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和谐共处”

2016-04-11 13:17:25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蒋萍芬
数学大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生活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 蒋萍芬

让数学与生活“和谐共处”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 蒋萍芬

在新课程理念下,给学生一双“慧眼”,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自主学习的个性魅力,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梦想,更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所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感悟数学魅力,培养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教学:一是融入生活找数学,激发兴趣;二是体验生活学数学,自主探究;三是回归生活用数学,演绎创新。

生活资源;个性发展;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给学生一双“慧眼”,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师生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飞扬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一、融入生活找数学,激发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地从事各种学习探索活动。

“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按书本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可能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无法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时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于是在课堂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找找自己周围的线段,可以告诉朋友,也可以告诉老师。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有的把自己发现的立马告诉了朋友,有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分享,有的小朋友找到了黑板的边、窗户的边、画框的边、课桌的边、书的边……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密切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从而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做一个“点火者”,点燃每一支火把,并努力使其越烧越旺,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体验生活学数学,自主探究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寻找生活原型,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现象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数学,让他们感到数学知识与他们形影不离,无处不在,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渐入佳境,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1.捕捉“生活现象”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数学问题变得看得到、摸得着,更具有亲密感和共鸣感,更易于学生接受。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时,课前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是什么意思,课堂上汇报交流,有的学生收集的是酒类包装盒上酒精浓度38%、8%、52%等;还有的收集的是衣服上的成分标签:棉100%、羊毛89%、化纤11%等,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收集、介绍,已能了解百分数的形式,也已经初步地明白了它的含义,这为课堂上进一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打下了基础。其次,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从体验中,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模拟“生活经历”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当然有些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再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有一道题:264+98=264+100-2。加法计算,为什么要减2?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创新意识。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演绎创新

知识源于实践,更应用于实践,结合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回归生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同时它也把数学的魅力尽情彰显:自然、质朴而实用。

如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超市、菜场,了解营业员的口算技能;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他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应时时关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数学学习的价值”。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生活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
漫生活?阅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8