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李爱民
从“要我合作”走向“我要合作”
——兼谈新办学校教师教学合作的驱动与引领
江苏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李爱民
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学校申报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新办学校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开题。课题研究开展近两年来,全校教师就新办学校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笔者作为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和参与者,经历了从“要我合作”向“我要合作”的转变。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驱动与引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启航之旅:集团办学“要我合作”
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成立于2011年7月,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实施十二年一贯制办学。学校是新办学校,学校所在地在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地区,学生是由农民向市民过渡的人员。大部分教师为新入职教师,要经历成长期。如何让这样一所学校短期内取得办学成效?依托优质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成为建校初的应然选择。2011年学校成立时,挂的就是“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分校”的牌子。校际教师教学合作,从那时就开始了。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在淮师一附小教育集团内运作,充分享有管理、师资、教学、文化“四个共享”的优厚待遇,实现了优质快速发展。幼儿园也创建成为省优质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中部,从建校第一年起,就提前招聘、储备教师,请江苏省淮阴中学以代培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经过几年实践,这批教师,现在已经成长为初中部的骨干力量。各项教育教学常规也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在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集团办学,校际合作,最终是通过教师教学合作来实现的。集团内的校间交流与合作、学习与分享成了一种常态。教师在这种常态中从懵懂走向了适应,教学也从“伪造”走向了“制造”和“创造”。
2.走向深海:优化教学“要我合作”
与此课题研究开展的同时,学校另一个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学生主动发展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变革的实践研究”也开展了研究工作。这一课题是对生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课题主旨要求教师基于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学生学情、媒体呈现、教师优势、互动生成资源等)的现实状况,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有选择地设计和组合教学形式、方法与技术,不断改进单一、被动的教学行为,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主动发展的生命个体。教师“单兵作战”在这一课堂教学行为变革中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
于是,学校从行政推动开始,加强了教师合作。重点加强了同学科教研组教学合作、跨学科教研组教学合作和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教学合作。出于教师梯队建设考虑,还加强了师徒结对形式下的教学合作。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省市级教学基本功比赛及赛课活动中频频获奖。
3.眺望彼岸:提升质量“要我合作”
在现实环境下,中考成绩仍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之一。经过两届中考的检验,我们这所新办学校的初中教学质量,离各方的期望,还有距离。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在占有的教学资源上,在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方面,我们与本地区的很多名校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遥望“别人家的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压力迫使我们向外寻求向名校学习的路径,改善学校管理;向内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对教师合作深度与广度的要求。我校的生源特点之一是:一个班级内,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家庭教育的不平衡导致了班级内部学生学业水平的不平衡。如何打造“适合每一位学生成长”的课堂,成了所有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校诞生了教师“钻研教材、个体自备;中心发言、集思广益;修改预案、二次备课;重视反思、总结经验”的四步备课法,诞生了一系列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校本课题,有了初中部的基于学生小组合作的小班教育模式和家校联系有效性的研究。
1.见贤思齐——“我要合作”。和谁合作,怎样合作?
近几年,我校从骨干校长培训、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训、高层次人才研修,到“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力度都在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内我校就有10人出国研修、83人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185人次参加市级培训。这些培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向强者学习是提升自己、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让教师融入了一个又一个优秀教师的“圈子”,这些“圈子”的质量深深地影响了教师的成长质量。在这些培训中,“影子培训”“学习与分享”“同课异构”式教研等交流合作形式也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与喜爱。一些非行政性组织的教师教学合作形式,如QQ群、微信群等,因其交流的方便、快捷,也为广大青年教师所使用。“教师讲坛”等校本交流形式也应运而生。
随着教师的校际“民间交流”日益密切,参加市内的一些学科中心组活动、校际教研活动也陆续由“组织派遣”变为“民间自发”。2015年9月,学校又与江苏省淮阴中学新城校区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校将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教育教学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这又为教师校际合作搭建了更优质的平台。
2.百舸急流——“我要合作”。竞争与合作,何去何从?
对人最大的触动,来自于自己身边人的奋起。由于校内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一大批青年教师获奖次数的增多和获奖层次的提高,再加上学校的绩效考评制度发挥的激励作用,青年教师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怎样让这种竞争成为一种良性竞争呢?以学校内的赛课为例,分四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开展“希望杯”教师课堂教学调研,录“原生态课”,发现“高手”;第二步,开展“协作杯”备课组内合作洗课、磨课,录“研讨课”,然后进行组际赛课;获奖选手进入第三步“创新杯”封闭式备课赛课;第四步录示范课。通过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备课、磨课、洗课、赛课、听课,让每位教师在不断锤炼中实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目标。
对一所学校最大的触动,是邻近学校的迅速崛起。虽然“施教区”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育均衡,但为孩子选择优质学校入学仍是许多家长的倾力选择。同等生源比教师、比教学质量,同级学校比环境、比条件,学校间的竞争无处不在。合纵,还是连横?这也成了许多学校秘而不宣,却又是众所皆知的问题。通过合作,强大自身,提高竞争力,成了学校的应然之选。
3.成长自觉——“我要合作”。求索与追问,我们要往哪里去?
什么是成长自觉?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主动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技能,在思考中悟出教学主张。这里的“悟”就是成长自觉,就是自我发展。这是对自己潜能的开发和发展的追求,但不是以超过他人,被他人承认为指标式目标。决不自暴自弃,决不怨天尤人,用自己的努力来充实自己的生命,用每日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这是一种明智而有意义的人生选择。
独行快,众行远。在一片浮躁和急功近利中,我们更呼唤放眼长程的冷静思维。建立良好的教师合作生态,引领教师团队一起回归教育的本真,到我们的专业顶层去,到我们的思想边界去,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去,共同营造一片代表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
作为管理者,都希望优质教育的“风”能给落后的教育生态吹来清新,唤醒生命的成长自觉。但不幸的是,在许多学校,清新的风没能荡涤污浊,而是“酱缸文化”最终闷杀了清流。合作是一种成长方式,更应是一种校园文化。什么是校园文化?在墙上写几个字,学校就有了文化?显然不是!校园文化是一种理念,它反映着这所学校每个人共同的内在需要,它外显于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之中,它是这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合作精神融入师生的血脉里。
驱动,是施加外力,使……动起来,有引领、引导、带领之意。驱动、引领教师合作是学校管理者的必做功课。理想化的合作状态需要在现实中,通过不断地努力去无限接近。回顾我们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历程,有几点结论得到了公认:教师相互配合做的事或共同完成的任务必须建立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共同体;教师与教师的合作要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离开共同利益追求的合作必不长久;学校发展的最大资源是教师集体的高素质和教育合力,脱离教学合作共同体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滞后都不利于良好的教育生态形成;为了合作而进行的合作,比不合作更坏。“要我合作”也好,“我要合作”也好,只要是真合作,实现了“1+1>2”,就是有效的合作,有价值的合作。“要我合作”是一种人管人的低水平管理状态,“我要合作”才是文化育人的高级状态。从“要我合作”走向“我要合作”,一路荆棘,也是一路花香。
当我们的教师队伍把相互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共同研究当成“有意思”的事,把合作共长视为职业幸福,我们的教育生活就会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