、虫蛀、霉烂以及战争等天灾人祸因素都影响志书的收藏。将数量庞大的志书完好无缺地保管好,在科技欠缺的时代是很难的。
2.作为官修的地方志,一般都藏于官府,历朝历代的更替,保管不善,容易使方志损佚。
3.修志者的故意行为,比如有些地方官员人为抬高新志,废弃旧志,时间久了,旧志等材料很难保留下来。
4.一些外国人、教会组织将方志作为了解中国的情报资料大肆收集、网罗。而我们对方志的功能认识、研究还没有足够重视。
5.自古,部分地方官员调动工作时,将一套方志中窃走部分县志,人为造成幸存志书的不完整性。造成“新旧杂糅,首尾不全,文坏字误,谬烂相属,篇目虽多,全完者少”。
6.即使在保存纸质书籍技术发达的今天,由于大部头志书的不断产出(每二十年修一轮志书,各省志、市志,下面还有专志、县志、镇志、村志等在编修),不断收藏纸质志书也会面临馆藏地方不够、收不全、经费不够等问题。
K29
杨军益 张玉叶 陈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 200030)
刘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