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君,石丹妮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政部,吉林132101)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孙丽君,石丹妮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政部,吉林132101)
摘要: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为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提供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原因
理想信念是人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们追求理想、追求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与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理想信念是完全一致的,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生奋斗目标,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中国当前的阶段性表现。
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比照独立的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而言,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如果单独用理想教育或信念教育来表达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事实上是把理想或信念的外延片面放大了,事实上理想是信念的前提,信念是理想的保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去解释它的涵义,即“执政者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社会成员,使之变成全社会成员共同思想基础和行为依据的过程。”[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者以先进的理论和思想观念为指导,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引导大学生尤其是他们中的共产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部分,虽然它被包括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但是二者也是有区别的。一是在目标上有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二是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情党情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对教育结果的考核评估更加严格,既有对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核,也包括对践行党员理想信念行为方面的考核。
2.1教育理念不能满足当代教育客体真实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未能将“以人为本”彻底贯彻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2]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理念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对于“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教育”、“怎样教育才有意义”、“通过此教育要达到何种效果”这些问题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认知和心理倾向,并以原则和思想体系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当今教育改革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应该在教育领域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和实践。”[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认为“应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人的取向’。”[4]在调查中发现,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一些高校开展过程中,组织者关门决策的现象严重,不深入到教育客体中倾听学生党员的心声,不去通过调查、谈话和观察了解他们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而对他们的真正需求做出错误的主观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教育者设计的方案实施起来当然不会收到计划中的效果。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一到实践中就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束之高阁,以权威自居,当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时,就认为“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学生素质不高”、“觉悟低”。而没有认识到是自己忽视教育对象的实际感受,犯了以己为本的错误。在我们的实地走访和座谈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党员都反映学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从来不跟学生商量,老师和学生距离感太强,在教育者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问题上甚至有学生表示很不满意。
2.2教育方法没有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现有方法不能调动教育受体自我教育的潜能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讲究用适合的方法。近几年,各高校也探索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方法,如分层次分阶段教育方法,榜样示范教育法,开展社会调查、红色之旅、专业实践、义诊服务等等;在技术手段上也有相应创新,有的高校探索了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辅导方法、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和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的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等等。这些探索虽然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但是由于这些教育方式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的局限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首先,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还没有被广泛运用。虽然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很多人不会使用或不能熟练使用这些新技术,缺乏对学生党员在新技术背景下活动特点的研究;也有些教育工作者没有重视微博等一些新兴媒体技术,他们偶尔使用或从不使用这些新技术,甚至还有很少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媒体技术和网络移动终端采取否定、怀疑和排斥的态度。而这些新的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传递方式恰好是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并能克服单纯说教空洞乏味的缺点,衍生出轻而易举使党员理想信念进入大学生党员思想阵地的教育方法。
其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党的培训中强制性色彩的活动安排的比较多,比如理论讲解、录像、党员报告和主题实践。像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性强的活动不能覆盖更广大的学生党员群体,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年级对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导致学生对教育活动缺乏兴趣或不情愿参加,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将教育内容内化到头脑中去,致使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了一种形式。
2.3教育队伍的专职化程度不高,部分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道德践履和党性修养对教育效果造成消极影响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理论水平、道德品质、党性修养的高低是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实现和理想信念教育收到实际效果的关键因素。各个高校经过近年的努力,一支理论过硬、政治坚定、作风端正的教育队伍正在形成。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几点问题:一是教育队伍的专职化程度不够高,各个高校都由辅导员兼任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这部分工作,而高校辅导员专业出身比较复杂,小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出身,有些则完全是工科专业,他们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理论的知识所学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工作琐碎繁忙,工作时间上投入不足,在培训学生党员时必然不能给予系统、深刻、专业的指导,部分辅导员在访谈中也反映“党务工作是兼任,分身乏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太懂得党建”,也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的现实困境;二是部分高校老师嘴上讲着党章党性、为人民服务、理想信念,可在实际行动上不能以身作则,没有做到按章办事、公平公正、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将道德和理想停留在口头上;还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培训中或课堂上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信任,这对于学生党员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强有力的冲击,教育效果当然大打折扣。三是当一部分大学生党员认为理想信念教育主体的素质良莠不齐、亟待提高,教育工作队伍需要形成合力,如在座谈中有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说的不一样,不知那个是对的”。
2.4教育效果的前后一贯性被忽视,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松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入党前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几乎每一个高校的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时都会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对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前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培训,通过系统的党课培训、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自主学习、录像讲座等教育途径对作为发展对象的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但在学生党员正式加入党组织后,高校却放松了对他们入党后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再加上考评机制不健全,考核流于形式,民主评议制度形同过场而失去监督功能,这就大大削弱对大学生党员前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导致有些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表现大相径庭,党性修养下降,纪律出现松懈,思想不断滑坡,“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不时出现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党员认为自身的思想状况较之普通同学“差不多”,甚至有学生认为周围的党员同学思想政治素质没有非党员同学高。
3.1部分教育工作者自身没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党务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理直气壮”的灌输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但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水平有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不清甚至根本就不能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认知使这部分教师首先对这个理论的内容产生怀疑,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必然导致学生半信半疑。调查发现,部分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表达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解释中国社会热点问题时不能灵活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去分析,没有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特点;还有一些教育者则会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而去弘扬西方现代理论。教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使他们在宣讲马克思主义思想时缺乏宣传内容的客观性和说服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确立,更不能发挥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作用。
3.2忽视了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强大功效,片面强调了教育的表面形式
渗透式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的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教育者的思想和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5]。渗透式教育以其隐蔽性、渐进性、间接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帮助大学生党员实现党的理想信念内化的效果。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各个高校长期忽视渗透式教育方法却片面强调教育的表面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论教育方面,各个高校重视通过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和一线学生党务工作者组织的相关培训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方针路线、社会政治经济热点,却不注重校园文化环境这个无形的大课堂对学生党员全时的、无处不在的浸透性的影响,没有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建设大学生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主流校园文化相结合。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党员的思想总是处于和周围其他同学的交融之中。如果整个校园的文化环境不健康,弥漫着庸俗、沉沦、腐朽、消极,充斥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仅仅占大学生人数很小一部分的大学生党员接受即使接受很多课堂上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其效果也会被不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所抵消。二是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各个高校频繁开展如党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先进事迹汇报等显性并有强制性特征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很容易成为教育者工作业绩有迹可循的证明,但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剧他们在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对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忽略,不能做到教育效果入脑、入心,还使部分学生产生被强迫接受的心理而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内化和一贯性。三是在行为方面,教育工作者没有起到行为示范作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育者知行不一致,在显性教育活动中宣称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但是自身在工作生活未能践行党的理想信念,有的对待学生不能公平公正、按章办事,甚至个别的教育者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教育工作者口头上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被教育的学生党员就会怀疑自己被灌输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与时俱进的宣讲政党的方针路线,分析讲解社会政治经济热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党的理想信念,这些教育形式对于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各个高校长期忽视渗透式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在认知上不够充分深刻,在情感的认同上缺乏坚定不移,在行为上必然不能做到身体力行,使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够稳固和持久。
3.3忽视了教育手段随科技发展革新,网络新媒体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技术。表现形式有电子阅读、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借助于新媒体技术能够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新媒体技术为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式提供了空间。然而有些教育者在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手段上表现出保守的倾向,不能随科技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及时变革教育手段。一是部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存在“学术经历贫乏,自身学习氛围不浓”、“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不强”[6]。所以对运用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QQ等网络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性信念教育掌握程度不是很好。二是部分教育者对微博、微信、QQ空间等自媒体载体对学生思想阵地的强大影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而对新媒体技术片面的抵触,或者不使用,或者很少在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中使用新媒体。
3.4忽视对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对入党前教育重视而对入党后教育放松
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就是入党前和入党后。大学生入党前教育严格谨慎,理论培训、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样样紧抓,入党后教育则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理想信念逐渐淡忘,教育的效果不能持久保持。一是教育者工作缺乏自主性。他们思想上未能认识到学生党员理想教育的长期性,只是将其当做一项工作任务来完成,按照上级布置的任务和组织程序对积极入党的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入党之后开始推进下一个工作任务,学生入党后的理想信念教育被放在次要地位了。二是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形式化。学生党支部的集中活动是学生入党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但是学生党支部组织集中学习和民主生活会高调开场,低调进行、草草了事的情况在各个高校十分普遍,难以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际作用。不敢讲真话也不愿意讲真话也阻碍了大学生党员交流真实意见。党支部活动成了过场,长此以往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当然会发生动摇和迷茫。
近些年,各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暴露的问题也反映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理念、方法、创新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提出创新可行的对策,推进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秉琦,王成文.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2):12-14.
[2]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1-57.
[3]张俊,张绍红.关于构建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230-232.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287.
[5]方斯时.渗透式教育方法初探[J].三明学院学报,2006(3):116-119.
[6]许鹏奎,张娟.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9-12.
责任编辑:建德锋
Analysis o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s’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SUN Lijun,SHI Danni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Jilin 132101)
Abstract: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s’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link of the Party’s construction.On the basis of that,the paper summaries several problems on 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s’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besides that,analyzes the profound reasons.Therefore,it can be the basis of providingfeasible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dergraduate party member;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problems; reasons
作者简介:孙丽君(198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收稿日期:2015-12-14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