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04-11 14:57邵西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互联网+政治

邵西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 25010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邵西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250103)

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难题。互联网的出现既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挑战,也为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变化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进行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的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机遇;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总结经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有的研究更多的从现代性、网络化、社会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后金融危机时代等为背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学者付秀荣、张岩等从现代性的视角入手,将现代性的自由、理性和平等理论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学实际中要实现人的解放,展示理性的魅力,营造自由民主的现代性教学氛围。[1]学者张一澍从后金融危机的时代特点入手,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时期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还有很多学者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分析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影响思想课教学效果提高的因素,提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2]学者朱潇潇等从网络化的视角入手,探讨了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挑战,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发展新的语言对策,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将思想政治课的源头语言转化为学生们乐于接受的课堂语言。[3]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仅可以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研究的途径,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清晰把握时代特点,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参考。

一、“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2015年“两会”上,“互联网+”行动计划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马化腾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他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提升。”互联网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一样,它与各行业的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提升关系。目前,在民生、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领域,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提升作用日趋明显。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平台,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高校重视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一)网络信息成为时代主元素

进入3G、4G时代后,WI-FI开始普及,很多人不仅可以在电脑上浏览信息网页,也可以利用手机方便的获取各种信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元素就是信息,人们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加快,传递速度的渠增多,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尤其是年轻一代,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各种攻略、点评以及新闻、社会热点等,几乎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而且可以在新闻及热点问题之后跟帖,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这既能丰富人们的信息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家民主化的进程。较之于互联网之前,人们相对狭窄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进步。

(二)虚拟社会成为社会新形态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与基于地域空间存在的实体社会不同的网络虚拟社会。人们将信息技术与人类的情感相结合,通过知识传递、信息交流促成这一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新形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并不是“虚无”、“虚幻”、“虚假”的社会,其本质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在虚拟社会中,人们不仅可以交流思想、传递感情,而且也可以进行物质财富的创造活动,也可以说,虚拟社会是由人们交互主体通过互联网客体中介组成的大系统,是从实体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新的现实社会,是现实世界在网络中的体现。虚拟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因其快捷、自由等特点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0.3%。人们可以在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里参政议政,进行网络反腐、网络宣传等,互联网强大的生命力和综合的社会功能已经深入人心,在人们的现实社会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文化成为文化新内容

网络文化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不同于现实社会文化的信息文化。作为一种高科技文化,网络文化的传播时效性比较高,更新速度比较快,实现了信息在更广范围内的瞬时传播。同时,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任何人可以进入网络空间进行思想交流,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多元的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在网络中交汇,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信息、健康的或者不健康的文化充斥着网络。一些西方国家凭借自己技术上的优势,过分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妄图使“西方文化”成为一种“霸权文化”。他们利用互联网颠倒黑白、歪曲历史、混淆是非,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歪曲中华民族的历史,妄图破坏我国社会的稳定。作为一种文化新内容,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努力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积极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建立文明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

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工具,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身处网络时代,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把握好机遇,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优势,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方式。

(一)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受到教材、教学课时及获取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单一性,枯燥的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知识、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很多方面,“互联网+”的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资源库已经形成,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越来越充实丰富,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便捷的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效率得到提高,获取知识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巨大信息资源全面挖据不同范围、不同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丰富分析问题的视角。教师将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中呈现的新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网络中的知识信息是多媒体信息的集成,综合了文本、语音、图像等多样的形式,使得知识信息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会较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虚拟社会的互动性实现教学管理人性化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教育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教育方式以“填鸭”、“灌输”为主,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与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视频文件、影像资料等课程资源,学生可以较为自由的享用网络资源,自行学习理解较为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过留言板、讨论区等平台,可以就某一个主题、难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这种平等的互动,实现了教学管理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人性的沟通,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展示思想与个性提供了舞台。教师利用多样的虚拟社会交流工具,如微信、QQ聊天等,可以实现个别化交流、协作学习、师生互动目标,体现出大班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处于一种“网络化生存”的状态,他们每天接受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感受网络中的“众声喧哗”。当代大学生群体带着来自网络信息的洗涤和网络观点的潜移默化,用极为挑剔的眼光来对待现实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挑战。

(一)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挑战

“互联网+”的时代,网络资费较低,智能化手机普及,使得大学生人人手机上网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很多学生产生“手机依赖”。台湾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近七成学生有手机依赖现象;据江苏省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40%的学生如果忘记带手机,会觉得很不舒服,其中没带手机就无法忍受的占到了37%;天津市的一项研究表明,明知道没有电话或短信,但还是有73.2%的学生翻看手机,如果一旦忘记带手机,他们心理上会觉得很紧张,甚至会出现幻听等症状。相对于较为枯燥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手机上网获取的信息量巨大,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效果。有些同学为了上网追剧,甚至逃课,也有一部分同学公然在课堂上“玩微信”、“聊QQ”、看娱乐节目等,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较低,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上网对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挑战,本质上是互联网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

(二)对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挑战

“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不再处于封闭的状态,而是走向了开放式的发展,每个人都会成为知识创造的主体,也会成为知识共享的主体,人们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变得便捷。“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传统的教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呈现多元化,获得的各种知识信息也良莠不齐。网上有些消极的、负面的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抵触。同时,网络信息的来源多元复杂,各种思想、各种观点、各种立场众声喧哗,还有一些反动的言论,他们披着民生人权的外衣,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恶意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比较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在多元的价值观中积极引导学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任务。

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的途径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的过程及效果。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全面完善以及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得他们能够愉快的进行学习和工作,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心理健康的全面的人。也可以说,在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共同作用下,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化水平,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高等教育宣言:观念和行动》,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从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成为了权威术语,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

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和渠道,要达到满意的传播效果,既得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意义,还要尊重广大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从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大学生群体思维较为活跃、视野较为开阔,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强,对网络的参与度较高,关心时事,现实中的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会第一时间被他们知晓,并成为他们讨论的话题,比如,雾霾天气等生态问题、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认真巧妙地将热点问题与课本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二)构建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明显不同。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过去较为呆板的单纯的授课方式,综合应用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电影等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听觉、视觉等多重感觉器官的刺激,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较快的抓住知识要点,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互联网教学,主要是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微课堂、慕课等形式,实现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观看在线的网络视频,自主学习平台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丰富网络教学平台的知识内容,加强与学生的线上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网络教学的考核,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的时间、提出问题的频率、网络作业的质量、在线测试的成绩等综合排名,杜绝以简单的发帖作为记分模式。

互联网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辅助的教学工具,虽然能够传授给学生部分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发挥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大学功能。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较为枯燥抽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需要把知识的逻辑与自身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传道与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结合起来,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作用不能被夸大,更不能用线上学习替代课堂教学活动,也不能用“互联网+”的工具理性代替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互联网+”背景下,西方国家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侵略,妄图使我国的青年一代拒绝、排斥本民族的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有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针对重大的政治问题和敏感的话题,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深刻剖析,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批判的眼光对待网络上的多元文化。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在网上和网下积极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介绍中国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前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阅读报纸报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等,这样可以先于学生获得信息,较为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熟练程度普遍高于教师,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知道国内外的最新消息,这对教师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某一方面的问题,教师对此一无所知或者知之不详,不仅教师自己感到尴尬,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质疑。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知识渠道,提高捕捉、查询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不仅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动态消息,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发帖讨论,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构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还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学习效果。

[1]付秀荣,张岩.现代性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6).

[2]张一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

[3]朱潇潇.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05).

[4]李玉萍,陶塑.网络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8).

[5]梁艳.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初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6]钟子才,刘建强,刘涛.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J].企业家天地,2002(09).

[7]范志华.网络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6).

[8]魏忠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出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

[9]刘建华,杨雪宾.面向网络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06).

[10]张延东.网络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2(11).

[11]张亚军,赵炜.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J].2016(02).

[12]张炯,代可可.“互联网+”嵌入政府组织变革的结构功能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05).

[13]阎玉敏,李娜.关于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探索[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12).

编辑:刘宁

G411

A

2095-7238(2016)06-0115-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6.021

2016-05-22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CKSZ02)、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13WA5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互联网+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