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 王斯清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王斯清
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提倡自主学习模式,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只有勤思考,多提问,才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主要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几种途径。
初中数学;主动提问;培养策略
主动提问代表一种探究欲望,主要是指学生自发主动地向其他同学或者教师提问,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提问源自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学生可以持续保持这种探究欲望会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真正爱上数学学习。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途径。
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也具有强烈的吸收知识的欲望,因此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很少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有的时候虽然教师会给那些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机会进行提问,但是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没有很大的问题价值。这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氛围紧张,师生关系缺失平等造成的。如果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心理也会比较放松,也会敢于提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并且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会涉及“圆周角”“圆”等相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且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对称图片给学生看,也可以和同学们讲解一些关于对称的故事等,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学生更容易主动提出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吸收知识,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较为抽象,很多学生都很难理解,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取知识。 过去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很容易养成惰性思维,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形象的教学情境,进而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如,学习“统计调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菜场不同摊位的顾客人数”的调查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可以先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在单位时间内某个菜市场中顾客进出视频,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视频统计调查不同摊位人数。学生在统计调查的过程中也会主动思考并且提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开展统计工作?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可以更加科学、清晰地统计数据?”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统计调查知识。又如,学习“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列举出自己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所有关于三角形的物品,并且总结一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教师再深入讲解、分析每一种三角形的异同点、特征以及计算方法等知识;最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提问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再一一进行解答。
初中数学学习中,有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强,提出的数学问题可能会有比较强的价值,而有的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差,提出的数学问题可能没有很高的价值,但是作为教师,只要是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都应该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不仅是为了规范学生主动提问行为,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在评价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积极的语言,而且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比如,学习“有理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了解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并且给予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可能会提问:“什么是有理数?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表示有理数?有理数是指哪些数?有哪些数容易误以为是有理数?”。学生们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应该肯定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但是不能马上为学生们讲解这些问题,应该鼓励学生们先自主思考,然后再共同讨论问题的答案。就算是学生提出一些意义不大的问题,教师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再主动提出一些问题。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多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1]徐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80-81.
[2]赵娟.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实现途径[J].亚太教育,2015(1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